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摘 要:王梵志的詩在敦煌文學詩歌中比較引人注目,其詩特點鮮明,趣旨詼諧,既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中的痛苦生活,又對世俗生活作了細致描寫,無論是生活瑣事之趣,還是家庭關(guān)系之趣、錢財之趣、生死觀之趣都作了詮釋,有很強的諷喻性和現(xiàn)實性,本文就上幾個方面結(jié)合詩內(nèi)容簡析其中趣味,討論其意旨。
關(guān)鍵詞:王梵志 ?世俗之趣 ?佛理之趣
敦煌文學詩歌作品中王梵志的詩別有趣味,多為五言白話詩,“不受經(jīng)典,皆陳俗語”,“目錄雖則數(shù)條,制詩三百馀首。具言時事,不浪虛淡”,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向性。其詩“一遍略尋,三思無忘。縱使大德講說,不及讀此善文”,注重詩歌的社會功用,深刻揭露了賦稅徭役苛重、貪官污吏橫行、勞苦大眾痛苦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人深省。究其詩中趣味有以下幾重解讀,略解品鑒。
一、世俗之趣
(一)瑣事之趣
王梵志的詩中對當時百姓生活尤其是底層生活的敘述和描寫是樸實直白的,無華的詞句包含辛酸之苦,于生活瑣事中看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感悟力,有些瑣事描寫在詼諧之趣中滲透著詩人對世人的人文關(guān)懷。
如在《家中漸漸貧》中,對“慵賴婦”的描寫畫面,注重細節(jié),“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頻年勤生兒,不肯收家具。飲酒五夫敵,不解縫衫褲。事當好衣裳,得便走出去”,把一個懶女人的丑惡德行用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了,依稀看出此婦人的所作所為,即便是家庭瑣事對家庭造成的惡果卻極具摧毀性。我們除了恥笑她的種種言行外,更多的是對其處境的同情和憐憫,滋生對這個家庭不幸的無助痛楚感。
又如《我家在何處》中詩人對桃花源似的生活描寫透露出寫意式的豪放和愜意,開頭自問自答,“我家在何處?結(jié)宇對山阿”,滿是自足感;至于“院側(cè)狐貍窟,門前烏鵲窠”又有與自然為鄰的情趣;“聞鶯便下種,聽雁即收禾”反映出主人自給的耕作生活;“悶遣奴吹笛,閑令婢唱歌,兒即孝育賦,女即學調(diào)梭”調(diào)侃處有著自娛自樂精神。種種生活瑣事在詩人的寥寥數(shù)語中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雖然是枯燥的苦日子,詩人卻賦予它十足的情趣,似乎農(nóng)耕生活、田園生活也是一種美,而當精神世界有所滿足后,才能發(fā)出“寄語天公道:寧能那我何?”的激情之語。諸如此類的世俗之趣在他的很多詩中都能找到影子,如“吾有十畝田,種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樹,綠豆兩三窠。熱即池中浴,涼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誰能柰我何?”與《我家在何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草屋足風塵》中“床無破氈臥??蛠砬覇救?,地鋪槁薦坐。家裹元無炭,柳麻且吹火。白酒瓦缽盛,鐺子兩腳破。鹿脯三四條,石監(jiān)五六顆??纯椭?,從你痛笑我”,那些寒酸和貧窮抵不上心中的“寧馨”,雖痛但卻笑著,此“趣”也只有如此而已了。但凡能從生活瑣事世俗之事體現(xiàn)出諧趣者完全取決于人的精神領(lǐng)悟力,正是因為詩人能參透世俗事之外的意義才能夠于平凡事物中擷取珍貴的真諦。
(二)家庭觀之趣
王梵志的詩有很多描寫對象是家庭,對夫妻、父子、兄弟等關(guān)系作了詮釋,對這些關(guān)系詩人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有些關(guān)系寫得充滿趣味,在嬉笑怒罵中淋漓盡致地釋放出詩人的感受,直接而坦白,對世俗之人有著點化的作用。
在詩中,詩人對夫妻關(guān)系抱著否定和消極感,如在《受報人中生》感慨“身死妻后嫁,總將陪新婿”的憂慮,在“思量小家婦,貧奇惡行跡。酒肉獨自抽,糟糠遣他吃。生活九牛挽,唱叫百夫敵”,對婦人的描寫是極盡譴責之詞,妻對丈夫的不愛惜和極度的自私囂張態(tài)勢讓人厭惡。在《吾富有錢時》中詩人對妻子的媚勢模樣描寫得栩栩如生:“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吾出經(jīng)求去,送吾即上道。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遠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妻子在丈夫春風得意時諂媚的樣子就如對外人一樣生分,可想而知在丈夫境遇挫折窮困潦倒之時妻子又會是怎樣一副嘴臉,在末句詩人又有“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的定論。夫妻關(guān)系好比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詩人因感慨于當時的實際,所以在詩中對夫妻的恩愛之情表現(xiàn)得很少,相反,對夫妻之間存在的不信任和背叛著筆甚多,特別是對妻子“不似親人似外人”的冷酷感讓人心寒。詩中夫妻間言行舉止的刻意雖覺有趣,但現(xiàn)實感讓人如坐針氈。于此相反的倒是兄弟手足關(guān)系,這種血濃于水的關(guān)系作者是肯定和信賴的?!靶值軐氹y得,他人不可親。但尋莊子語,手足斷難論。親中除父母,兄弟更無過。有莫相輕賤,無時始認他?!毙值荛g應該如何相處呢?詩人提出了相處之道:“兄弟須和順,叔侄莫輕欺”,“兄弟相憐愛,同生莫異居”。
至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詩人也做了精簡獨到的描寫。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是不求回報的無私,可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卻是難得少見。詩人多次用詩諷喻這種關(guān)系,勸誡世人如何為人父母為人子女。詩云“你若是好兒,孝心看父母”,勸世人要做到“五更床前立,即問安穩(wěn)不”,又極薦“王祥敬母恩,冬竹抽筍與”,力贊韓伯瑜和董永贍養(yǎng)父母的善行,而詩“只見母憐兒,不見兒憐母。長大取得妻,卻嫌父母丑”,兩者對照看,子女對父母的孝與父母對子女的愛形成鮮明對比,語言機趣,閃耀智者的敏銳。更有“父母是怨家,生一五逆子。養(yǎng)大長成人,元來不得使”的無奈,又有“人間養(yǎng)男女,真成鳥養(yǎng)兒。長大毛衣好,各自覓高飛”的無限凄涼,再如《父母生男女》《孝是前身緣》《見有愚癡君》皆是對父子關(guān)系的感慨,讀來無天倫之樂,卻有孽緣之悲,最后只留有生前怨和身后恨,“重重被剝削,獨苦自身知。生在常煩惱,死后無人悲。寄語冥路道:還我未生時”。可見詩人對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是悲觀的,其中反映的對理想父母子女的關(guān)系與佛教教義相違,與儒家的倫理道德不合,但卻真實反映了常人在面對殘酷現(xiàn)實生活想行孝而不能的矛盾態(tài)度,與當時社會底層民眾的社會心理相符。
(三)錢財觀之趣
王梵志詩中對錢財?shù)挠^點十分有趣,他認為錢財乃身外之物,不必死死追求,但是擁有錢財后又不可吝嗇,主張及時行樂,在現(xiàn)世就將錢財散盡,不必留給后人享用,有著極度瀟灑揮霍的消費觀念。在《奴富欺郎君》中寫道:“鳥饑緣食亡,人窮為財死,錢是害人物,智者常遠離。”詩人認為錢財會使人利欲熏心,人會為錢財爾虞我詐乃至害人害己。沒有正確的錢財觀會使人成為它的奴隸,反受其害,只有成為金錢的主人,或者最好成為錢財?shù)泥徣撕团笥眩3志嚯x,不可貪戀,欲取則取,欲離則離。在多篇詩中,他都認為錢的作用就是“用”,這種超前的消費觀與當時的節(jié)欲觀和守財觀是完全不一樣的,反映出詩人與眾不同的智趣。如詩“得錢自吃用,留著匱裹重。一日厥摩師,空得紙錢送”,說得甚是明白,人在世用實在之錢總好過死后用紙錢,而“有錢但吃著,實莫留填柜”,“ 吾家多有田,不善廣平王。有錢惜不用,身死留何益”,“ 擎頭鄉(xiāng)里行,事當逞靴襖。有錢但著用,莫作千年調(diào)”,“有錢惜不吃,身死由妻兒。只得紙錢送,欠少元不知”等都反映出對錢財享用、及時消費的態(tài)度。正因此,詩人才能在現(xiàn)實苦境中自我調(diào)節(jié),勸慰世人貧富只在一念間,“他家笑吾貧,吾貧極快樂”,只有這樣的錢財觀才能生出心底的快樂。都說王梵志的詩受佛教影響甚大,有趣的是就其錢財觀而言,他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佛教對現(xiàn)世的物欲生活持否定的態(tài)度,他反而助長及時行樂,表現(xiàn)出對物欲的肯定和享受態(tài)度,適應民眾心態(tài)和心理趣味,故他的訓世詩能引起共鳴,生活趣味濃烈之極。
二、佛理之趣
(一)生死觀之趣
梵志詩總計390首,涉及死亡的就有158首,占全部詩歌的41%。在這些涉及死亡的詩中,表現(xiàn)出憂生樂死、生不如死的生死觀。由于現(xiàn)實中存在諸多煩惱,無法解決,故而視“死”如歸。那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之人的被扭曲了的心靈發(fā)出求生不能的沉重嘆息和悲號,揭示了唐朝尤其是初唐社會陰暗的那一面?!澳愕郎鷷r樂,吾道死時好。死即長夜眠,生即緣長道。生時愁衣食,死鬼無釜灶。原作制拔鬼,入家偷吃飽。”又有:“你道生勝死,我道死勝生。生即苦戰(zhàn)死,死即無人征?!痹娭泻敛槐苤M地說出“生不如死”的話語,完全符合底層社會的現(xiàn)實,映射出現(xiàn)世的苦痛,通俗直接。但依然有癡者留戀凡塵,故而有“可笑世間人,癡多黠者少。生時有苦痛,不如早死好”的痛斥。但無法求死卻應好生,在《自生還自死》中,詩人采取的方法是“前業(yè)作因緣,今身都不記。今世受苦惱,未來當富貴。不是后身奴,來生作事地。不如多溫酒,相逢一時醉”,且難能可貴的是詩人能認識到死亡的意義和價值:“世間何物平?不過死一色。老小終須去,信前業(yè)道力??v使公王侯,用錢遮不得。各身改頭皮,相逢定不識。”認為死亡也是極其公平的,生死自有天命,流露出佛教的勸說功用。
梵志詩生死觀再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一種異于常人觀照問題的途徑。正是這一思維方式,才使得他對很多問題的認識或看法獨具注解。反常的生死觀和反常的創(chuàng)作方法同屬于反常思維方式下的產(chǎn)物,因此研究其生死觀,理解了其生死觀,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命題。
(二)宗教觀之趣
王梵志詩除了以佛理來進行社會教化之外,還依憑佛教義,傳達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中國封建社會因為等級觀念及其等級制度的嚴苛限制,作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儒家學說一直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識,可普度眾生的佛教卻安慰世人眾生平等之說,基于這樣的佛理,王梵志在詩作中,一方面與中國封建等級觀念背道而馳,直露機趣、明陳平等思想,例如他說:“無論貧與富,一概總須平?!薄八毑坏眯Γ醪坏闷?。”“貧親須拯濟,富眷不須饒?!薄坝袆莶豁氁?,欺他必自危?!绷硪环矫妫诜鸺移降壤砟畹闹敢?,王梵志對唐初社會存在的兩極分化、貧富不均的不平等現(xiàn)象,進行無情地揭露與譴責。如詩“廣種如屯田,宅舍青煙起,槽上飼肥馬,仍更買奴婢。牛羊共成群,滿圈養(yǎng)豚子”描繪了富裕之家的豪縱氣象。與此同時又筆鋒陡轉(zhuǎn),作了一首《貧窮田舍兒》,寫田舍漢“頭巾子露,衫破肚皮開,體上無褲,足下復無鞋”的窮酸相,又白描他“無米復無柴”“男女空餓肚”“門前見債主,入戶見貧妻,舍漏兒啼哭,重重逢苦災”的凄涼光景。這種缺衣少食、極端困苦、窮途末路的生活和衣食無憂的富饒子形成鮮明對照。如此不公現(xiàn)實,使人不得不產(chǎn)生人非平等的懷疑憤慨之氣,時時在王梵志詩作中噴薄而出,“平生事人我,何處有公平”,“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獨”,處處哀鳴,直至發(fā)出“世間何物平,只有死一色”的沉痛呼號。
細嚼王梵志詩中趣味,余味良久,詩中有趣之事,有趣之人、有趣之現(xiàn)象、有趣之觀點俯拾皆是,但究其因不難體會出詩人對世人深受凄苦的憂患和憐憫,讀來于趣味間平添了諸多感慨和思索。
參考文獻
[1] 張鶴,張安.淺論王梵志詩的訓世化傾向[J].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6(12).
[2] 魏慧娟.唐代詩僧王梵志僧詩淺析[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4).
[3] 馬建東,王梵志.詩的底層生活經(jīng)驗[J].敦煌研究,2008(2).
[4] 李振中.試論王梵志詩生死觀特點[J].名作欣賞(下半月),2007(7).
[5] 王璐,王梵志.詩中關(guān)于飲食、博戲的世俗生活[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6).
[6] 李盼.試論王梵志詩中的孝道觀[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