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歡
【摘要】文章以高二語文教材為例,就其選文的悲情色彩進行分析,探討悲情色彩的課文在教材中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旨在與各位同仁交流,對高二語文選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二語文教材;選文;悲情色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聯(lián)系高二語文教材實際,從中發(fā)現(xiàn)存有一些具有濃厚悲情色彩的課文,并對悲情色彩的課文對學生的影響進行探析。
一、高二語文中具有悲情色彩的課文概況
在高二語文教材中,具有悲情色彩的課文占了較大的比例。以高中語文第三冊閱讀部分為例,在40首(篇)課文中,直接抒發(fā)悲情或間接抒發(fā)悲情的有25首(篇),占的62.5%。在四冊課文中,具有悲情色彩的有23篇,約占95.8%。從兩本教材來看,具有悲情色彩的共有48篇(首),占75%。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悲情色彩的課文占了很大比例。
二、高二語文教材中具有悲情色彩課文的具體情況分析
從高二語文教材來看,具有悲情色彩的課文比較多,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達詩人在政治仕途上失意的悲情課文
這類課文主要寫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或抒發(fā)出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或抒發(fā)對當時黑暗官場的不滿之情。從高二教材來看,具有此類悲情色彩的課文比較多,有《離騷》、《琵琶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愚溪詩序》《赤壁賦》等。這些作品,均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作者因為政治或仕途方面的遭遇而生出悲情。當然,這些悲情因為作者的境遇不同,其所表達悲情的角度、層次和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文章表達的是深層次的悲情類文章,《離騷》共分為5個章節(jié),第一章主要寫屈原的家世、出生起筆,主要對奮斗及被貶的遭遇進行了回顧。第二章(反思),主要對自己的十八過程進行深刻反思,信念進一步堅定。第三章,進行重新上下求索。第四章,重現(xiàn)郁郁寡歡和憂郁徘徊中。第五章,決定西去,而最終因為眷顧楚國卻不能歸,只能以死殉國。主要講述了屈原因為小人誣陷排擠被君主疏遠,表達的是難以實現(xiàn)人生志向的悲痛之情、被人排擠的悲憤之情。李煜的《虞美人》表達的是作者亡國悲痛。柳永的《雨霖鈴》、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課文,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作者官場不順或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這些具有政治悲情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有著愛國的政治理想抱負,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但是,正因為文人的特殊性,他們往往因為骨子里的清高而難以完全融入到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官場中,也容易因此難以在仕途上施展才華一展宏圖。也容易因為正直而得罪人,因為才華橫溢而招人嫉妒,從而就產生出不滿官場、懷才不遇的政治悲情。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茨軌蛟诟咧薪滩闹凶x到許多政治悲情類佳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政治遭遇及現(xiàn)狀進行了解,這樣就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所抒發(fā)的悲情,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二)表達作者對人生命運性格的悲嘆
如在《陳奐生上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竇娥冤》《哀江南》等作品中,都直接或間接地寫出作者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人生之路,并對自己的心路歷程進行深度剖析、審視和思考,具有濃郁的悲情色彩,展現(xiàn)出濃郁的悲情。從這些感嘆命運不濟或飽受挫折或坎坷不平的經(jīng)歷來看,主要是借助一個主人公來實現(xiàn)的。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起因是高衙內調戲并欲霸占林沖妻子,并設計陷害,使林沖帶刀誤入白虎堂被高俅陷害定罪而發(fā)配充軍。從路上的折磨到風雪山神廟,都是被百般陷害。林沖也由最初的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到最后終于奮起反抗,表達了官逼民反的悲情。此外,魯侍萍的不幸人生、竇娥感天動地的冤屈都是作者對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才能真正走進這些作品中,真正了解到作者坎坷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與作品的主人翁產生悲情共鳴。通過這種悲情共鳴,可以增強學生與作品的深層次對話與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的人生,學會正確面對人生坎坷不平的遭遇,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抗擊人生挫折的堅強意志和堅定的毅力。
(三)表達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懷思考而產生的悲情
如在第三冊中,有《蜀相》《石頭城》《記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等,第四冊中有《守財奴》《項脊軒志》等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的思考而產生的悲情。作為詩人或作者,都比較關注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現(xiàn)實,容易因為國家興衰、社會百態(tài)、時光流逝、生老病死等而產生悲情。以高二杜甫的《蜀相》為例,因為李林甫、楊國忠奸臣當權,加上安史之亂,導致杜甫遠離故土、流離失所,飽受戰(zhàn)亂之苦,于是,就產生了對諸葛亮的一樣忠臣的渴望,于是寫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樣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式的忠臣良才渴求而不得的悲情。特別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句,表面是寫諸葛亮,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因為當時奸臣當?shù)?、缺乏明君而產生的悲憤之情。這種悲情正是杜甫的憂國憂民的具體表現(xiàn)。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悲情,不能因為悲情文章而產生消極懈怠的悲情,而應從理解悲情入手,切實看到悲情的積極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悲情中讀出熱愛祖國、關心時事、奮發(fā)圖強的進取精神。又如余秋雨的《道士塔》,全文四個部分,主要講了敦煌文物被國外冒險家瘋狂掠奪,接著揭示了愚昧和無知及舊中國的落后貧窮是被盜的重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寫悲劇的終結。其中,具有國家文物被掠奪的悲痛和悲憤之情,也有悲劇終結的喜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悲情的體驗中受到震撼和教育,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緒。
三、結語
綜上所述,悲情色彩只是高二課文中的一個特點,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解讀文本,準確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切實準確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夠從悲情中激發(fā)斗志,從悲情中讀出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實質,從而能夠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學會坦然面對世間的沉浮起落。
參考文獻
[1]王詩橋.試談高二語文教材選文的悲情色彩[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7).
[2]顏禾.我國近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的若干特點[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3]張磊.論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現(xiàn)狀及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