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麗,著名作家,編輯,生于20世紀(jì)70年代,安慶樅陽人。
立夏以后,蠶豆、豌豆成熟上市??粗耸欣锱侄斩盏男Q豆,想起小時候,把它們剝出來,用縫衣針引一根長線,一粒粒串起,沉甸甸一大串,粗壯壯的,放飯鍋上蒸,鍋巴香了,蠶豆取出來,稍微涼一涼,套在脖子上,傻乎乎地一粒一粒拽著吃,以上顎抵住下顎,輕壓,蠶豆酥碎一片,粉面粉面的,有淡淡甜味,絲絲縷縷,余韻裊裊……那一個個逝去的初夏,以及初夏里吃到的蠶豆項鏈,一直留在記憶深處,時光荏苒,慢慢發(fā)酵,想起來,舌尖上都淌著甜蜜。
如今,在菜市,隨便抓起一把蠶豆,聞聞,總是揮之不去的水臊味,頓時失去了吃它的信心。頻繁去菜市,每次不死心,抓一把聞聞,依舊水臊味,悻悻而歸,似乎一只貓把快到手的一條魚搞丟了。
相逢不到,小時候品嘗過的本味了。是什么味?也說不好,這是要回到故鄉(xiāng)才能嘗到的味。其實,故鄉(xiāng)也是回不去的了,故鄉(xiāng)不會站在原地,幾十年地等你,故鄉(xiāng)已經(jīng)消逝。不過是說道說道罷了,略解鄉(xiāng)愁。
紅莧菜,倒喜歡。一把紅莧,與四五只蒜瓣同炒,裝盤時,璀璨一片。莧菜,滋味如舊,每次清洗時,一樣可以聞到,隔了30年的光陰,依然未曾消散。小時候,悠悠長夏,多干旱,也沒什么綠蔬,吃莧菜都吃傷了。如今吃,挺夠味的,桃紅的汁液里滾著幾顆肥白的蒜瓣,跟畢加索的畫風(fēng)類似,飽滿,熱情,激烈,一派原始的生命節(jié)律,夾一筷頭放在白花花的米飯上,霎時氤氳一片,白底襯桃紅,格外好看,更映襯了食欲的蓬勃發(fā)展。
青茄子,在初夏最美味。把外皮削了,切長條狀,清蒸,佐以蒜泥、紅椒絲、鹽、菜籽油拌之,不曉得有多下飯。小時候,直接把茄子鋪在飯鍋上,蒸出來的味道里混合著米香,檔次更高一層。蒸雞蛋時,也會把燒開的米湯撇半碗摻進去,蒸出來的蛋羹,是現(xiàn)時無法比擬的。
今天做了一道蒸青茄,差強人意。沒有菜籽油,以色拉油代替,便少了一味。青茄必須由菜籽油特有的香味去激發(fā),不然,總是一股青氣揮之不去。菜籽油,數(shù)小作坊人工壓榨的最好,亮汪汪的,橙黃色,幽幽地流動,煎魚啊,炸臭干啊之類的,菜籽油就是比其他類型的油更出味。
小時候,最喜歡趴在菜籽油桶口聞那個味道,悠長悠長的,自鼻腔一直涌去肺腑,好滿足啊,似乎偷吃了一頓肉。
記憶里,每年插早稻秧的時候,瓠子便上市。從小到大,我都喜愛瓠子花,小小的,白白的,素凈,清雅,三五兩朵地點綴在綠葉間。瓠子花不比番瓜花。番瓜開花,就跟傻子似的,老黃色,四面朝天的,像一個人在笑,一直笑,笑得停不下來,不是傻子,是什么?
每每說起瓠子,就會想起外公。那年暮春,他躺在病床上,非常想吃瓠子。我舅媽講,快了,等插早稻秧時,瓠子就長大了。也不知他老人家可吃到瓠子,他生命里最后一條瓠子……一直記得他愛吃豬腳,如今,我也喜歡啃這個東西。菜市有一家小夫妻開的鹵味店,豬腳特別有味。我還喜歡啃鴨腳,買兩三只,坐在陽臺,一點點啃,啃著啃著,太陽落山了,一天的日子過完了。終于迎來初夏。
特別熱愛“初夏”這兩個字。初春,依然冷;初秋,處處紅衰翠減,一片衰敗;初冬,瑟瑟抖抖,更加不堪——唯有初夏最好,槐花依舊掛在枝頭,梔子花正在孕育花苞。屋里有一個天井就好了,一圈兒全栽梔子樹,就為了等到初夏,看它們開白花,熱烈的香氣,漸飄漸遠(yuǎn)……一直遠(yuǎn)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