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兵
《蘭亭集序》是千古名篇,歷來為讀者所喜愛。讀者多對“不能喻之于懷”的注釋理解存有疑義,近期,宋桂奇老師力駁眾家之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喻并非‘明白,而是‘開導之義,‘不能喻之于懷即是‘不能在心里開導自己?!保ā丁肮獭弊轴屃x及其他》)宋老師的新論雖很新奇,但筆者認為仍有待商榷。
宋老師認為“喻”是“開導”之義,相關的語句應做如下理解: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與我的感受)像符契那樣相合,(我)總是面對著文章嘆惜哀傷,(以至于)不能在心里開導自己——因為(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宋老師把“喻”解釋為“開導”有字典依據(jù),語段的翻譯也很通順,文氣似乎也很貫通。但把宋老師的新論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文氣就不貫通了。
根據(jù)宋教師的理解,“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是“不能在心里開導自己”的原因。宋老師還說:“由于作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種人生短暫、死生有別之痛,便決定了所有的‘開導都是在做無用功?!备M一步論述道:“這個語段的語意重點落腳在‘不能喻之于懷之上;而我們從此語所蘊含的那難以盡述的悲苦之中,則又可進一步把握這個語段的語意——旨在揭示‘今之視昔之‘悲?!庇纱丝梢姡卫蠋熣J為王羲之在這里還是糾結“人生短暫、死生有別”這個現(xiàn)實,但縱觀全文三個段落,根據(jù)“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這些語句可以明顯感受到王羲之情感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是由“樂”到“痛”,再到“悲”,是一個情感加深的過程,這不僅符合情感的發(fā)展過程,更體現(xiàn)了文氣的貫通。那么,在第二段中王羲之“痛”什么呢?文中說“不知老之將至”,“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可見王羲之“痛”的是“人生苦短、注定死亡”的現(xiàn)實。如果按照宋老師的理解,那么第三段的“悲”的內(nèi)容和第二段“痛”的內(nèi)容就重復了,在圍著“人生苦短、注定死亡”兜圈子了。這無論是從明顯的情感變化,還是從文氣貫通的角度來看都是說不通的。
那么,“不能喻之于懷”一句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筆者認為,理解偏差的出現(xiàn)主要是對“之”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這里,“之”作代詞是沒有疑義的,但“之”代的內(nèi)容,各人卻有不同的理解。筆者以為“之”代的內(nèi)容應該是“未嘗不臨文嗟悼”?!安荒苡髦趹选奔词恰安荒茉谛睦锩靼住约簽槭裁纯偸敲鎸湃说奈恼聡@息哀傷”。把這個理解帶入原文,語段可作如下理解:“每當我看到古人(對死生)興發(fā)感慨的原因,(與我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我)總是面對著古人的文章嘆惜哀傷,卻在心里又不明白我為什么要這樣(即‘總是面對古人的文章嘆息哀傷)。(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啊?!?/p>
這種理解和教材對“喻”的注釋及對“不能喻之于懷”的解釋差不多,如:“喻:明白,理解?!?/p>
(蘇教版必修五第89頁,2014年版)“‘不能喻之于懷為:‘不能明白于心。這是說,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文章,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保ㄈ私贪姹匦薅?0頁,2006年版)但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即具體地指出了“之”的指代內(nèi)容。這種理解首先在字面上是很通順的:“(我)總是面對著古人的文章嘆惜哀傷,卻在心里又不明白我為什么要這樣(即‘總是面對古人的文章嘆息哀傷)?!?/p>
王羲之為什么說“不明白自己總是面對著古人的文章嘆惜哀傷”呢?下文中,作者馬上做出了補充說明:“因為‘(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啊?!卑盐恼碌乃悸防硪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既然這樣,我為什么還要總是面對著古人的文章嘆惜哀傷呢。王羲之為什么有此一問呢?愚以為“不能喻之于懷”寫出了王羲之的一種深深的悲哀:能深刻認清“人生苦短、注定死亡”的現(xiàn)實,卻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又無法在心理上超越這個現(xiàn)實。
王羲之在面對古人文章時體會到了這種悲哀,想到后人也會有這樣的悲哀,順理成章地寫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樣以王羲之為連接點,勾連起前人和后人,組成了整個人類,傳達出這樣一個深沉的悲哀:人類無法超越人生苦短、注定死亡的現(xiàn)實,更無法超越人生苦短、注定死亡的意識。這種深沉的悲哀要遠遠重于第二段中認清“人生苦短、注定死亡”現(xiàn)實的痛苦之情。這樣理解就非常符合整篇文章的情感發(fā)展脈絡,文氣也顯得貫通自然。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昌碩高級中學(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