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說說兩個旅途的小插曲。
其一:渡輪上
在哈爾濱,乘搭渡輪到太陽島去玩。
夏天燥熱的陽光像是鳥兒的尖喙,一下一下地啄得我皮膚隱隱生疼。
坐在離我不遠(yuǎn)的船舷處,有一對夫妻,帶著十來歲的兒子出游。
當(dāng)無可抵擋的陽光由鳥喙化成亂箭射入船艙時,父親急巴巴地摘下頭上的帽子,擋在兒子紅潤的臉龐前。兒子原就已妥妥帖帖地戴了一頂鴨舌帽,此刻,猖獗的陽光就在這兩頂帽子外邊毫無作為地徘徊著。孩子的臉,舒舒服服地浸在一片灰蒙蒙的陰涼里。
父親的臉,赤裸裸地暴露在酷熱的陽光內(nèi),任由那尖尖的鳥喙無情地啄著、啄著,可是,臉上慈和的笑意,卻像是失去方向的水,在五官間恣意地流來流去。母親呢,無微不至地從皮包里取出一把扇子,為兒子扇風(fēng)。她的手,毫不間歇地?fù)]著、扇著,繞來纏去的“人造風(fēng)”,無聲地傾訴著千年不死的愛。手,酸了、累了,可是,她的臉卻像加入了過多酵母的面團(tuán),被膨脹的笑意弄得失去了形狀。
全程如此。
讓我覺得心寒的,是那孩子臉上的表情。
那是一種全無表情的表情。
那是一種把一切視作“理所當(dāng)然”的表情。
沒有感動,遑論感恩。
父母滴水不漏地為他擋住了陽光,陽光照不著他的臉,陽光也照不進(jìn)他的心。
他的心,是一片沒有感覺、沒有感情的冰冷。
是一片貧瘠的荒地。
其二:餐館里
這家快餐店,坐落于長春鬧市那條富足的大街上,車輛和人潮,都川流不息。
才一坐下,我便注意到座位斜對面那三口之家。
孩子,約莫六七歲,一圈又一圈的脂肪形成了他重重疊疊的下巴,而身上團(tuán)團(tuán)簇簇的肉則使他看起來像是一枚熟得快要爆裂的漿果。他大模大樣地坐在父母中間, 桌子上面,放著一大盒亮晃晃的炸雞、一大包金閃閃的薯條。他在喝汽水,他的父親手里拿著一只肥大的雞腿,而他的母親呢,則以叉子叉著薯條;兩個人,都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當(dāng)小胖子的杯沿從嘴邊移開時,父親立刻將雞腿送到他嘴邊,他咬,咬得滿嘴油膩、咬得理直氣壯;接著,母親把薯條輕輕地塞進(jìn)他嘴里,他吞,吞得如狼似虎、吞得順理成章。
我看得瞠目結(jié)舌。
終于明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那兩句老話,全然不是夸張之言!
父母欠缺理性的溺愛,使小胖子擁有了一雙形同虛設(shè)的手。
他的胃囊,永遠(yuǎn)是飽的,但是,他的腦子,卻永遠(yuǎn)處在饑餓的狀態(tài)中。
曾在中國膾炙人口的雜志《意林》里讀過一則微型小說(作者不詳),只有寥寥百余字,但卻蘊含著令人深思的綿長韻味,過目難忘。
引述如下:“那年,他考上了高中,他爸把豬賣了。那年他考上了大學(xué),他爸把牛賣了。那年,他戀愛了,他爸去賣了好多次血。那年,他畢業(yè)了,丈母娘說:買房子結(jié)婚或分手。還是那年,他爸爸走路摔倒了,被好心人送去醫(yī)院,然后,他有錢結(jié)婚了?!?/p>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僅僅給予孩子“取”的教育而不曾教會他“予”的哲學(xué),他內(nèi)心的那塊荒地,絕對長不出可以讓大家分享的甜美果子;反之,源源不絕地在他心中冒出來的,將是處處算計人的荊棘,扎手又扎心的尖刺寒光閃閃,令人生畏。
對于這類人來說“利他”和“反哺”,將永永遠(yuǎn)遠(yuǎn)是陌生的名詞。
所以啊,家長千萬、千萬不要以為家庭教育僅僅只是囿限于家庭之內(nèi)的事情。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在蜜罐中泡大的,享受著層層包裹的愛,卻不會愛人,久而久之,幼稚的心靈園地一片荒蕪,只能生長出扎手又扎心的荊棘。不會愛他人的孩子,或許根本不懂愛的真諦。在他那里,習(xí)慣于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愛,被愛簡直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dāng)然的,他得來全不費工夫,因而就不會珍惜愛,理解愛,付出愛。從來不缺少被眾星捧月般疼愛的孩子,唯獨缺少的是會“利他”和“反哺”。這才是一切教育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文題延伸】教育從 做起;拒絕心靈的荒蕪;反哺的啟示……(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