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光凡
【摘 ? ?要】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能力難以提高,本文試圖從語文的基本特性角度尋找提高的方法:注重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讓學生用語文去自由地反映生活,加之適當?shù)淖魑募记蓚魇冢瑢W生的作文能力一定會得以提高。
【關(guān)鍵詞】語文 ?人文性 ?工具性 ?提高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65
許多學生深感作文難,一提起作文就皺眉頭,面對作文題目無從下手,心里一片茫然。作文真那么可怕、真那么難嗎?其實不然,只要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能找到突破口,善于引導,學生勤于練筆,寫作應(yīng)是一件輕松、愉快、容易的事。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語文從教經(jīng)驗,認為,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必須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使其大放光芒。以下,就這一問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抓住課堂,引導學生深挖、廣挖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
古人認為寫文章在于表現(xiàn)作者的氣韻,并把“文氣”作為評判文章優(yōu)劣的標準。什么是文氣呢?簡單地說,文氣就是充盈于文章中的人文精神。是作者的價值取向,也是作者人生觀的體現(xiàn)。它決定一篇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魯迅曾說過,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1]。古今中外,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輝煌之處,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價值觀等人文素質(zhì)的偉大體現(xiàn)。我們的語文新課標不是也要求語文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嗎?我想,落實這一目標,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氣”。我們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yīng)以課文為契機,深挖其中的人文內(nèi)涵,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文中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課文的氛圍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把握價值取向,從而形成自己看待事物,評判事物的態(tài)度。這就等于讓學生養(yǎng)“氣”。如果學生在寫作中能將自己所養(yǎng)之氣貫注于文章中,至少解決了學生作文無可抒之情,無可達之意的問題,文章就有了鮮明的主題。
二、注重課堂練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
學生有了對課文中傳達的情感、價值觀的認識,這還不夠。要知道,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心理的發(fā)育階段,他們很容易接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最容易丟棄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如果不及時對學生已接受的思想觀念加以鞏固,那么這些觀念也只能在他們心中如過眼煙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yīng)該緊緊抓住課堂練筆這一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學生在課堂中吸收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人文精神,結(jié)合作者的行文技巧和語言特色,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寫作氛圍,讓他們學著用作者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課堂隨筆可以以仿寫為主,既仿內(nèi)容,也仿寫法,也可以把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直接運用到“練筆”的實踐中去。課堂練筆要貫徹“從讀悟?qū)憽?,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教育。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把練筆建立在理解、吸收、積累上。對學生的寫作我們還要及時作出評判并給以鼓勵,這樣,學生就會慢慢感到寫作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就會樹立學生的寫作信心,從而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三、跳出課本,引導學生自由讀寫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光靠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好比做數(shù)學題,學了幾個例題而不去鞏固練習,是不能掌握其中的數(shù)學定則的,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將學生的語文接觸層面引向課外。具體說,應(yīng)做好以下兩方面。
第一,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有選擇性的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力,才能增強語感。古人提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是沒有道理的,它表明寫出好文章是建立在廣泛閱讀基礎(chǔ)上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yīng)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視為一項教學目標,要引導學生選擇那些古今中外思想性藝術(shù)性高的文學精華加以閱讀,還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每周都要給學生圈定一定的閱讀內(nèi)容,采用多種方式將學生的閱讀所得進行交流。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試想,如果一個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精讀課外書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寫作文還有什么困難呢?
第二,讓寫作走進學生的生活。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科學。如何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呢?那就是要將語文引向?qū)W生的生活。早在一九二七年,陶行知先生首先高舉起“生活教育”的大旗,實施教育與社會生活相結(jié)合,他認為,“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2]。新課程還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至高中設(shè)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強調(diào)課程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這不就是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嗎?
因此,語文教師應(yīng)從實際出發(fā),讓作文真正體現(xiàn)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用平時積累的人文修養(yǎng)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評判生活、總結(jié)生活。要多鼓勵學生寫日記、隨筆,及時將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寫作筆會”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對好文章,師生共同欣賞,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入社區(qū)、街道從事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再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從而使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親切感。
四、注重作文技巧與人文性的和諧
作文教學是需要作文技巧的傳授的。給學生適當?shù)淖魑募记傻囊龑?,往往能使學生的作文更具藝術(shù)魅力。如選材,選材的原則是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運用得好,會使文章的主題更鮮明、更深刻。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據(jù)作者說起先他寫了一二十個材料,經(jīng)過仔細琢磨、篩選只保留了三個,這三個材料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自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風貌,使文章更凝練,思想更集中。如果學生在作文時能學會對材料的取舍,就會避免作文時散亂、記流水賬的毛病。又如寫作中的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如果解決得好,能使文章血肉豐滿、文采飛揚,增強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巧設(shè)懸念、對比烘托、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表現(xiàn)手法的恰當運用,能使文章引人入勝、委婉含蓄,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增強文章的美感。寫作技法在作文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們不能脫離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去片面追求技法,應(yīng)注重作文技法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性的和諧發(fā)展。如果學生沒有豐富而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沒有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再好的技巧技法也沒有用。
綜上所述,突破學生寫作難關(guān),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在工作中都能努力去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讓學生既具有豐厚的人文修養(yǎng),又具有嫻熟的語言運用能力,再加上我們在語文技巧上的指導,我相信學生寫作文是不會感到“頭疼”的。
參考資料
[1]魯迅.《雜感錄,四十三》.
[2]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讀本》,第17頁、22頁,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