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1918年3月至1921年初,列寧在蘇維埃俄國實行軍事共產主義性質的勞動公社制度。他在要求“報刊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工具”時,提出了“榜樣的力量”和“黑榜”這兩種宣傳方式。
“榜樣的力量”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的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于《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空想共產主義者企圖通過共產主義實驗的榜樣示范作用來實現(xiàn)其共產主義。列寧1918年三四月間為實施共產主義勞動公社制度,寫作《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的文稿,草擬了六個寫作大綱,其中五個均把“榜樣的力量”它作為一個準備論述的基本概念。
列寧從不同社會制度角度,分析“榜樣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個別榜樣的意義,比如說,某個生產合作社的榜樣的意義,必然是極其有限的;只有小資產階級幻想家,才會夢想用慈善機關示范的影響來‘糾正資本主義?!钡S著社會制度的改變,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的完成,榜樣的力量才真正能發(fā)揮其作用。“在政權轉到無產階級手里以后,在剝奪了剝奪者以后,情況就根本改變了,而且,如一些最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多次指出過的那樣,榜樣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現(xiàn)自己的廣大影響?!痹诹袑幙磥?,財產的非私有化是榜樣的力量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因為“現(xiàn)在,土地不再是私有財產,工廠也幾乎不再是私有財產,而且無疑在最近的將來就會不再是私有財產(蘇維埃政權在目前情況下要實行相應的法令是毫不困難的),在這個時候,勞動公社的榜樣作用就有了很大的意義,因為它可以比任何其他辦法都更好地解決組織任務?!?/p>
就報刊應起到的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方面的作用,列寧指出:“報刊應當成為我們加強勞動者的自覺紀律、改變資本主義社會陳舊的即完全無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懶方法的首要工具,它應當揭露每個勞動公社經濟生活中的缺點,無情地抨擊這些缺點,公開揭露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切弊病,從而呼吁勞動者的輿論來根治這些弊病。讓我們把報刊上那些報道所謂日常新聞的材料減少到1/10(如能減少到1/100更好),而讓那些向全體居民介紹我國少數(shù)先進的勞動公社的模范事跡的報刊廣泛銷行幾十萬幾百萬份吧!”
列寧所說的“榜樣的力量”的實施條件是帶有強制性質的,他為共產主義勞動公社設計的六項經濟改革措施中(例如強迫全體居民參加消費生產公社,廢除商品交換,實際上廢除貨幣,全部生產和分配普遍實行計算和監(jiān)督,一切記人勞動消費手冊,有步驟地采取措施向公共伙食過渡等等),幾乎多是強制推行的。因為他認為,榜樣的力量與強制推行緊密關聯(lián):“這樣我們就能夠而且一定會使榜樣的力量在新的蘇維埃俄國成為首先是道義上的、其次是強制推行的勞動組織的范例。”其原因在于:“榜樣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能顯示出來,而在廢除了土地和工廠的私有制的社會里會起巨大的作用。這不僅因為在這里人們將會仿效好的榜樣,而且因為組織生產的好的榜樣必然會使那些采用好的組織方法的人減輕勞動并增加他們的消費額。”
1918年9月,列寧在《論我們報紙的性質》一文中對報紙如何正面發(fā)揮“榜樣的力量”的作用做了具體的闡述。他要求“用現(xiàn)實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生動具體的事例和典型來教育群眾,而這正是報刊在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主要任務。我們很少注意工廠、農村和連隊的日常生活,這里創(chuàng)造的新事物最多,這里最需要關心、報道和公眾的批評,最需要抨擊壞人壞事,號召學習好人好事?!?/p>
1921年,蘇俄的經濟政策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調整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關于榜樣的觀點,逐漸轉化為通過報刊介紹典型實例來指導工作。他說:“多用行動少用言語來進行宣傳。要知道,現(xiàn)在用言語既不能說服工人,也不能說服農民,只有用榜樣才能說服他們?!?921年5月,他指出:“我們真正缺少的東西,就是不善于廣泛地利用卓越的范例(這種范例在我國并不多),使它們成為大家必須學習的榜樣。在我們的機關報上還沒有提出過具有實際經驗的真正的模范地方機關?!?921年9月,他又要求《經濟生活報》編輯部“表彰有成績的或者至少是處在領先地位的企業(yè)”。1922年,列寧最后一次談及報刊的工作時,再次提到榜樣的作用。他說:“要廣泛介紹并大力宣揚任何一個表現(xiàn)稍微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員,把他樹為榜樣?!?/p>
從1918年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開始到1922年,列寧一直在強調“榜樣”的作用和力量。在列寧看來,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一種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列寧是第一個從凝聚社會正能量的角度,闡述榜樣力量的政治家。他前期關于榜樣的論述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強制性”地推廣榜樣,顯然無法獲得成功;他后期關于榜樣的報道的論述,適度降低對榜樣的要求,強調這些榜樣“表現(xiàn)稍微突出”或者“處于領先地位”就可以了,注重報道內容的親近性,強調榜樣的可學和易學。
列寧關于蘇維埃報刊要發(fā)揮“榜樣的力量”的宣傳觀點,起到了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作用并不大。我國歷史上曾經的典型報道,具體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與蘇俄初期的情形有著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