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吉林省政府《吉林省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分工,省政府與省農委簽定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書》,主要目標任務是“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到2015年秸稈還田500萬噸”。為有效配合環(huán)保部門的秸稈禁燒工作,全面完成省政府向省農委下達的到2015年秸稈還田目標任務,省農委計劃2015年全省玉米秸稈還田達到550萬噸以上,旨在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減少秸稈廢棄量,促進秸稈禁燒工作。
2014年,吉林省秸稈還田主要采取機械化粉碎直接還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加工有機肥等方法。全省秸稈還田量約在500萬噸以上,其中全省玉米根茬已經全部粉碎或免耕還田,總還田量約400萬噸;通過保護性耕作實現秸稈還田200萬畝,秸稈還田量約100萬噸;在榆樹、九臺、德惠、梨樹、前郭、輝南、柳河、白城市洮北區(qū)等9個縣(市、區(qū))落實農業(yè)部土壤有機質提升示范項目秸稈還田面積95萬畝,秸稈還田量近50萬噸。
玉米根茬還田全覆蓋,積極推進保護性耕作。繼續(xù)開展玉米根茬還田工作,在全省實現全覆蓋,全年完成秸稈還田400萬畝。同時積極推進保護性耕作,依托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以農機大戶(農機專業(yè)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生產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重點推廣“秸稈還田覆蓋免耕播種”和“高留茬還田覆蓋免耕播種”二項保護性耕作技術。結合玉米收獲機和免耕播種機的推廣使用,在長春、四平、松原、白城和遼源等地推廣保護性耕作200萬畝以上,秸稈還田量約100萬噸。
依托國家項目開展腐熟還田。依托農業(yè)部、財政部實施的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采取技術補貼、財政轉移支付方式,鼓勵農民實施玉米秸稈腐熟還田。今年,按照相對集中連片、突出規(guī)模效應,優(yōu)先選擇高速公路沿線、機場城市周邊,當年可實施秸稈還田面積10萬畝以上的玉米主產區(qū),兼顧區(qū)域代表性和適宜性等要求,計劃在10個縣(市、區(qū))實施面積155萬畝,秸稈還田量在50萬噸以上。
開展生態(tài)能源村試點。在榆樹市愛國村、臨江村、互助村、永生村、紅廟村等5個村開展“生態(tài)能源村”試點建設,計劃整村安裝農村戶用小型生物質鍋爐。由榆樹市政府選定戶用小型生物質鍋爐生產企業(yè),為5個試點村1000戶農民家庭改造安裝1000臺戶用小型生物質鍋爐,配套建設秸稈收儲、成型燃料加工點。試點完成后,將總結試點建設經驗,逐步推廣“生態(tài)能源村”模式,努力轉變農村能源結構,改善農村環(huán)境質量。
開展技術培訓,擴大保護性耕作普及范圍。今年重點開展保護性耕作培訓普及工作,下發(fā)了《吉林省2015年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方案》,并于4月份在梨樹縣舉辦了一期師資骨干農技人員培訓班,培訓200多人。計劃在長春、四平、松原、白城、遼源等5個玉米主產區(qū)的每個縣(市、區(qū))培訓技術骨干不少于200人。通過技術骨干重點對3.5萬戶從事種植業(yè)生產的職業(yè)農民和科技示范戶開展保護性耕作宣傳和推介,進一步促進此項技術的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