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珍
這段時間經(jīng)常下校聽課,與基層教師交流,感受頗深。目前各種課改理念充斥課堂,基層教師紛紛模仿或者踐行,教師展示的各種示范課或課改課令人眼花繚亂,倍感耳目一新。但靜心而思,又有幾分擔憂。教師備課累,學生聽課累,課堂效果并不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guī)定了應該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guī)定應該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惫P者認為,課堂應該簡單點,讓教者輕松,學者獲益。
一、目前出現(xiàn)的幾種狀況
(一)文本解讀“冗”
有一次隨堂聽課,一位年輕的教師解讀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多角度分析人物時,他出示了四個問題:
1.父親:父親是如何幫助孩子爬下懸崖的?試想一下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可以采用其它什么辦法?試比較哪種方法更好?從中可以看出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
2.母親:如果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么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3.杰利: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么還是拋下“我”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4.你欣賞四個孩子的行為嗎?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么做?
這四個問題,可以看出這位教師很善于思考,也很用心。但我仔細一想,似乎離本課的目標遠了一點。筆者認為只要設兩個問題即可。一是父親是如何幫助孩子爬下懸崖的(引導學生用文中字詞回答)?二是學完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課堂中當堂寫,還可以展示寫作成果,相互交流)?這樣似乎更簡潔,目的更明確,不至于像天女散花。
(二)課堂架子“花”
筆者還聽了另一教師解讀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篇文言文,既是寫景的散文,又是一篇游記。教師在授課時,首先由一個小組四位同學到講臺前解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這四位同學有明確的分工,兩位同學翻譯課文,一人讀一句,另一人翻譯一句;另兩位則在黑板板書文中的重點或疑難的字詞。然后,這個小組的同學問大家有什么疑難,由全班同學任意提問。接著,由另一小組解讀第二自然段,方法相同。課堂好不熱鬧,有探討,有爭論。教師還給各學習小組打上獎勵分。一節(jié)課聽下來,感覺到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被激發(fā)了,教師以學情定教,適當點撥。但我感覺到教師對課堂的“控制”有些微瑕。本文的重點是寫景即白描寫法,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是本文的難點。白描的寫法只需抓住“五個一”:“一小舟”“一白”“一痕”“一點”“一芥”。作者的情感只需抓住“獨”字并聯(lián)系作者的經(jīng)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而文中的幾處詞類活用,學生也未問到,其實是沒有發(fā)現(xiàn),教師又沒有特意歸納講解,這樣對文言文的解讀有些偏頗。
二、課堂應該簡單些為好
(一)教師應審慎確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沒有定好,等于沒有把握好方向,方向不明確就達不到結(jié)果。其實人教版的語文課本這一點做得很好,每單元的學習目標和重點都有提示,我們教師若能把這些完成好就足夠了。比如有位教師解讀九年級語文中的《范進中舉》,他先安排學生品讀小說中寫的精彩之處,要求找出文段并朗讀,進而講解描寫人物的方法,并歸納。然后安排續(xù)寫:消息報錯了,中舉的是鄰鄉(xiāng)的范進。全班分成四組來寫:范進組、胡屠戶組、張鄉(xiāng)紳組、鄉(xiāng)鄰組。最后學生展示交流各自的寫作成果。教與學目標明確,達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正確處理“主要”與“次要”的關(guān)系
自己教了二十幾年的書,總擔心學生聽不懂,什么都講,認為講得多,面面俱到才放心,其實學生聽了很煩。我們常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也許是“主要”與“次要”的絕妙注腳。比如解讀《中國石拱橋》,一是我國石拱橋的特點,二是趙州橋和盧溝橋能體現(xiàn)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嗎?這兩個問題是不能繞開的,像文中的說明順序只需適當點撥。解讀《蘇州園林》一文,第2~9自然段是重要的,但我們在其中又可以重點選取“亭臺軒榭的布局”與“假山池沼的配合”兩自然段引導學生重點剖析,其余自然段讓學生自學或討論,因為它們說明都是圖畫美,只是著眼點不同而已。取舍分明,那么“主要”與“次要”也相當明確,課堂也更吸引學生。
(三)課堂的“調(diào)控”起主導作用
課堂中教師不管“演”還是“導”,關(guān)鍵是“調(diào)控”課堂,課堂“張弛”有度,才能達成目標。目前不少主題閱讀課堂教學做得挺不錯,它讓課堂的深度與廣度得以延伸。
1.把握好精講的“度與量”。比如有一節(jié)說明文解讀課,以文帶文,目的是解讀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教師設計這幾個問題:一是找出《中國石拱橋》中的用語很講究分寸的句子。學生小組討論并展示,然后用以讀帶講的方式。其實課后的練習中就有,不必讓學生再找了,把這幾題練習講清楚就行了;二是帶文閱讀《水鄉(xiāng)的橋》,文章篇幅長,而且是說明文,如果走馬觀花式的泛讀是難以找出其語言特點的,學生草草讀完,教師也就草草講完。其實教師應該限定性的要求學生完成其中的一個或兩個段落精度讀即可,然后精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還布置練習,要求學生課后讀《橋之美》。整堂課設計得很巧,但教師對課堂時間沒有很好地控制,帶文閱讀時間有限,造成趕課現(xiàn)象。
2.設計好精練的“難與易”。又如有一位教師教學《孟子二章》內(nèi)容,是第二課時,他的目標是要求學生找出兩文的論點、論據(jù)、論證過程,然后學寫議論文。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以孟子或孔子等人的某一句名言為中心論點,寫一篇議論文,要求只列提綱,還要有論據(jù),教師要求學生課堂上10分鐘完成。我發(fā)現(xiàn)學生寫了七八分鐘,基本上只列出了名言,但找不到論據(jù),無法按教師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問題之后,然后用幻燈片出示六七條孔子和孟子的名言來啟發(fā)學生,幾分鐘后提問學生,但都效果不佳。其實教師在設計這一教學過程時,沒有很好地考慮學生的能力,要在短時間內(nèi)用這兩位名人的名言作為論點來寫議論文,不要說學生,我看老師也很難完成。教師在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設計有問題后,不要慌,應變措施就是立即改變方式。如果此時教師立即設計一句名言來要求學生寫(而且一定要考慮學生實際),那么課堂機制就發(fā)生了變化,就不至于陷入尷尬的局面。比如設計,圍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一中心論點來列提綱就要淺顯得多,學生會列提綱,而且課堂也有交流時間,教學目標也就容易達成。所以,課堂調(diào)控顯得很關(guān)鍵,你可以出彩,也可以出丑。
我想,我們的課程改革或課堂改革,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效益,課堂是主陣地,掌控得好課堂效益就高,不要讓教者累,學者煩。課堂應該朝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方向發(fā)展,那么課堂真的應該簡單點,教師應該在“清瘦”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七、八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