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向東
《論語》是中國的“人學”(外二篇)
■ 王向東
《論語》是中國的“人學”,孔子學說是中國人的“人學”。一部《論語》,孔子教人學做人,學做事,學做學問,歸根到底,就是教人學做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可以學習不同的學問,從事不同的工作,開創(chuàng)不同的事業(yè)??墒?,有一個根本點,或曰立足點,就是首先必須學做人,學習做一個道德高尚、品質優(yōu)秀、習慣良好的人,一個有意義的人。
一部《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孔子說“學而時習之”,究竟以何者為學?換言之,孔子學說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一直很少看到明確的回答。焦竑《焦氏筆乘》說,南宋宣和年間,趙孝孫與李衡曾經(jīng)討論過這個問題。趙曰:“公頗讀《論語》否?”李曰:“三尺之童皆讀此,何必某。”趙笑著問:“公既知讀此,且道‘學而時習之’以何者為學?”李衡一時“茫然不知所對”。這個“茫然不知所對”,其實是許多人的共同反應。天下讀《論語》者多矣,有幾人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呢?李贄《四書評》說:“讀《論語》的人,從來都是瞎子?!崩钯椪Z固偏激,而這種針砭,卻非空談。所謂“瞎子”者,即對此類根本性問題不加思考,或視而不見或不屑一顧者也。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說:“‘學’字是兼所學之事與為學之功言?!边@是王夫之的思考。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說,黃宗羲晚年對聽自己講課的官員說:“諸公愛民盡職,即‘時習’之學也?!边@是黃宗羲的思考。這些看法,當然可以為今天的讀者提供參考,卻不能代替每個人自己的思考。通讀《論語》,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所謂“學”,就是要人學做人,學做一個道德高尚、品質優(yōu)秀、習慣良好的人?!盾髯印駥W》篇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這就等于說,只有堅持“學而時習之”,才能成為一個人,否則就會如同禽獸。這個“學”,成為人禽之別的分水嶺。說《論語》是中國的“人學”,孔子學說是中國人的“人學”,根據(jù)就在這里。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論語》是“人學”這個概念的,是張載。張載說:“學者當須立人之性。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學者,學所以為人?!边@個觀點意義重大,可惜湮沒在《張子全書》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有的學者似乎沒有看到這句話,真德秀甚至認為這是尹焞的觀點。真德秀《潭州示學者說》說:“后世之言學者,其不謬于圣人鮮矣,獨嘗于唐之陽子、近世之石子、尹子有取焉。陽子曰‘學者,學為忠孝也’,石子曰‘學者,學為仁義也’,尹子曰‘學者,學為人也’。是三言者,庶幾圣門之遺意乎?”陳櫟《送吳玄庵序》對此繼續(xù)分析說:“竊謂三子之言若三而實一。‘忠孝’者,人所以為忠臣孝子也;‘仁義’者,人之道所以立也。學為忠孝,學為仁義,即所以學為人也?!闭娴滦阏f的“陽子”、“石子”,今人可能很生疏;他說的“尹子”指尹焞,字彥明,宋河南人。朱熹《四書集注》引用過尹焞許多意見,卻無一字介紹其“學者,學為人也”的觀點。張載說“學者,學所以為人”,尹焞說“學者,學為人也”,都沒有引起朱熹重視。可見,“學為人”的觀點,多么受人冷落。這樣來看上文說趙孝孫與李衡討論,李衡“茫然不知所對”,也就毫不奇怪。朱熹編《二程遺書》,卷二十五記程子語說:“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棄也?!崩詈狻稑封终Z錄》記趙孝孫當時語,說:“所謂學者,非記問誦說之謂,非章繪句之謂,所以學圣人也?!壁w孝孫的父親是程門弟子,明白“所謂學者,所以學圣人也”的道理,也就順理成章。其實,“學圣人”與“學為人”既不存在矛盾,更非互相排斥。人皆可以為舜堯,“學圣人”也必須從“學為人”開始。
現(xiàn)代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比前人有很大進步。童書業(yè)分析孔子的教育,認為“他首先研究人性,以為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習慣的不同而分歧了;惟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為環(huán)境所改變的。因此,他以為大多數(shù)的人都可以用教育熏陶成好人”。這樣看,說“學而時習之”是著眼于教大家學做人,符合孔子本意。馬一浮給復性書院制定《學規(guī)》,說“學而時習之”之事“亦即篤行之事,亦即修德之事”;他在《〈論語〉首末二章義》又說:學習《論語》,必須“認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要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既有道德又有學問的人。南懷瑾《學而有何樂》則說:“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绷菏橛幸黄摹蹲x熊著各書書后》,說:“在近代西洋學術風氣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今天,來看儒家所講求的學問,乃顯得十分特殊。請問他們師弟間所致力的究竟是一門什么學問?在今天學術發(fā)達,門類繁興,卻竟難有其適當歸屬。它固然不是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亦不是什么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乃至說是哲學嗎?亦全然不適當。在這現(xiàn)代學術界所不加措意、不列學科的,而在儒家一方面乃為其畢生精力之所從事。兩相對照,何其睽異!”學術風氣浮躁,丑聞接踵而來,一言以蔽之,根子就在把“做學術”與“做人”割裂開來,學術界成為名利場。二十一世紀之初,李常慶編《北京大學教授推薦我最喜愛的書》,湯一介推薦讀《論語》。湯一介說:“一部《論語》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的。學什么?學如何做人,做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理想的人?!?/p>
今天的人為什么要讀《論語》?借錢基博《某社存古小學教學意見書》中的話說:“要使教者受教者胥知人之所以為人,且知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卞X氏此語雖非專為讀《論語》而發(fā),對于闡明“人學”的底蘊,闡明包括《論語》在內的“好古,敏以求之”的學習宗旨,卻一語中的。對當今世界而言,《論語》這門“人學”,已經(jīng)成為一門無可替代的人生必修課。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學”、“習”兩個字,雖是分開說,意思卻是連貫的?,F(xiàn)代漢語里的“學習”一詞,或許來源于此。1983年2月11日,吳有恒寫《為孔子平反之三》,文章說:“把‘學’字和‘習’字聯(lián)起來講,構成‘學習’這概念,這也是孔子始創(chuàng)的?!?/p>
朱熹《四書集注》解釋“學”、“習”兩個字,說:“‘學’之為言效也”;“‘習’,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意思說,“學”是仿效的意思,“習”是反復模仿、不斷重復的意思。這個解釋并不準確。把學習局限于仿效,等于自縛手腳,扼殺創(chuàng)新精神。有不少學者看到這種解釋的局限性,對此加以質疑。明初學者鎦績的學生秦武,聽進士顧觀說,朱熹因為“北人‘學’字皆作去聲,讀‘學’、‘效’聲相近,故著之‘為言’字以別之”。秦武向老師請教怎樣看,鎦績《霏雪錄》卷上說:“予語之曰:‘非也。先儒自有成說。’”鎦績之父鎦渙,元代嘗為三茅書院山長,績承家學。一聽到不同意見,回絕得斬釘截鐵,沒有一點商量余地??梢娭熳⒂绊懼?。后來,毛奇齡《四書改錯》批評朱注,說“從來‘學’字無此訓”,更是引起軒然大波。有學者為朱熹找出依據(jù),說其出處在《廣雅》。毛奇齡的批評沒有抓住要害。“學”字當如何理解,其實并不取決于所謂“出處”。由此可見,對“學習”的理解,始終籠罩著朱注的陰影,揮之不去。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蔣夢麟《新潮》說:“學習的‘習’字,解釋為‘鳥數(shù)飛’。不斷地學飛,叫做‘習’?!庇终f:“‘學’字含有原理的意思多,‘習’字含有仿效的意思多,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卞X穆《師友雜憶》說:“余尤愛燕子,幼時讀《論語》朱注‘學而時習之’,習,鳥數(shù)飛也。每觀雛燕飛庭中,以為雛燕之數(shù)飛,即可為吾師。”這都是照抄朱注。《葉秀山文集》哲學卷《前言》,說到“孔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認為“夫子所道,乃是強調鞏固所學,使之‘熟練’的意思”,依然沒有從朱注中跳出來。
現(xiàn)代人對“學習”的思考,由來已久。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說:“從學習的原則看起來,事怎樣做,就須怎樣學。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边@種思考,等于在探索“學而時習之”的新解釋。2002年5月28日,楊叔子在清華大學演講《重讀〈論語〉》,提出一個新觀點。他認為“學而時習之”的“習”字,是指實踐。這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突破了傳統(tǒng)的解讀。
從《論語》看,“學而時習之”的意思,就是接受新知,并且時時踐行所學,通過實踐來認識所學、鞏固所學、發(fā)揮所學、完善所學。這是《論語》的精華所在。用《論語》的實例說,《顏淵》篇顏回“問仁”并“請問其目”,就是“學”,就是具體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及要求;而“請事斯語”,就是“習”,就是對所學內容加以實踐和創(chuàng)新。這在孔門是一種風氣。顏子“克己”是“習”,曾子“三省”也是“習”,子游為武城宰、子夏為莒父宰,都是“習”。這種“習”又必須與時俱進,才有創(chuàng)造,才有創(chuàng)新??梢?,學習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來自于學習。所謂學習,應該是創(chuàng)新的階梯。如果把學習僅僅理解為模仿,也就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蹲雍薄菲鬃诱f:“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边@個“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正是孔子與時俱進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的巨大成果之一,當然也是孔子師徒“學而時習之”的共同成果之一??v觀孔子的一生,他自己一輩子確實都是在“習”其所“學”,一輩子都是在忠實地踐行、不斷地創(chuàng)新自己的學說?!墩撜Z》就是這種學習、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忠實記錄。《論語》的內容本身為準確理解“學習”二字的意蘊,提供了無窮的啟迪。而這一點,恰恰為許多讀《論語》的人所忽視。
前人解說“學習”,傅山講得最好。傅山《霜紅龕集》卷三十一有一篇《“學”解》,文章說:“學”字本義為“覺”,由啟蒙而覺悟,由啟發(fā)而覺醒,這才叫做“學”。又說“學之鄙者無覺”。換句話說,學要有所見,有所見才叫做學?!盁o見而學”,則如盲人登泰山、泛東海,不是沒有聽說泰山之高、東海之深,只是這種高與深,是別人眼里的高與深,與自己完全沒有關系。傅山此說,可謂振聾發(fā)聵。由啟蒙而有所傳承、有所發(fā)揚,由覺悟而有所揚棄、有所發(fā)現(xiàn),由覺醒而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這才是對“學習”最準確的解讀。辜鴻銘《張文襄幕府紀聞》有一篇《依樣葫蘆》,講一個裁縫做西裝的故事。“乾嘉間初弛海禁,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當時又無西人為衣匠者。無已,招華成衣至,問:‘汝能制西式衣否?’成衣曰:‘有樣式即可以代辦。’西人檢舊衣付之,成衣領去。越數(shù)日,將新制衣送來,西人展示,剪制一切均無差,惟衣背后剪去一塊,復又補綴一塊。西人駭然問故,成衣答曰:‘我是照你的樣式做耳。’”辜鴻銘由此嘆息說:“子曰:‘學而時習之。’朱子注謂:‘學之為言效也?!喔`謂學之義甚廣,不當作效字解,使后之為學者只求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所謂依樣畫葫蘆者是也?!边@種見解,值得嘆服。
2005年10月26日,《中華工商時報》有報道說,記者問丁學良中國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jīng)濟學家?丁學良回答說:“最多不超過五個?!倍W良說,真正的經(jīng)濟學家,首先要把經(jīng)濟學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而不能把它當做個人發(fā)財、出名和當官的路子。不能研究做的不怎么樣,就開始想著賺錢和當官。文章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丁學良的批評,實際上提出學者做人的底線問題。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術業(yè)固然必須有專攻,更要保持獨立人格。李澤厚《論語今讀》說:《論語》“第一章即有‘人不知而不慍’。中國知識分子從來就有這個‘求名’的困惱?!彼锌卣f:“為求名聲而曲學阿世無所不用其極者,固多見之于今日也?!笨磥?,做不到“人不知而不慍”而曲學阿世的,并不僅僅是經(jīng)濟學界。
所謂“人不知而不慍”,是知識分子的立身之本。何晏《論語集解》說:“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睒吩敗墩撜Z補疏》對此分析說:“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則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慍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慍之,忌也。君子不矜則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為君子也?!睒吩斪治妮d,河東人?!逗鬂h書·謝該傳》注引《魏略》稱樂詳“少好學,聞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涉詣許,從該問難諸要。今《左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杜畿為太守,署詳文學祭酒。黃初中,征拜博士十余人,學多偏,又不熟悉,唯詳五業(yè)并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梢?,樂詳本身就是個“人不知而不慍”的人。朱熹《朱子語類》說:“不慍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此非得之深、養(yǎng)之厚者不能如此?!焙辍吨浴氛f:“有之在己,知之在人。有之而人不知,從而與人較者,非能有者也?!崩罟獾貙戇^一篇八股文《學而時習之》,說:“人之不知,如彼不慍如此,吾知其于學也,足于中,無待于外?!边@些解釋,從不同角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但是,“人不知而不慍”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叭瞬恢粦C”其實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從原來做不到,逐步向能夠做到過渡,最終真正做到的過程。有學者曾經(jīng)看到這個過程。張履祥《備忘錄》說:“朱子謂‘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不知’豈特為人忽易而已?甚者賤辱之,咎責之,怨惡之,無所不至。舜之于家,文王于朝,孔孟于春秋戰(zhàn)國之世,一時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當時而能不慍,豈非甚難?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張履祥說“當時而能不慍,豈非甚難”,是一句老實話。但是,他卻用“盛德”掩蓋起這個過程,好像他所列舉的這些人,比如孔子,在這個問題上天生就是圣人。這種見解就開始荒謬起來,從此束縛住《論語》研究者的手腳和思想。他們讀《論語》不能說不認真,卻似乎都沒有看見孔子說的“我非生而知之者”這句話,也就不經(jīng)意間否定了孔子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從而抹殺了孔子思想發(fā)展的過程。
孔先生當年怎樣對待這個“人不知”的實際問題,《論語》有真實的紀錄。開始面對“人不知”,先生也有牢騷?!豆遍L》篇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保扔谡f,如果總是得不到任用,還不如漂洋出海?!蹲雍薄菲f“子欲居九夷”,等于說,不跟你玩了。但是牢騷歸牢騷,畢竟沒有那么做。后來也有過動搖?!蛾栘洝菲f孔子放棄過兩次機會,一次是“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沒有去。另一次是“佛肸召,子欲往”。這一回子路提醒說,先生您說過“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是什么人您還不知道?您怎么能與他同流合污呢?孔子只好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但是,孔子終于接受子路的批評,再次放棄從政的機會。人當然不是“匏瓜”,無法“系而不食”,所以面對現(xiàn)實世界各種誘惑的時候,是首先考慮能夠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還是首先考慮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就成為一個知識分子無法回避的人生考驗??鬃咏K于通過了這種考驗?!肚f子·讓王》說,“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哉!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庇袑W者評點這一段故事,說“說明得道者不把窮通放在心上”。一部《莊子》,寫孔子正面形象的筆墨不多??墒?,這一段記載卻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叭瞬恢粦C”,到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考驗面前,想做假也不容易。2005年8月26日,香港《文匯報》發(fā)表王志《〈論語〉首章的“學”和“朋”釋義》一文,文章說:“孔子不被時人所‘知’的地方多了,但是他并不氣惱,也不沮喪,而是充實自得,逍遙于仁義之途,對不理解他的人則溫良恭儉,循循善誘。這不正是君子所當有的‘不慍’的風度與境界嗎?”王志這種分析,拋棄了以往經(jīng)學家的崇圣心態(tài),比較實事求是。
程石泉《論語讀訓》說:“‘人不知而不慍’,《論語集解注疏》釋‘慍’為怒。鄭玄注《論語》(陳鳣輯本)云:‘慍,怨也?!姟稇梿柕谑摹贰辉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苏隆瞬恢粦C’即‘不怨天,不尤人’之謂也?!蔽屹澇蛇@種解釋。王夫之說得好:“‘不知’則有所‘慍’,亦學者之通病?!边@種通病,就是怨天尤人。錢穆《論語新解》說:“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為學,自不能盡同于孔子之時。然即在今日,仍有時習,仍有朋來,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學者內心,仍亦有悅、有樂、有慍、不慍之辨?!敝R分子不是圣人,誰也不可能生下來就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需要不斷修養(yǎng),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心里要有底線,不能忘記自己首先得做一個人??偸窃固煊热耍h不如反求諸己。連橫《雅堂筆記》卷二《詩薈余墨》:“人不可自恃其學。自恃其學,則不日進而日退。孔子曰‘學而時習之’,荀子曰‘學然后知不足’。吾雖下愚,以此自勵。”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曾國藩《〈王船山遺書〉序》說“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于悔”,也許真的很難。但是,別人知不知,或者說讓別人知不知,至少都應該做到問心無愧?!稌x書·胡威傳》說,晉武帝有一回問胡威:你們父子倆相比,哪一個更清些?胡威老老實實承認說,自己不如父親。那原因,就是“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遠也”。如果連自己的榮耀都“恐人不知”,這種榮耀當然也就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