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超
摘要
能源活動貢獻了CO2排放總量的主要部分。2014年11月,我國政府通過《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首次正式提出于2030年左右實現(xiàn)CO2排放峰值,顯然,未來時期我國CO2排放總量的峰值取決于能源活動CO2排放的峰值,能源活動CO2排放量又取決于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而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又從根本上取決于經濟、產業(yè)、人口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約束及宏觀能源經濟財稅政策設計。鑒于經濟、產業(yè)、人口發(fā)展、資源環(huán)境約束及能源經濟政策制度設計對能源消費總量結構、CO2排放的復雜影響機制,本文基于能流圖和能源供應消費成本最小化原理,構建跨期能源系統(tǒng)優(yōu)化和碳排放模型IESOCEM作為定量研究工具,從“新常態(tài)”下我國2015-2050年經濟、產業(yè)、人口等宏觀指標預期發(fā)展水平出發(fā),預測出能源服務需求量,并考慮已有能源政策目標的硬性約束,對未來時期能源消費總量結構及CO2排放量進行測算得出如下經濟可行的峰值方案: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從2015年的39.1億tce逐步增長到2050年的62.65億tce,年度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速逐步趨緩,從2015年的年度同比增速1.8%逐步降低到2050年度的0.6%;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從64%持續(xù)降低到45%,石油占比從17%下降到8%,天然氣占比從7%上升到11%,非化石能源占比將從12%上升到36%;能源活動CO2排放量經歷先較快增長達到峰值后緩慢下降的趨勢,從2015年的80.1億t增長到2030的93.5億t,2015-2030年平均每年增加排放0.89億tCO2,并在2030年達到峰值,此后CO2排放開始緩慢下降,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91.5億t,2031-2050年平均每年減少排放0.1億t。將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峰值方案與2013年能源消費及CO2排放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2030年達到峰值的政策建議:一是鼓勵推廣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發(fā)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使可再生能源在未來能源消費增量中占絕對優(yōu)勢,同時加快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存量的替代;二是由我國發(fā)起成立天然氣進口國家聯(lián)盟組織,增強天然氣進口議價權,積極進口利用海外天然氣資源,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加快國內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三是改革完善資源稅、環(huán)境保護稅、消費稅制度,從宏觀財稅制度設計上加快推動能源資源利用的集約低碳轉型。
關鍵詞能源活動;CO2排放;峰值;方案;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5;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5-002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5.003
2014年11月,中美雙方在北京發(fā)布《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1],中美兩國元首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認識到這些行動是向低碳經濟轉型長期努力的組成部分并考慮到2℃全球溫升目標,我國計劃2030年左右CO2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這是我國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CO2排放達到峰值的政策目標。能源活動CO2排放在CO2排放總量中占據(jù)主要部分(根據(jù)《我國溫室氣體清單研究》[2]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1994年CO2排放總量為30.73億t,其中能源活動排放量為27.95億t,占排放總量的91%),要使CO2排放總量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就須能源活動CO2排放于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如何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2030年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涉及到經濟、社會、人口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約束及能源經濟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制約因素,具有較高的系統(tǒng)性、復雜性,本文試圖研究提出一種既能滿足經濟社會人口發(fā)展需要又能實現(xiàn)2030年能源消費CO2排放達到峰值的經濟、可行方案,并將該方案與2013年我國能源生產消費及CO2排放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促進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2030年或盡早到達峰值的政策建議。
1問題的背景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研究報告提出: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使得大氣中CO2、甲烷濃度等明顯增加,這些溫室氣體濃度水平遠遠超過工業(yè)化以前幾千年的濃度水平?;跀?shù)值模擬和歸因技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研究認為:具有很高可信度(90%以上)的是,自1750年以來,人類活動的凈影響,即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全球情況來看,化石能源燃燒引起的CO2排放占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
能源消費是我國CO2的主要排放源,也是控制和減緩碳排放的主要領域[4-5]。所以,要控制CO2排放,首當其沖的是要抓住能源活動CO2排放這個關鍵,要使我國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也就必須使得我國能源活動的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能源消費及其CO2排放在今后時期內將保持增長態(tài)勢;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出現(xiàn)了一些促進CO2排放出現(xiàn)峰值的積極因素:一是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速趨緩決定了能源消費及其CO2排放增速趨緩;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快速增長,能源使用和CO2排放密度較高的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占比和地位將持續(xù)下降,抑制了能源消費及其CO2排放過快增長的勢頭;三是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將有助于抵消能源消費總量、CO2排放增長的張力;四是人口總量增長逐步趨緩迎來峰值后有所減少,在人均能源消費量及人均CO2排放量不至于過快增長的情況下,也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增速;五是我國面臨的資源環(huán)境約束日益趨緊,政府已經或正在采取政策措施,優(yōu)化能源結構,使資源開發(fā)、能源使用活動真正承擔相應的社會成本,促使負外部性“內部化”,避免產生過量的負外部性能源活動和排放。endprint
要研究未來時期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情況,就必須研究未來時期能源總量、結構等變量,而能源總量和結構等變量又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等因素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未來時期我國經濟、社會、人口、政策等因素決定了未來時期我國能源總量及結構等變量。所以,要比較清楚地研究我國未來時期能源活動碳排放峰值問題,就必須對我國未來時期基于經濟、社會、人口、政策等綜合因素的能源供應和消費方案做定量和深入的刻畫和研究,這就需要借助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目前,國內外研究能源活動供應、消費、碳排放等問題已經廣泛采用能源模型這一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fā)引起了西方國家對能源問題的極大關注,政界和學術界開始研究如何保障能源供應安全,首先產生了以EFOM(Energy Flow Optimization Model)等為代表的能源規(guī)劃、能源供給和需求預測模型。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發(fā)展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環(huán)境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能源利用引致的環(huán)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被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原有的能源規(guī)劃、能源供給和需求預測模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研究者將能源利用的環(huán)境影響分析加入到能源模型中,產生了EFOM-ENV(Energy Flow Optimization ModelEnvironment)等模型。
就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研究方面,清華大學張阿玲、鄭淮以能源-經濟-環(huán)境系統(tǒng)作為研究范圍,構建了能源-經濟-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混合模型,研究了我國2015-2030年的能源總量結構、CO2排放趨勢及減排成本等問題,在利用模型進行大量計算的基礎上,給出了有關我國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履行溫室氣體限排國際義務的建議。清華大學陳文穎、何建坤、高鵬飛建立了能源-環(huán)境-經濟耦合的非線性動態(tài)規(guī)劃模型——我國MARKALMACRO模型,并以此對我國未來能源發(fā)展與碳排放的基準方案以及碳減排對我國能源系統(tǒng)的可能影響進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朱永彬從國家尺度上首先對無排放控制下的我國最優(yōu)經濟增長路徑與碳排放趨勢進行了探討,通過對Moonsonn模型進行改進并用于預測我國未來經濟發(fā)展、能源消費、碳排放,預測結果顯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漸趨緩,2050年GDP總量將比2010年翻3番;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均出現(xiàn)先增后降的趨勢,高峰分別出現(xiàn)在2032年和2031年,峰值分別為3 255Mtoe(Mtoe,106 t標油)和2 636.6Mtc(Mtc,106 t碳)。清華大學何建坤根據(jù)KAYA公式分析了CO2排放達到峰值的理論和條件,并認為CO2排放達到峰值時,GDP的CO2強度年下降率要大于GDP的年增長率,單位能耗的CO2強度年下降率大于能源消費的年增長率。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渠慎寧、郭朝先等[9-11]對未來我國碳排放峰值進行預測,認為若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保持碳排放強度合理下降,我國的峰值達到時間為2020-2045年之間,并提出加大清潔能源使用、減少傳統(tǒng)能源消耗應是今后重點工作任務。
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12],對我國能源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目標和要求,同時我國政府于2014年11月正式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的承諾,這些新的情況,前述研究都沒有涉及。
2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清華大學能源-環(huán)境-經濟綜合評價模型架構下,以2013年我國能源參考系統(tǒng)(Reference Energy System)為基礎,構建涵蓋能源資源儲量或產能、能源開采(進口)技術、一次能源、能源轉換技術、終端能源消費需求、終端用能技術、能源服務需求的能源系統(tǒng)跨時段優(yōu)化和碳排放模型IESOCEM(Intertemporal Energy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Model)。IESOCEM采用各種能源資源可采儲量(年最大產能)、能源經濟指標(年利用小時數(shù)、年可利用率、運行壽命、建設期、系統(tǒng)效率、單位投資、年運行費用)等作為模型的經濟技術參數(shù),采用已出臺的能源發(fā)展政策目標約束等作為模型的政策參數(shù)。根據(jù)GDP、產業(yè)產值和結構、人口總量和城鄉(xiāng)分布等經濟社會指標與各類能源服務需求量之間的歷史規(guī)律和數(shù)量關系,結合2015-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人口發(fā)展預期指標,預測出2015-2050年我國各類能源服務需求量作為模型的輸入,驅動模型運行計算,模型基于能源系統(tǒng)總成本最小化原理,在GAMS平臺下運用規(guī)劃求解算法,計算得出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CO2排放趨勢及峰值,最后以模型計算結果為基礎,與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及相應碳排放實際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我國2030年能源活動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政策建議(見圖1)。
2.1IESOCEM模型介紹
IESOCEM模型基本原理如下:它以參考能源系統(tǒng)的能流網絡為建模基礎,從終端能源服務需求逐步倒推回溯至能源資源供應端,在由各種能源技術實現(xiàn)的終端使用環(huán)節(jié)、中間轉換環(huán)節(jié)和開采環(huán)節(jié)等節(jié)點上,根據(jù)能量投入產出的平衡關系自下而上建立能源系統(tǒng),以從經濟系統(tǒng)得到的能源服務需求為外生驅動變量,根據(jù)整個能源系統(tǒng)在全部規(guī)劃期內的貼現(xiàn)經濟費用(包括能源技術投資額、能源設施設備運行維護成本、能源資源凈進口成本及碳稅等)最小化目標,來進行能源技術的選擇:一般情況下,貼現(xiàn)綜合經濟成本低、符合能源政策規(guī)劃要求、滿足環(huán)境排放約束的技術具有比較優(yōu)勢,為模型所優(yōu)化選擇。該模型本質上是建立在參考能源系統(tǒng)基礎之上的跨時段線性優(yōu)化數(shù)學問題,其目標函數(shù)是實現(xiàn)計算時期內能源系統(tǒng)狀總費用的基年折現(xiàn)值最小化,約束條件包括能源系統(tǒng)基礎年份實際狀況、能源供需平衡、投入轉換產出均衡、資源稟賦限制、能源政策規(guī)劃目標要求及CO2排放約束設置等,模型的求解過程是應用GAMS的優(yōu)化算法求解滿足一系列約束條件的決策變量(能源資源的供應量水平、各類技術能源設施的容量水平和活動水平、新能源設施的投建投運時間等)的值,使得目標函數(shù)值最小化。endprint
IESOCEM模型可根據(jù)研究問題的具體需要,嵌入可供商業(yè)化應用的各種能源開采技術、中間轉換技術、終端利用技術,機動設置模型的基年和模擬刻畫基年的能源系統(tǒng)實際現(xiàn)狀,將業(yè)已出臺的相關能源政策目標內化為模型的政策條件約束,更新調整能源資源可開采儲量或年最大產能等參數(shù),在定義和拓展能源技術范圍方面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對于研究能源活動CO2排放總量與路徑分析方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IESOCEM模型涵蓋5種可再生能源采集技術、6種化石能源開采技術、9種能源進口技術、69種能源轉換技術、123種能源終端利用技術。就每種技術而言,數(shù)據(jù)庫中對技術特性描述包括:開始起用的時間、壽命期、基年初始容量(基年沒有投入使用的技術的初始容量為0)、單位容量投資額、單位產出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單位產出的能載體投入量以及單位產出中各種產出的比例關系等。
本研究中,模型選取2013年為基年,規(guī)劃期為2015-2050年,每5年為一個時段,為了使模型從我國能源系統(tǒng)的實際出發(fā)進行規(guī)劃和剔除模型計算的尾端效應,模型的實際計算期為2015-2060年,其中: 2015,2020,…,2055,2060為節(jié)點年。
折現(xiàn)率是資金時間價值的反映,由于所有的成本都發(fā)生在模型運算時期的不同時點上,因此需要將他們折現(xiàn)到基年。折現(xiàn)費用之和即為模型優(yōu)化的目標函數(shù)。很顯然,折現(xiàn)率的選擇非常重要,它定義了優(yōu)化過程中不同時段的權重。高折現(xiàn)率使得現(xiàn)期的權重更大,而低折現(xiàn)率會減小這一權重,有利于模型傾向選擇那些高投資成本低運行成本的技術。原則上,折現(xiàn)率應該等于長期真實利率。由于能源系統(tǒng)的總費用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大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資成本,所以本論文參照2006年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聯(lián)合建設部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shù)(第三版)》有關規(guī)定,將模型的折現(xiàn)率設為8%。
2.2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景假定
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tài)”的概念;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第一次對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進行全面闡述和解讀時指出,新常態(tài)下我國經濟的不同于過去三十年的特征有三: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第三產業(yè)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本文以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為總指導,從過去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實際出發(fā),尤其結合我國2009年以來最近幾年的經濟、產業(yè)、人口變化情況和趨勢,對2015-2050年我國經濟、產業(yè)、人口等模型驅動因素進行合理假定(見表1-3)。
2.3模型的政策約束條件設置
模型運行的政策約束條件主要考慮了《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12]、《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1]兩大政策因素,模型將該兩個文件的具體政策目標作為模型求解的政策約束條件。
《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12]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xiàn)以下能源發(fā)展目標: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tce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t左右;②國內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2億tce,能源自給能力保持在85%左右,石油儲采比提高到14-15;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④新建燃煤發(fā)電機組供電煤耗低于300 g標準煤/kW·h;⑤累計新增常規(guī)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5.5萬億m3,年產常規(guī)天然氣1 850億m3;⑥頁巖氣產量力爭超過300億m3,煤層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m3;⑦堅持煤基替代、生物質替代和交
通替代并舉的方針,科學發(fā)展石油替代,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 000萬t以上;⑧現(xiàn)役60萬kW(風冷機組除外)及以上機組力爭5年內供電煤耗降至300 g標準煤/kW·h左右;⑨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 800萬kW,在建容量達到3 000萬kW以上;⑩力爭常規(guī)水電裝機達到3.5億kW左右;風電裝機達到2億kW,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裝機達到1億kW左右,光伏發(fā)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地熱能利用規(guī)模達到5 000萬tce。
《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1]提出要實現(xiàn)如下碳排放
和能源發(fā)展目標:①2030年左右CO2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2.4模型輸入
基于前述對我國2015-2050年GDP增速、產業(yè)結構、人口總量及城鄉(xiāng)結構的假定,可得出2015-2050年我國GDP總量、三大產業(yè)產值、人口城鄉(xiāng)分布等預測數(shù)值,根據(jù)計量回歸法、能源彈性系數(shù)法、能源服務強度法等方法建立的經濟、人口數(shù)據(jù)與表4中31種能源服務需求種類的數(shù)量關系,預測得出2015-2050年31種能源服務需求數(shù)值并輸入模型,從而驅動模型進行計算求解(見表5-6)。
3我國能源CO2排放2030年峰值方案
為使我國2015-2050年實現(xiàn)上述經濟發(fā)展速度、產業(yè)結構和人口總量與城市化率預期目標,根據(jù)模型運行計算結果,得出如下貼現(xiàn)總費用最小化的、可行的能源消費和CO2排放方案:
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從2015年的39.1億tce逐步增長到2050年的62.65億tce,年度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速逐步
能源活動的CO2排放量經歷先較快增長達到峰值后緩慢下降的趨勢,從2015年的80.1億t增長到2030的93.5億t,2015-2030年平均每年增加排放CO20.89億t,并在2030年達到峰值,此后CO2排放開始緩慢下降,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91.5億t,2031-2050年平均每年減少排放0.1億t。
可見,能源活動CO2排放達到峰值并不等于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峰值,按照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我endprint
國CO2排放需于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這意味著,2030年以后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繼續(xù)增長的情況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的占比必須大幅度提高,即能源消費增量必須通過非化石能源來滿足,而且還必須實現(xiàn)非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存量的逐步替代,從而壓縮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
4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2030年達到峰值的政策建議
為了使得我國能源活動CO2排放在2030年達到峰值,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使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持續(xù)增加,2030年達到20%,非化石能源2050年的絕對消費量要達到2015年的4.8倍還多;煤炭消費占比必須持續(xù)減少,到2050年降至45%;石油消費量需停止增長并保持小幅減少趨勢,2020-2050年期間年度消費量控制在5億t標準煤左右;天然氣消費量需大幅增加,從2015年的2.74億tce(折合約2 300億m3)增長到2050年的近7億tce(折合約5 700億m3)。為此,我國應積極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促進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利用發(fā)展、限制煤炭石油消費:
4.1鼓勵推廣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但當前開發(fā)利用率很低。根據(jù)國家能源局數(shù)據(jù),我國水電經濟可開發(fā)裝機容量約4億kW,2013年底累計裝機2.8億kW;風電可開發(fā)裝機容量約27.5億kW,2013年底累計裝機約0.91億kW;太陽能年可利用量約22億kW,2013年底累計光伏裝機容量約0.18億kW;生物質能年可利用量2.8億t標準煤,2013年生物質發(fā)電量折合標煤僅0.14億t。
目前,我國諸如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電網接入等能源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資金投入不足,民間資本對可再生能源設施投入力度也遠遠不夠。根據(jù)世界銀行數(shù)據(jù),1990-2012年期間,我國以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PPP)共建設生物質、地熱、常規(guī)水電、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等發(fā)電設施項目共計152個,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容量僅2 044萬kW,占201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累計裝機容量的比重約5.4%,累計完成投資約831億元人民幣,年均投資額僅為36億元。就2012年情況看,我國民間資本投入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設施無論是項目個數(shù),還是總裝機容量,都位于發(fā)展中國家排名第10位以后。
鑒于可再生能源在優(yōu)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及早實現(xiàn)碳排放峰值、推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應考慮采用PPP模式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投入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清除民間資本進入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政策障礙,抓緊制定可再生能源領域推廣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的具體指導政策和操作辦法,利用民間資本加快建設我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的步伐,全力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規(guī)模。
4.2多措并舉大力發(fā)展天然氣能源
2013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1 676億m3,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上升至5.8%,天然氣進口量530億m3,同比增長25%,這距離CO2排放峰值方案中預期要求的天然氣消費量還有很大差距(2015年2 300億m3,2050年5 700億m3)。今后,一方面,我國要積極利用海外資源,實現(xiàn)天然氣進口多元化,堅持管道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進口并舉,發(fā)起成立天然氣進口國家聯(lián)盟,聯(lián)合臺灣地區(qū)、日本、韓國等天然氣需求較大的進口國,增強議價能力,改變我國在進口天然氣議價上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我國必須加快國內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我國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滯后面貌,當前我國天然氣輸氣管網總長5.5萬km,不足德國的1/2、美國的1/9,相關儲氣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我國天然氣進口和調度。美國天然氣市場成長壯大過程中,主要的推動力量是民間投資興建了大量的管網、儲氣設施,我國應借鑒美國天然氣基礎設施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的經驗,破除壟斷力量,積極打開市場、放寬準入,借助民間資本加快天然氣管網、儲氣等設施建設。
4.3改革完善資源稅、環(huán)境保護稅、消費稅制度,加快促進能源資源利用的集約低碳轉型
一是改革資源稅制度,逐步提高稅率、擴大征收范圍。我國從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將稅率幅度確定為2%-10%,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在此幅度內擬定適用稅率,同時將原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相應將資源稅適用稅率由5%提高至6%。與國外資源稅相比較,我國現(xiàn)行資源稅制存在稅率過低、征收范圍較窄等問題。比如,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向年利潤超過7 500萬澳元的煤和鐵礦石企業(yè)征收礦產資源租賃稅,稅率為應稅利潤的30%。加拿大的資源開采稅征稅范圍涉及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礦物等資源,稅率一般為18%-20%;此外,國外政府還就資源級差地租征收資源稅收性質的資源權利金,大部分國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權利金費率為10%-20%,美國為12.5%,馬來西亞為16.7%,巴基斯坦為10%,法國為12.5%,挪威為8%-20%,沙特阿拉伯為8%-20%。下一步,應提升我國的資源稅稅率水平,建議由國家稅務局統(tǒng)一分階段提高征收稅率,將森林等納入征收范圍提高林木采伐成本,保護森林并發(fā)揮其吸收儲碳功能。
二是建立環(huán)境保護稅制度,加快推進環(huán)境保護費改稅,開征碳稅。通過建立環(huán)境保護稅制,對能源燃燒消耗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固體廢物等征稅,相應可以提高煤炭、石油的使用成本,抑制經濟社會對其消費和依賴,也有助于提升非化石能源對煤炭、石油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石油。根據(jù)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含碳量以及工藝過程排放系數(shù)測算出CO2排放量作為碳稅的計稅依據(jù),對在生產、經營等活動過程中向自然環(huán)境排放CO2的行為進行征稅。調節(jié)碳稅稅率的高低水平,可以有效控制我國CO2排放峰值的大小以及峰值到來時間的早晚;較高的碳稅稅率,可以加快我國低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并可降低我國CO2排放的峰值水平。endprint
三是完善消費稅制度,調整征收范圍,提高具有資源環(huán)境負外部性商品的稅負水平。將一些容易產生環(huán)境污染、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提高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的消費品的消費稅稅率,可從源頭上控制能源資源消費并減少CO2排放。
(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OL]. 北京:新華網,2014-11-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2/c_1113221744.htm.
[USChina Joint Announcement on Climate Change[OL]. Beijing: Xinhua Net, 2014-11-12.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2/c_1113221744.htm.]
[2]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研究[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7:11-100. [Office of 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Research o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n China [M]. Beijing: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7:11-100.]
[3]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氣候變化2013第一工作組報告(自然科學基礎)決策者摘要[OL]. 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report/WG1AR5_SPM_brochure_zh.pdf. [IPCC. The 2013-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n Climate Change (Natural Science Basics)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OL]. 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report/WG1AR5_SPM_brochure_zh.pdf.]
[4]何建坤. CO2排放峰值分析:中國的減排目標與對策[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3(12):1-9. [He Jianku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Peak : Chinas Objective and Strategy[J]. China Population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 (12): 1-9.]
[5]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主要國家和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路徑分析、峰值研究及減排成本效益分析[R]2011[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and Th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 China and Some Main Countries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athway, Peak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R]. 2011.]
[6]鄭淮. 3E模型及其對減排CO2的技術經濟分析[D]. 北京:清華大學,2003:10-23. [Zheng Huai . 3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CO2 Abatement[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03: 10-23.]
[7]陳文穎,高鵬飛,何建坤. 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減排對我國能源系統(tǒng)的影響[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3):342-346. [Chen Wenying, Gao Pengfei, He Jiankun. Impact of Carbon Mitigation on Chinas Energy System Using China MARKAL-MACRO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44 (3): 342-346.]
[8]朱永彬. 排放控制目標下我國最優(yōu)經濟增長路徑、減排路徑與碳排放趨勢研究及模擬系統(tǒng)開發(fā)[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Zhu Yongbin.The Optimal Path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batement Under the Abatement Targe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0.]
[9]渠慎寧,郭朝先. 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國碳排放峰值預測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12):10-15. [Qu Shenning, Guo Chaoxian. Forecast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STIRPAT Model[J]. China Population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2):10-15.]endprint
[10]郭朝先中國工業(yè)碳減排潛力估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9):13-20[Guo Chaoxian. Estimation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9):13-20]
[11]郭朝先,胡文龍,劉芳發(fā)達國家工業(yè)部門碳排放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能源,2013,(10):16-20.[Guo Chaoxian, Hu Wenlong, Liu Fang. Change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Sector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China[J] Energy of China, 2013,35(10):16-20]
[12]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OL]. 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網,2014-11-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1/19/content_9222.htm.[The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ment on the Issuance of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 of Action (2014-2020)[OL]. Beijing: Central Government Network, 2014-11-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1/19/content_9222.htm.]
[13]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建設部.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shù)[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arameters for Projects [M].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2006.]
[14]World Bank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Database[OL]. http://ppi.worldbank.org/index.aspx.
[15]王萌. 國外資源租與稅制度經驗借鑒[J]. 改革與戰(zhàn)略,2011,27(4):184-186. [Wang Meng. Experience for Resource Rent and Tax System in Foreign Countries[J]. Reformation and Strategy, 2011, 27(4):184-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