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歌
雖然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下文簡稱冬奧會)沒有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就是人們一般理解的奧運會,下文簡稱夏奧會)那么“傲嬌”,排場也不及后者;雖然北京已經(jīng)成功與夏奧會“約會”過,但這并不代表,冬奧會,這個與夏奧會氣質(zhì)完全不同的“女神”,會答應(yīng)北京的邀約,2022年來中國共賞雪景。
盡管中國已經(jīng)成功“擊退”波蘭的克拉科夫、挪威的奧斯陸、烏克蘭的利沃夫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等幾大“情敵”,但仍與一位“高富帥”的城市——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勢均力敵,相互抗衡。
眼看deadline漸漸逼近,北京還會使出哪些殺手锏、許出哪些諾言來博得“女神”青睞呢?
論優(yōu)勢
北京時間6月1日下午,國際奧委會公布了2022年冬奧會評估委員會對候選城市的《評估報告》。北京市市長、北京冬奧申委主席王安順在翌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了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優(yōu)勢所在。
王安順表示中國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社會和諧為北京舉辦冬奧會夯實了基礎(chǔ),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得到中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和各級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國人民對申辦冬奧會的態(tài)度十分積極。根據(jù)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申委的調(diào)查顯示,中國超過90%的民眾支持北京申辦冬奧會。而這一數(shù)據(jù)在其他幾座城市并不樂觀,譬如,波蘭的克拉科夫便因有70%的市民投票反對,而宣布退出申辦。
第三,北京可以充分利用“奧運遺產(chǎn)”,降低辦賽成本。按照申辦規(guī)劃,北京2022年冬奧會計劃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qū)舉行,所有冰上比賽項目都被安排在北京賽區(qū)舉行,規(guī)劃的12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中有11個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張家口和延慶賽區(qū)將舉辦所有雪上項目比賽,兩地的山形地貌、溫度濕度、海拔高度、坡度朝向等自然條件均符合冬奧會比賽項目要求。目前,所有冬奧會規(guī)劃場地都通過了國際冬季體育單項組織和國際殘奧委會的認證。
此外,我國具備承辦大型國際賽事的能力、經(jīng)驗以及人才儲備。我國舉辦過北京奧運會、南京青奧會,也舉辦過哈爾濱大冬會、哈爾濱和長春兩屆亞冬會,還承辦過很多頂級的國際單項冬季體育賽事。
論隱患
在北京市市長王安順的引薦下,我們對北京承辦冬奧會的優(yōu)勢有了清晰的認識。但在民眾的心中,還是會有一些潛在的擔(dān)心。
在人們的印象中,北京、張家口以及延慶雖然都地處北方,冬季都有一定的降雪量,但這一降雪量是否能達到冬奧會雪上項目所要求的雪量呢?對此,很多人并不樂觀。
不過,王安順卻信心十足:北京冬奧申委已保證延慶及張家口地區(qū)承擔(dān)戶外雪上運動(如高山滑雪、單板滑雪和冬季兩項等)的場地,能滿足相關(guān)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雪量標(biāo)準。王安順如此自信是有依據(jù)的。
首先,延慶、張家口賽區(qū)的天然降雪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時候的用雪所需,如張家口已有5家滑雪場超過100條雪道為冰雪愛好者服務(wù),去年接待滑雪人數(shù)超過150萬人次,主要依靠天然降雪。同時,滑雪場均配備蓄水池,優(yōu)先利用收集貯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徑流等作為人工造雪水源。
其次,滑雪場人工造雪主要集中在冬季,用水量相對較低,與農(nóng)業(yè)和工業(yè)用水相比,比較節(jié)水,也更為環(huán)境友好。
同時,如果申辦成功,冬奧會將在場館設(shè)計、建設(shè)、運行及賽后利用的各個階段,充分考慮節(jié)水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要求。采用差別化水價、階梯水價等市場經(jīng)濟手段,促進水資源的節(jié)約、合理開發(fā)利用,努力實現(xiàn)最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和社會等方面綜合的可持續(xù)性效益。
除了雪量是否充足外,人們還有一個更大的擔(dān)憂,那就是空氣污染。近幾年一直盤踞在京津冀上空的霧霾,讓很多人對北京、張家口等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面對諸多負面評價,北京力頂壓力、強力治霾,力圖改善外界對北京的印象。
據(jù)王安順介紹,2013年至今,北京市已經(jīng)建成投運3個燃氣熱電中心,關(guān)閉了3個燃煤電廠,改造燃煤鍋爐超過1萬蒸噸,壓減燃煤900萬噸左右。同時,680家污染企業(yè)從北京遷出,2013年和2014年共有84.2萬輛高排放老舊機動車被報廢更新。2014年,北京市的PM2.5濃度比2012年下降了10.2%;今年1月至5月,該數(shù)據(jù)與去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17.7%。
北京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做出許諾,他準備好了迎接冬奧會的到來。
論勁敵
按照國際奧委會國際慣例的相關(guān)規(guī)定,申辦候選相關(guān)城市不能直接在候選城市之間進行比較。但是,好奇的人們,還是忍不住想要一窺阿拉木圖的風(fēng)采。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哈薩克斯坦地處中亞,是我國的鄰國。而阿拉木圖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離邊境非常近,東邊與我國接壤。阿拉木圖原為哈薩克斯坦的首都,現(xiàn)為該國的經(jīng)濟中心、文化之都。
阿拉木圖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甚至被譽為全球綠化最好的城市,這一點讓北京有些“壓力”。它不僅歷史悠久,交通便利,是古代中國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而且還有“花園城市”與“蘋果之城”的美譽,是大自然和現(xiàn)代都市的完美組合。
不僅如此,哈薩克斯坦是一個擁有冰雪傳統(tǒng)的國家。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阿拉木圖,在中亞干旱大陸的中央。它有白雪皚皚、氣勢磅礴的雪山,也有水量充沛的伊犁河和卡普恰蓋湖的滋養(yǎng),再加上汩汩溪水和天山北坡豐富的降水的灌溉,使阿拉木圖享有了“中亞濕地”的美名。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國際滑雪賽事成為這座城市的“常客”。當(dāng)?shù)厝嗣袷窒矏郾┻\動,他們的冰雪競技水平較高,尤其在冬季兩項、北歐兩項、越野滑雪、跳臺滑雪、高山滑雪等大項上都有較強實力,因此他們在國際冬季競技舞臺頗負盛名。
除了堅實的自然優(yōu)勢作保障之外,阿拉木圖也擁有豐富的辦賽經(jīng)驗和辦賽能力,它曾和首都阿斯塔納一起成功舉辦過2011年亞洲冬季運動會。
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看,阿拉木圖都具備了舉辦雪上項目比賽的條件,的確是北京不容小覷的勁敵。
不過“女神”冬奧會有自己的“擇偶標(biāo)準”,我們還是靜靜地期待7月31日的選舉決定吧。
論冬奧
了解完競選對象之后,讓我們來好好“端詳”一下讓諸多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冬奧會。
同“姐姐”夏奧會一樣,冬奧會每隔4年舉辦1屆,兩者相隔兩年舉行。雖然冬奧會的開辦比夏奧會整整晚了28年,但“生長過程”卻與“姐姐”夏奧會一樣源遠流長。
1920年,在冰雪運動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舉辦的第七屆夏季奧運會增加了冰球項目和花樣滑冰??紤]到兩個項目對天氣狀況的要求,組織者將這兩個項目提前到4月份進行,而常規(guī)的比賽項目,包括開幕式、閉幕式仍然在8月中旬才舉行。于是,這一屆奧運會持續(xù)了長達5個月的時間,在人力、物力上耗費了極大的資源。鑒于此,人們傾向于把冰雪項目從奧運會中分離出來。
于是,1924年,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獨立的形式,在法國夏蒙尼舉辦。與夏季奧運會同年、同國家舉行。1928年,組委會決定兩場奧運會分開競選,改在不同國家舉辦。1994年開始,組委會進一步?jīng)Q定兩場奧運會相隔兩年交叉舉行。
冬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琳瑯滿目,從最初的冰球、花樣滑冰,發(fā)展到今天,增加了冰壺、滑雪,雪橇、冬泳等,共形成7個大項,98個小項。
而據(jù)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委員會在其官網(wǎng)組織的一場民調(diào)中顯示,人們對冰球項目最為喜愛,達到37%,另外有21%的網(wǎng)友關(guān)注冰壺項目,滑冰、滑雪項目位居其后,中國網(wǎng)友對雪橇項目的關(guān)注度最低,僅為2%。
冰球
冰球起源于加拿大,又稱冰上曲棍球。該項目起源于19世紀中葉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金斯頓地區(qū)。當(dāng)?shù)亓餍心_穿冰鞋,手持曲棍,在冰面上追、運、擊打圓球的游戲,后發(fā)展為冰球運動。
冰球項目分兩隊比賽,每隊可報20名運動員,比賽時上場6名。全場比賽為60分鐘,分三局進行,中間休息15分鐘,以進球數(shù)多者為勝。
冰壺
冰壺又稱擲冰壺,冰上溜石,起源于蘇格蘭。14世紀,蘇格蘭流行在冰上進行一種類似地滾球的游戲。16世紀開始出現(xiàn)冰上溜石比賽。
比賽時各隊按一壘隊員、二壘隊員、三壘隊員和主力隊員的順序,向?qū)Ψ浇惶嫱稊S砥石,以砥石距離對方營壘圓心的遠近計分,近者得分,每石1分,積分多的隊為勝。1998年,冰壺被列為冬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短道速滑——全稱為短跑道速度滑冰,起源于加拿大,1992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跑道每圈長111.12米,抽簽決定道次。比賽出發(fā)時,多名運動員在一條起跑線上同時起跑,滑行過程可以隨時超越對手。運動員必須戴護盔和防護手套。
速度滑冰——簡稱速滑。是滑冰運動中歷史最為悠久,開展最為廣泛的項目。1763年起源于英國,男、女速滑分別于1924年、1960年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比賽在周長400米的跑道上進行,跑道由兩條直線和兩條180°的弧線連接而成,分內(nèi)、外兩道。比賽時每組2人,同時滑跑,每滑1圈交換1次內(nèi)、外道。
花樣滑冰——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后相繼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迅速開展。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項目分為單人滑、雙人滑以及冰上舞蹈。
單板滑雪——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其產(chǎn)生與沖浪運動有關(guān)。1998年被列入第18屆冬奧會,設(shè)男、女大回轉(zhuǎn)和滑道技巧比賽項目。
自由式滑雪——始于20世紀60年代,在高山滑雪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1992年起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設(shè)男、女空中技巧和男、女雪上技巧,男、女雪上芭蕾于1988年、1992年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
跳臺滑雪——起源于挪威,又稱跳雪。1860年挪威德拉門地區(qū)的兩位農(nóng)民在奧斯陸舉行的首屆全國滑雪比賽上表演了跳臺飛躍動作,后逐漸成為一個獨立項目并得到廣泛開展。
越野滑雪——起源于北歐,故又稱北歐滑雪。據(jù)記載,1226年挪威內(nèi)戰(zhàn)時期,兩名被稱為"樺木腿"的偵察兵,懷藏兩歲的國王哈康四世,滑雪翻越高山,擺脫了敵人。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
高山滑雪——起源于北歐的阿爾卑斯地區(qū),故又稱阿爾卑斯滑雪。高山滑雪是在越野滑雪基礎(chǔ)上逐步形成的。1936年起被列為冬奧會比賽項目。項目要求運動員手持滑雪杖,腳踏滑雪板從高坡快速回轉(zhuǎn)、降下。不同項目起點與終點的垂直高度差亦有不同。
無舵雪橇——比賽時運動員坐在雪橇上,雙手借助起點助欄用力向后推,使雪橇向前起動,滑行中仰臥在雪橇上,單手拉住雪橇皮帶利用身體起臥,變換肩、腿姿勢操縱雪橇,使之沿著冰道快速滑行。選手可選擇最理想的線路前進,以盡可能的減少比賽用時。到達終點時,運動員須坐在雪橇上,否則不予計算成績。1964年在第九屆冬季奧運會中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俯式冰橇——19世紀發(fā)源于瑞士山區(qū)的小城圣莫里茨,它有可能是第一項滑溜項目。俯式冰橇規(guī)定只能以俯臥式進行,選手的肚子貼在雪橇上的姿勢才被允許。中途掉落雪橇可以允許,但在通過終點時,選手必須在雪橇上才算完成比賽。
有舵雪橇——是從無舵雪橇發(fā)展而來,18世紀80年代,兩位美國考察人員將兩個無舵雪橇前后用木板釘在一起,前面的用于控制轉(zhuǎn)彎,并進行了一次比賽,從而形成一項比賽項目。比賽分雙人座和四人座兩項。每賽次滑行4次,以4次比賽的累計時間計算成績,時間少者名次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