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青[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苦難與永恒的雙重變奏
——對余華長篇小說《活著》主題的文化探析
⊙李鐵青[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苦難與永恒既是人類存在的真實狀態(tài)和價值所在,也是長篇小說《活著》以文化的視角所用力展示的主題。余華以此二者為主線對于生命、死亡、樂觀、現(xiàn)實和人生等進行了認真思索和探討,體現(xiàn)出其對人之生命存在的哲學拷問和終極關(guān)懷。當下,更需要在觀照二者雙重變奏的基礎上以濃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對其主題進行深度探析。
余華 《活著》 福貴 苦難 永恒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和西方文化哲學的深刻影響下,余華的小說《活著》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和口吻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以及他的家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革中所經(jīng)受的苦難歷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對于生命、人生和生存價值的永恒追索和思考,反映了以福貴為代表的一代人在面對死亡、磨難時所展現(xiàn)出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存智慧,成就了《活著》作為文學經(jīng)典而深受中外讀者的心靈震撼和文化認同。正如2003年10月12日出版的美國《明星論壇報》所說的:“《活著》是一部經(jīng)典。主人公福貴和他的家庭與西方讀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鄰里,最后甚至成了一家人?!蓖瑫r,《活著》的經(jīng)典性還在于以文化的視角展示了苦難與永恒作為其鮮明、深邃的主題:苦難不僅是人生的常態(tài)和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也是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借以反映現(xiàn)實人生的重要媒介;人之生命是短暫和有限的,是人之為人存在的一種形式,但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則是永恒和無限的,隨著社會歷史、思想等的發(fā)展而具有無限可闡釋性,是人因何存在的一種哲學回答和內(nèi)涵昭示。
現(xiàn)實是殘酷的,人生是苦難的,《活著》展示了太多的殘酷與苦難:主人公福貴及家族的生活由富足豐厚到?jīng)]落窮困的轉(zhuǎn)變,身邊親人的相繼死亡(父親因氣而死,母親因無錢治病而死,妻子因貧窮無錢看病而死,女兒因難產(chǎn)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砸中而死,外孫苦根因長時間饑餓吃了太多豆子被撐死等),遭受算計、冷漠以及戰(zhàn)爭和政治運動所帶來的苦難。但《活著》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以藝術(shù)的方式對這些殘酷與苦難進行對抗和超越,展現(xiàn)出作者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和濃厚的人文精神。一是堅持為內(nèi)心而寫作,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余華在《活著》序言中曾說過:“只有內(nèi)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內(nèi)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睘榇?,余華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來表達其思想情感和內(nèi)心思考,在真實、親切和未知中探尋苦難人生的藝術(shù)魅力,充分展示了作者為內(nèi)心寫作的藝術(shù)原則。例如,小說一開場就以“我”的視角描述了“我”十年前去鄉(xiāng)間收集民間歌謠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和福貴一起坐在“那棵茂盛的樹下,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聽福貴講述發(fā)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以及接下來“我”爹、“我”娘、“我”女兒的故事等。二是注重現(xiàn)實敘述與藝術(shù)展現(xiàn)內(nèi)在張力的平衡?;钪母YF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親眼目睹親人的相繼離世,對此他無能為力、孤獨無助,但余華在將福貴推向苦難“煉獄”的同時卻以超然、高超的藝術(shù)方式向讀者展示在痛苦的生活中靈魂是如何向心靈彼岸靠近的,受到如此重擊的生命還是這樣堅強地活著,僅是為活著而活著,不是為活著以外的其他事情而活著。這樣看似荒謬,卻平衡了緊張、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所帶來的恐懼、無奈和無情,證明了對生命價值的認可和對人文價值的關(guān)注,強調(diào)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命的生活真諦和藝術(shù)靈魂,恰如小說的題目所說的,要“活著”。因為“活著”本身就表現(xiàn)出一種希望和能力,表現(xiàn)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重量和價值,表現(xiàn)出主人公福貴對苦難人生的坦誠和欣慰——坦誠的是雖然沒有過上風光的生活但還活著,欣慰的是好在親人們都是自己親自送葬的,了無牽掛,沒有遺憾。就如俗語所說的“好死不如賴活著”,要活著就是在苦難來臨時要斗爭地活著,要自強不息地活著,這也正是《活著》給我們展示出的藝術(shù)魅力以及對于人生苦難、人性復雜和殘酷現(xiàn)實深入探尋中所蘊含的崇高人文關(guān)懷。
生命是短暫的,但對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擴充和完善卻是永恒的。對生命永恒及其價值的探問既是《活著》的深刻主題,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和西方生命哲學的承續(xù)和創(chuàng)新性闡述。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在評價《活著》時就曾說:“如果現(xiàn)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恒的東西?!痘钪肪褪沁@樣一流的作品。”①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宇宙、社會、自身生命的關(guān)系,對生命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終極意義的追問就一直是傳統(tǒng)生命哲學的主題,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無不深受其影響?!痘钪吠ㄟ^深入闡述鄉(xiāng)村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展示了以福貴為代表的人們對于生命價值的理解。小說開頭所描述的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和諧、順理成章的男耕女織、清澈見底的河水等都給人一種舒適的感受,如詩如畫,但隨之一一講述的人物的悲歡離合,卻演繹著對于永恒生命價值的深度思索。福貴爹娘生命的逝去、兒女生命的到來和最終離去乃至曾經(jīng)算計過自己的如龍二等人的生命結(jié)束,都讓福貴感到只有活著才是永恒的,即便他的生命也終將逝去,但至少現(xiàn)在是存在著的。雖然福貴并不清楚活著的具體價值和意義,也沒有進行激烈的抗爭,但他在悲傷痛苦、面對仇恨的同時總能以平和、寬容之心去淡然處之,讓讀者無不為之動容,激賞他對于永恒生命的堅守和向往。于此福貴可謂是一個智者,他沒有被悲痛和仇恨打敗。他熱愛生命,眷戀生命,始終樂觀地活著。例如,在面對因抽血導致兒子有慶死亡的縣長春生在“文革”中被打倒批斗時,福貴沒有落井下石,而是苦求不要打他,并勸春生說“你要答應我活著”。生命脆弱,命運無情,福貴沒有如其名字一樣大福大貴,而盡是生活的窮困和人生的不如意,人生中的諸多不幸,他幾乎都占全了。即便這樣,一連串的打擊也沒有打倒他,他仍然頑強地活著,雖然現(xiàn)實生活十分艱難,但活著才會有希望,活著人生才完整,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諦就是活著?!痘钪窙]有講述宏大的歷史事件和波瀾壯闊的顯赫人生,而著眼于一些瑣碎、平凡的事情,通過講述如福貴這樣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起伏,向讀者展示了普通民眾的苦難和對永恒生命的追求,透發(fā)出他們的勃勃生命力,這也是小說能夠贏得讀者青睞而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由此,我們通過《活著》看到了余華對于生命能否永恒、如何永恒以及如何生存的哲學考量。能否永恒涉及到生命價值的問題,而如何永恒則關(guān)涉到生命方式的選擇、生活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和哲學意味的解讀,這就是活著?;钪休d了人類對于苦難的忍受能力,體現(xiàn)了人類本性當中堅韌的品質(zhì);人類為了“活著”忍受了苦難,克服了痛苦,完成了自我超越。余華用“活著”這兩個字體現(xiàn)了他本人對于人生的哲學思考,其實,這也是自古至今人類一直不斷探索的課題。正如《論語》中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對于生都不了解,又何談死呢?只有體悟了活著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才能對死亡有一個深度的理解。而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卻提出“本真地向死亡存在”,精辟地指出“這個自己就在熱情的、解脫了常人的幻想的、實際的、確知它自己而又畏著的向死亡的自由之中”②,正是有了對死亡的畏懼和對本真存在的自由向往,人才能在面對自我死亡和經(jīng)歷他人死亡的時候,“向死而生”,深切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這樣才有可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痘钪分械母YF在經(jīng)歷了眾多親人的死亡以及自身幾近死亡的現(xiàn)實之后,才逐漸體悟到活著的生命意義就在于“這個自己”是活著的,只有活著才是對死去親人的最好尊重和關(guān)懷,才可以藐視和抗爭終將死去的生命。毋庸置疑,《活著》對這種生命哲學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痛快淋漓的表現(xiàn)。小說開頭“老人以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唱出的兩句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以及結(jié)尾同樣是以“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所唱出的歌詞(“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則是以近乎戲謔和平實的語言展示了這種生命哲學的偉大和永恒,前后老人粗啞的嗓音和歌詞就是對死亡的控訴和對來之不易的鮮活生命的珍惜和保護,怎能不“令人感動”?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既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沃土之中,又深受外國尤其是西方文化、哲學和文論的影響,《活著》的產(chǎn)生就是對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和理論的有力例證。通過文本細讀,不分國度、性別和年齡,每一個接受者都能從《活著》中得到沉思、感悟,并解讀出自身對于活著乃至為什么活著以及如何活著這些重要人生問題的理解。對此,余華在《活著》的英文版自序中說:“老黑奴和福貴,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然而有時候他們就像是同一個人。這是因為所有的不同都無法抵擋一個基本的共同之處,人的共同之處……人的體驗和欲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會讓一個人從他人的經(jīng)歷里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是在不同的鏡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雹塾捎谟嗳A在創(chuàng)作中吸收和借鑒了中外文化思想的養(yǎng)分,使得他對于中外文化中所包蘊的“人的共同之處”有著深刻的理解,使得《活著》廣為中外讀者、學者所喜愛、關(guān)注和研究。一方面,《活著》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釋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不可為而為之、寬容、仁義、忍耐、平和、樂天安命等在福貴身上得到完美的展現(xiàn);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無為、不爭、虛無、平常心等都使得福貴在面對苦難時能夠順氣自然,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像他說的“做人還是平常點,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jīng)]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佛教思想中的“緣起”“放下”“心性和諧”等使得福貴在遭遇無奈、無情和無望時想到的不是加劇仇恨和憤怒,而是要敢于放下,感念活著的美好。另一方面,《活著》展示了余華對于西方文學的敘述方式、寫作技巧的自覺探索和運用,尤其是對深邃、系統(tǒng)的西方文化、文論思想的借鑒和吸納。小說序言中談及的對于美國作家??思{成功解決自我和現(xiàn)實緊張關(guān)系的贊賞以及序言末尾說到的美國民歌《老黑奴》對于作者本人的“深深打動”,進而“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此外,川端康成、卡夫卡等作家都深深影響了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如他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個是川端康成,他小說寫得很細膩,他影響了我的細部。第二個對我影響大的應該是卡夫卡……他解放了我。第三個是威廉·??思{……他教我如何對付心理描寫?!雹?/p>
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接受者在解讀作品時必然會結(jié)合自身的人生和種種生活經(jīng)歷、感受等,當下對于《活著》的解讀亦如此?!痘钪芬詫ι烂堋⒖嚯y人生和生命價值永恒等的深刻揭示和闡述,使每一位接受者在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時,不覺也會體悟自我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一方面,面對競爭激烈、價值多元的社會現(xiàn)實,文藝工作者要能夠堅持用內(nèi)心去寫作和生活,擺脫復雜殘酷現(xiàn)實的羈絆,去體悟生命的真諦和偉大,進而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發(fā)展、反映廣大接受者心聲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使其作品擁有像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中所談到的熏、浸、刺、提那樣重要的功用;另一方面,《活著》也提示我們能夠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和意義,“生命的領(lǐng)域里沒有一件東西是無意義的,因為生命本身就是意義”⑤,死亡雖然是在所難免、令人畏懼的,但必須要學會如何活著,盡心豐富生命體驗,盡力放大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珍愛生活,釋放出人生的精彩,做一個敢于出彩、能夠出彩的大寫的人。此外,從當下的文學接受和批評來說,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文本或名著的解讀,需要接受者在主動結(jié)合現(xiàn)實情境、用力還原歷史情境的基礎上給予入情入理的闡釋和理解,而不是拋棄或背離曾經(jīng)鮮活的歷史生活,遠離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去“為文而造情、造理和造文”。由于“名著中包含了人的心智賴以獲得洞察力、理解力和智慧的最好材料”⑥,因而對于《活著》這部經(jīng)典,同樣需要我們常讀常新,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去“為情而造文、造理”,體味作品所帶給我們的精神熏陶和人生激勵。
① 蘭守亭:《〈活著〉是一部永恒的家庭史詩》,《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10日。
② [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合譯,熊偉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319頁。
③ 余華:《活著》(第2版),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3頁。
④ 作家余華簡介,網(wǎng)易文化:http://culture.163.com/06/1013/ 13/2TANR87Q00281MU3.html。
⑤ 黃克劍、鐘小霖編:《方東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頁。
⑥ [美]羅伯特·M·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汪利兵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
作 者:李鐵青,文藝學碩士,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論、文學及文化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