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婷 賀領兄 王琪瑋
[摘要]礦床位于祁連縣北西20公里郭米寺北,大地構造單元屬秦祁昆造山系北祁連弧盆系北祁連蛇綠混雜巖帶。礦體賦存于中寒武統(tǒng)的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積巖地層中,含礦巖性為安山質凝灰?guī)r、流紋質粗晶凝灰?guī)r以及由火山沉積夾層組成的蝕變巖中。構造以緊閉褶皺加斷裂為主體,地層走向、褶皺軸向和斷裂方向都為北西向。礦區(qū)分布有北、中、南相互毗鄰的3條蝕變帶。蝕變帶本身的巖石為絹云母石英片巖,與礦化有關的蝕變類型有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和重晶石化。
[關鍵詞]郭米寺 鉛鋅(銀)礦床 成礦模式 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 P6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9-36-1
1地質背景
礦床位于祁連縣北西20公里郭米寺北,礦床南距湟嘉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大地構造單元屬秦祁昆造山系北祁連弧盆系北祁連蛇綠混雜巖帶。
位于走廊南山南坡復背斜核部,黑河斷裂北側,賦存于中寒武統(tǒng)的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積巖地層中。巖石普遍受區(qū)域變質作用影響,在縱向、橫向上巖性(相)都有較大的變化。區(qū)域構造以緊閉褶皺加斷裂為主體,地層走向、褶皺軸向和斷裂方向都為北西向,區(qū)內走向斷裂發(fā)育。中寒武紀火山巖、次火山巖廣泛發(fā)育,與成礦關系密切。
含礦巖性為安山質凝灰?guī)r、流紋質粗晶凝灰?guī)r以及由火山沉積夾層(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石英片巖、絹云綠泥石英片巖等)巖性組合。
2礦體特征
礦區(qū)分布有北、中、南相互毗鄰的3條蝕變帶。蝕變帶本身的巖石為絹云母石英片巖,與礦化有關的蝕變類型有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和重晶石化。北蝕變帶分布在礦區(qū)東北絹云母石英片巖中,長約2000m,寬40-100m,主要蝕變?yōu)榻佋颇富?、硅化、黃鐵礦化,未發(fā)現礦體;中蝕變帶,已知長2500m,寬20-150m,最寬155m,向北西逐漸尖滅,向南東為石炭系巨厚紅層和煤系層掩蓋,是主要賦礦帶;南蝕變帶因覆蓋較大,長寬不詳,經工程揭露未圈出礦體。礦區(qū)蝕變帶即為含礦帶,礦體賦存于蝕變帶的上部,礦體的圍巖普遍見結晶完整的黃鐵礦散點。在礦體下盤多出現密集散點狀或塊狀黃鐵礦。Ⅰ、Ⅱ、Ⅲ號礦體為礦床的主要礦體,它們的形態(tài)為似層狀,或層帶狀,產狀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在平面及剖面上均呈平行產出。Ⅱ號礦體,為礦區(qū)最大礦體,長660m,一般寬4-16m,最寬23m,沿傾斜延深60-140m。Ⅲ號礦體,長380m,一般寬1-12m,最寬16m,沿傾向延深80-150m,最深137m。Ⅰ號礦體,長280m,一般寬3m,最寬5.5m,沿傾向一般延深25m,最深112m。其他小礦體多為脈狀,常出現在主礦體兩傍,與主礦體或相互之間呈平行排列,一般長50-100m,厚1-4m,延深較小。礦體多被掩埋或隱伏產狀一般傾向南西,傾角較陡,局部傾向北東,氧化帶不發(fā)育。
礦石主要為原生礦石。金屬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其次有黝銅礦、銅藍及微量的斑銅礦和磁鐵礦;非金屬礦物有絹云母、石英、綠泥石、方解石、重晶石和高嶺土等。礦石呈交代、熔蝕、文象-似文象,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球粒狀結構。礦石以浸染狀、細脈狀、條帶狀及角礫狀構造為主,其次有少量網脈狀及環(huán)帶狀構造。氧化礦石,一般呈黃色、黃褐色、灰白色等較為鮮艷的色彩,分布地表淺部,深1m以上,礦物成分有鉛釩、鉛黃、白鉛礦、方鉛礦、閃鋅礦、孔雀石、藍銅礦、輝銅礦、褐鐵礦、赤鐵礦、黃鉀鐵釩、黃鐵礦、石英、硫黃、石膏、方解石、高嶺土、粘土等。呈土狀、半土狀及致密狀產出。礦石平均品位為:Pb 2.01%、Zn 3.72%、Cu 1.08%;伴生組分 Au 0.39g/t,Ag 52.82g/t,Ga 0.0012%,Se 0.00028%,Sb 0.11454%。
3成礦要素
秦祁昆造山系北祁連弧盆系北祁連蛇綠混混雜巖帶;中寒武世(∈2);裂谷拉張環(huán)境; 火山碎屑巖組安山質凝灰?guī)r、流紋質粗晶凝灰?guī)r;北西西向線性斷裂和環(huán)形構造的相切部位。
4成礦模式
該礦床模式的建立基于如下因素:①考慮到多來源、多階段、多成因的復合成礦特點;②強調構造-巖漿、噴氣沉積等一體化過程對礦床的聯合控制;③強調了開放熱流系統(tǒng)與海水滲濾循環(huán)在成礦過程中的重要地位;④基底巖層、容礦巖石、上覆巖層等巖性對成礦的影響;⑤突出了環(huán)境與礦床、礦床與礦床的內在聯系。模式圖結構自上而下由6層構成①海水;②上部火山噴發(fā)沉積物;③含礦層位;④下部火山沉積物;⑤底部火山沉積巖系;⑥基底變質巖系。其中火山機構包括主火山機構的隱伏噴口與管道、分枝機構噴口與管道(含次火山巖體)、晚期火山噴發(fā)管道與噴口。生長性斷裂系統(tǒng)可能受區(qū)域深斷裂與火山活動引發(fā),控制著海槽低級次盆地的分布(含陷落的破火山口洼地)及深層熱鹵水的參予。熱流體是由海水、原生火和巖漿水三者組成,為復合熱流體系統(tǒng)(含礦熱鹵水)。礦質是由海水、原生水及巖漿水從相應的火山沉積層中淋濾而來,然后由深部巖漿房與淺表部火山機構提供熱動力,使其形成對流循環(huán)。而深切基底鹵水庫的生長性斷裂又可引發(fā)其礦質的參予,并與其他熱流體混合,致使成礦物質沉淀,形成礦床(見圖1)。
5找礦標志
(1)絹云母石英片巖片理方向的構造裂隙及靠小背斜軸之翼部。(2)受強烈的熱液變質作用如絹云母化、矽化、黃鐵礦化之絹云母石英片巖所形成顯而易見的蝕變帶地區(qū)。(3)介于安山巖之間,地形具低凹之特征,往往是蝕變帶存在之處。
參考文獻
[1]葛肖虹,劉俊來.北祁連造山帶的形成與背景[J].地學前緣,1999,6(4).
[2]夏林圻,夏祖春,徐學義.北祁連海相火山巖巖石成因[R].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3]張新虎,茍國朝等.北祁連地區(qū)主要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及區(qū)域成礦作用[J].地球科學進展1997,12(4).
[4]覃中顯,祁連縣郭米寺多金屬礦床下溝礦區(qū)最終勘探報告[R].1986,青海省地質局祁連山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