劉 勇 黃瀚東 (山東博物館 250000)
眾川匯流
——山東博物館探源
劉 勇 黃瀚東 (山東博物館 250000)
巍巍泰山,浩浩黃河。泰山之東,黃河之畔,山東博物館已經悄然走過百余年的歷史。歲月無言,時光無痕。當我們駐足仰視山東博物館新館的偉岸雄姿時,一瞬間,身未動,心已遠。歷史終將被記述,就讓我們回溯至山東博物館的孕育初期,那一段眾川匯流的歲月。
1909年(清 宣統元年)1月25日,山東巡撫袁樹勛上《奏東省創(chuàng)設圖書館并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摺》,2月20日清政府批準創(chuàng)辦,3月20日,開工興建,9月,工成,坐落于風光秀麗的大明湖西南隅的遐園。初創(chuàng)伊始即傳盛名,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美譽。其中,金石保存所的任務是“凡本省新出土之品與舊拓精本,博訪兼收”。這是中國近代由省級地方政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具有博物館性質的機構。
雖然明朝時期就有少數西方傳教士進入我國進行傳教活動,但隨著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洞開清政府國門,傳教士開始大量涌入當時的中國。懷恩光(1858-1926),原名惠特賴特·約翰·薩瑟蘭,英國愛丁堡人,于1881年(清 光緒七年)被英國浸禮會派遣來華,在山東青州(今益都縣)傳教。1887年(清 光緒十三年),懷恩光為了擴大基督教會在青州的影響,創(chuàng)辦了一座小型博物館,稱為“博古堂”,采取英國博物館的形式,以“西洋景”吸引人,作為向中國人傳道的特殊方式。據記載,博古堂內有歷史、地理圖表,動植物標本和汽車、電機模型等陳列品。建成當年參觀者即達五千余人,第二年增加到二萬余人,以后又增至
1904年,濟南開埠并且膠濟鐵路全線通車。懷恩光決定將博古堂遷往濟南,并擴建成一座大型博物館。
懷恩光來到濟南后,在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后稱齊魯大學)神學院任教。同時,選址濟南南關,籌建博物館,他多方奔走募捐,并任命其子為設計師。1905年12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正式命名為廣智院,以示“廣其智識”之意。1906年正式竣工,占地30余畝,整座建筑中西交匯,莊重典雅,既像中國的廟宇又像西方古堡,設計者在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精華的同時,突出了建筑的實用性,作為陳列展覽室既有高大的空間又有較長的連續(xù)展帶,室內空間開闊敞明,通順緊湊。廣智院在全國博物館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中更將它作為博物館建筑的代表收入到書中,可見廣智院在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廣智院是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博物館。懷恩光出任廣智院第一任院長。雖然廣智院的初衷,仍然是借“西洋景”吸引民眾,進而適機布道傳教,但其展覽的內容,在當時來說卻具有開啟民智的科學啟蒙作用,使長期封閉在“之乎者也”氛圍里的國人接觸到了現代科學的新天地。
1917年,廣智院歸入齊魯大學社會教育科,與文理、神學、醫(yī)學科并列。該校教育系和神學系學生均曾在廣智院實習。懷恩光之后,潘亨利、魏禮謨、裴禮伯、胡維恩、林仰山先后任院長,同是浸禮會傳教士。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廣智院為日軍接管,改為科學館。1946年,英國浸禮會收回并使之脫離齊魯大學。1948年9月,濟南戰(zhàn)役打響,中共中央曾下指示,戰(zhàn)斗中一定要對廣智院重點保護。1949年4月29日,廣智院為中華基督教山東中區(qū)接管。
廣智院是一所綜合性的博物館,以西方近代科學與文明為展示主題,主要采用展櫥、鏡框、掛圖等方式進行陳列。展品萬余件,分2000余組,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天文、地理、機工、衛(wèi)生、生理、農產、文教、藝術、歷史、古物等13個門類。廣智院常年開放,在當時的中國影響甚巨,達官貴人,文人學者爭相前來,以游覽過廣智院為榮。一時間,名人、名館、名城交相輝映,留下許多璀璨奪目的印記。
1914年9月,黃炎培在濟南考察,在其著名的《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中,對廣智院大加稱贊,并做了詳細的描述?!叭胩?,立計數機于門,驗之,自六月一日起至昨日九月二十三日午后四時止,除停覽日外,凡九十九日,得入覽者五萬六千一百一十九人,平均每日五百六十六人?!秉S炎培對當時廣智院的陳列內容也做了詳細的記錄:“黃河模型 長八尺,寬四尺,上罩玻璃框。…… 全部制成費銀二百元。”“濼口黃河鐵橋模型 長約二丈,河面橋梁以木為之,上涂黑漆,河之下鋪厚沙…… 費銀千元?!?黃炎培還描述了“汽車模型及圖”“哥倫布探大陸船樣圖”“八大行星軌道圖”“各種機器原動力模型”,“各種動物標本”“各種鳥卵”“各種礦石標本”等展品。
1922年,胡適來濟南參觀了廣智院,除了在日記中詳盡記述了廣智院的歷史和陳設外,他還寫道:“此院在山東社會里已成為了一個重要教育機關。每日來游的人,男男女女,有長衣的鄉(xiāng)紳,有短衣或半臂的貧民。本年此地賽會期間,來游的人每日超過七千之眾。今天我們看門口入門機上所記的人數,自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天,計來游的有七萬九千八百十七人。院長出示英文報告,去年一年間入覽者男二十八萬二千一百六十三人,女三萬九千八百九十二人,共三十二萬二千零五十人,可云盛矣!”
老舍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齊魯大學任教,曾多次參觀廣智院。他在《廣智院》一文中記述:“逛廣智院的人,從1904到1926,有八百多萬;到如今當然過了千萬。鄉(xiāng)下人在城里趕集,必附帶著逛逛廣智院。”“大鯨魚標本,黃帝子孫相率瞪眼,到底是啥呢?蚊蟲放大標本。又一個相率瞪眼,到底是啥呢?碰巧了有個識字的,十二分的驕傲說道:這是蚊子!”
各位文化大家用不同特點的文字記述了當時廣智院盛況。在那時局動蕩,國運飄搖的中國,一座博物館能有如此繁華光景,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1992年,廣智院被山東省政府列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道院位于濟南上新街,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南道院始建于1934年,1942年建成,坐北朝南,前后共四進院落,占地13975平方米。在建筑構思上以傳統文化為主旨內涵,在建筑材料上采用西方技法,可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據《濟南文史資料選輯》記載,道院由當時的宗教組織——“世界紅卍字會”所建。這個組織首創(chuàng)于濟南,影響力波及全國,又延伸至海外,倡導“儒、道、佛、耶穌、伊斯蘭五教歸一”。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該組織實施掩埋尸體、布衣施粥的慈善事業(yè)。日偽時期,該組織主事人依附于日寇,又為后人所詬病。1948年濟南解放,濟南道院移交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
山東金石保存所、青州博古堂、廣智院、濟南道院,幾經風霜,如今,有的已難覓其蹤,有的高墻危聳,大門緊閉,只有斗拱雕檐飛出高墻一角,勾人無限遐想。但是,它們并未塵封,也并未被遺忘,正如一條條殊途同歸的河流,在河流的盡頭是它們共同孕育的新生——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