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蔡潤田
《〈芻議〉再議》之芻議
山西 蔡潤田
唐德剛先生《〈芻議〉再議》對胡適1917年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做了細致而不乏新意和機趣的剖析,風雅好讀而頗耐尋味,但在一些地方似嫌隨意,給人以辯才勝于真知的感覺,對胡適觀點的詰難未盡公允,有些說辭令人是非難辨。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閱讀感受,試對二賢觀點略做辨析。
胡適 《芻議》 唐德剛 《〈芻議〉再議》
新文化運動百年文學小輯
任何一種新生的文化觀念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通常都有兩重性:一是適應時代的歷史性,一是超越時代的普遍性。屬性不同,其意義、價值自然也不同。前者在當時情境看是合理的,只在當時有意義,甚至當時就不盡合理;后者則放之四海而皆準,可期以永恒。其觀念究竟價值如何,是短命還是長命,抑或謬誤、合理、真理諸成分孰闕孰贍,這大約要看三個條件:主流導向,社會思潮,主體素養(yǎng)。這三條前兩條外緣性條件常會浸淫甚或左右觀念,后者,即觀念發(fā)生主體的立場、器識,無疑也是其文化價值高下更為直接的原因。
近讀唐德剛先生《〈芻議〉再議》(《聯(lián)合報》1979年4月25日,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書緣與人緣》)。該文對胡適策動新文化運動初期1917年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做了條分縷析可謂細致而不乏新意和機趣的剖析,好讀而且頗耐尋味。筆者一向欽佩這位美籍華人學者的學識,尤其喜歡他縱橫捭闔、議論風生的筆調(diào)。但這篇文章雖則依然風雅好讀,但在一些地方似嫌隨意,給人以辯才勝于真知的感覺,對胡適觀點的詰難未盡公允,有些說辭令人是非難辨。為此,筆者就閱讀感受,試對二賢觀點略做辨析,權作《〈芻議〉再議》之芻議,借以權衡得失,辨識他們觀點的價值與意義。
關于胡適那篇《文學改良芻議》,唐先生說道:“在胡適之先生看來,這個真能為中華民族‘再造文明’,但是卻被迫半途而廢的新文化運動,事實上便是他在紐約當學生時代所策動的‘新文學運動’的擴大和延伸。而新文學運動又是他那《文學改良芻議》一篇文章‘芻’出來的,因而中國近數(shù)十年來深入群眾的各項激進文化和政治運動,歸根結底都與他這篇文章有關。這些運動對國家、民族、人類是禍是福,這篇文章也是個總根,他老胡適都負有責任的?!睘榇耍葡壬鷮m文學改良的“八事”逐一論列,而所取的視角和立場,則是強調(diào)思想理論的時代性、歷史性。他說:“我認為古往今來,任何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和理論的價值,我們都應該把它們?nèi)唛_或二八開,甚或一九開。他們的理論至多只有三分有永恒或較長時期的價值,其余的則只有些臨時性的價值;時代一過,剩下的七分、八分,乃至九分都會變成糟粕,沒有價值了?!边@個評斷標準不無道理,卻也有些苛刻。正是這種有嫌偏激的立場,唐先生忽視了胡適“八事”中一些帶有普遍性意義的合理成分,對胡適的“八事”多所訾議,他還戲稱胡適“這個文藝界的‘徽州幫’‘黑線專政’也該到了被造反的時候了”。如何造反的呢?雖然其間不無打趣或慨乎言之的意味,畢竟是他觀點的剖白,今天讀來有的合理,有的就有失公允,有可商兌、“芻議”之余地。先來看胡適的改良“八事”。胡適說: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diào)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唐德剛先生逐一分析。
“須言之有物”。唐氏以為文章不一定要言之有物,并說“屈原的《九歌》就沒有哪一‘歌’里是有物的,你能說屈原的文章不好”?其實胡適之“所謂‘物’非‘文以載道’之說”,蓋指“情感”與“思想”?!拔膶W無此二物,便如無靈魂、無腦筋之美人,雖有秾麗富厚之外觀,抑亦末矣?!睆娬{(diào)作品“思想、感情”切中肯要,公允之至,針對“沾沾于聲調(diào)字句之間”文勝于質(zhì)的時弊也算有的放矢;唯透露出的對文以載道的不屑,似乎略顯胡適的反儒家教化立場。其實,抽象意義上說,道,道理,義理,亦思想也,豈是“無物”?然而,唐先生以“《九歌》無物”詰問、駁難“須言之有物”,且不說《九歌》中“國殤”追悼陣亡將士、頌揚英雄氣概及其彰顯奮發(fā)精神不可謂“無物”,而其余篇什寄托著人的情感的神靈描寫所呈現(xiàn)的“深厚的愛情”“高超的想象”“微妙的境界”,同樣不可謂之“無物”。“讀《九歌》的人,不管理解它或不理解它,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覺得美麗芳香,纏綿悱惻,在莫名其妙中捕捉住自己的心靈?!保ㄕ舶蔡骸肚罚虾H嗣癯霭嫔?957年版)心靈受到感染,蓋緣于情;文中有“情”,不當目為“無物”。
“不摹仿古人”。胡適強調(diào)文學的時代特征和創(chuàng)造性無可非議,但以為摹仿“逆天背時,違進化之跡”,斷然否定摹仿對“文學進化”的意義,顯然受當時社會思潮和倡導新文學的主觀意圖和立場所影響,有違文化繼承、發(fā)展之實際。唐先生無識胡適觀點的合理因素固非持平之論,而列舉切近的“小胡適”“小魯迅”事例言明摹仿之利,則言之有理。
“須講究文法”。胡適此項要求亦是亦非。一般說來,“作文”講文法結構是對的,但質(zhì)諸“駢文、律詩”則不盡然。胡適批評“不講究文法”的情況“尤以駢文、律詩尤甚”就令人費解。由于駢文、律詩字數(shù)及平仄規(guī)則的制約,這類體裁語法自由度很高。語序的顛倒、句子的不完整、詞性的變化,多有看似不合語法處,但對詩詞的表意效果大有裨益。此理至明,胡先生當心知肚明,不知何來乎“尤甚”。是否因為倡導新詩而故作驚人之語?對此,唐先生只談及不講文法的“頂呱呱”的新詩,雖不無道理,但撇開胡適所指駢文、律詩,奢談新詩,卻多少有些文不對題。
“不作無病之呻吟”。胡適主要指“國之多患”之時青年作者之悲觀與暮氣和一班文學家“徒為婦人醇酒喪氣失意之詩文者”。其命意及闡述并無大謬。只是有些例子如把屈原、賈生都劃歸此列,容或偏激。但唐先生逸出題旨,以情書說事,認為情書就是“無病呻吟”的“謊言書”,這恐怕是他的老師胡適所始料不及的,多少有些詭辯、抬杠的意味。而以《愛眉小札》《兩地書》為例,對它們冠以“無病呻吟”也有失公允。在此,我們見到了唐先生的幽默、智巧,卻缺少了平正?;蛟S可發(fā)一噱,卻不可信以為是,被牽了鼻子走。
“務去濫調(diào)套語”。此與批評“不講文法”命意相通。胡適這里矛頭也主要指向文言文的詩文作者,所舉例子大抵為舊體詩中常用詞匯。雖出于力倡白話文的私見,卻也不無道理。尤其所舉“吾友胡先骕”詞作,的確措辭陳舊,無真情實感可言。唐先生的文章認為“濫調(diào)套語”是“少不得的壞事”。承認是“壞事”,至于“少不得”亦即不可避免,其意思與胡并無大異,只是說“務去”之難罷了。這一條,唐與胡還算相去未遠。
“不用典”。在文學改良“八事”之中,胡適是特別對此做了自我修正,聽從了友人意見做了區(qū)隔與界說的。首先把用典分為“取譬比方”“以彼喻此”的廣義之典與己不能言、 “以典代言”的狹義之典。胡適說,他所謂的“不用典”即是指不用狹義之典,但他同時認為“狹義之典亦有工拙之別,其工者偶一用之,未為不可”。接下來,他對工、拙之典各舉例說明,可謂用心良苦(因為這一條最易遭人質(zhì)疑,理由闡釋亦屬詳備)。他認為“用典之拙者,大抵皆懶惰之人”,但所舉“拙典”并非只是“拙”,有些簡直就是“誤用”,這就不是用典不用典的問題,而首先是學養(yǎng)問題了,與“懶惰”關系不大。再有,對狹義之典“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的定義本身也含混,不足為訓,因為比興修辭手法頗有類乎此者,不能說文學不用“比興”吧。對不用典,唐先生簡潔直說,認為“要人家不用典,更辦不到”,并列舉胡適《逼上梁山》和一家報紙社論《襲人出嫁》的文章題目予以反駁,可謂有力。只是唐先生大而化之,并沒有理會他的老師文中的曲折界說。其實,胡適對這類廣義“取譬比方”的用典是網(wǎng)開了一面,并不在“不用”之列,故而,唐先生這位晚生就難免對先師有唐突之嫌了。
“不講對仗”。對仗,純系漢語修辭手法,尤其對詩詞來說更是構成形式美的一個因素。緣何“不講”?胡適何嘗不知此為“人類語言之一特性”,但他認為“駢文、律詩”之中“佳作終鮮”,因其“牽強刻削”“束縛人之自由”,即使不能廢除也是“文學末技”和“小道”。這未免有些因噎廢食,但這也與胡適反對文言文、“廢駢廢律”、獨尊“白話”“新詩”的立場密不可分。對此,唐先生以自己會“對對子”自況,說這是中國方塊字與“番語”的蟹行文的不同處:妙語連珠,而不失正理。
“不避俗字俗語”。此議是與胡適“言文合一”的“活文學”主張一致的。他說:“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鑠國會,遵晦時休”之類),不如用20世紀之活字。與其作不能行遠不能普及之秦漢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戶曉之《水滸》《西游》文字也?!笨梢姡@里所謂俗字俗語,仍是強調(diào)白話文、民間性、通俗性。我想,俗字俗語可有二義,一曰流行于民間的文字、話語,即“大家公認,已經(jīng)通行文字”;二曰不雅之字。顯然,胡適主要還是在前一種意義上說“不避”的,應該說這一主張是適時、合理的。但唐先生卻舉出艾山的詩說事,他列舉詩人艾山《山居小草》一詩中“媽的苗x”一句,唐先生認為“x”就該避掉的,所說也不無道理,但恐怕已逸出胡適的題旨,為調(diào)侃而極端了。至于胡適所說遼金元三百年中“乃發(fā)生一種通俗遠行之文學”,并認為“中國文學當以元代為最盛,可傳世不朽之作,當以元代為最多”,這恐怕只是一家之言。總之,文體不同,俗語俗字的取舍應有區(qū)別;而且,俗語俗字,不可一概而論。今天,俗字俗語多已通行,自然大可“不避”,但有些極端俚俗語言(包括某些不倫不類的網(wǎng)絡語)還是應該有所規(guī)避,盡管這類俗字今人作品里已不稀罕,作者已不以為意。
應該說明,唐先生總體上對胡適是十分推崇的,是肯定胡適 “既破且立”之功的。但唐先生的這“再議”文章,由于先驗的批判立場和近乎戲謔的筆致的局限,就同他的胡老師一樣,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的器識,而夸大了已有觀念的歷史性、臨時性,忽視了其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普遍性。所以,談論比較隨意,每以極端對常理、以個別難一般。詭譎、智巧、才子氣的侃談多于學人的謹嚴,今天看來是非參半,不可太認真去聽的。唐先生說:“任何至圣大賢、哲學家、思想家,他們自己的時代一旦過去了……我們只顧盲目地跟他們跑就不對了?!碧莆膶懹?979年1月23日的北美洲,發(fā)表于同年4月25日的《聯(lián)合報》,迄今三十六年了。于此,是否也可以說唐先生的時代過去了,遵循先生的“遺教”,我們也不能盲目跟著跑,對先生的理論也不妨做三七開了。
作 者: 蔡潤田,作家,評論家。著有專集《泥絮集》《獨語集》,整理譯注《中國歷代諧趣詩》,主編并部分撰寫《山西文學五十年縱橫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