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的升學季。家長們的情緒可以用抓狂來形容,耳聞目睹,感慨萬千,“虎媽貓爸”就在你我身邊。擇校這檔子事在中國由來已久,不是十年百年之久,而是幾千年的傳統(tǒng)了。遠到孔子坐館開學,有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各國才俊趨之若鶩,“擇校”而來。此后,為師者以擇天下俊才教之為幸,學子以得天下名師授業(yè)為榮,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和行為模式。漢惠帝得“商山四皓”身后站一站,居然使劉邦回心轉(zhuǎn)意,最終傳位惠帝;岳飛自幼失怙,孤兒寡母寄人籬下,岳母為讓兒子有機會入當時名師李桐館下,不惜入李家義務幫傭,做洗洗涮涮的老媽子;《西游記》中孫悟空更是跋涉千里找到神仙祖宗“菩提老祖”,死乞白賴拜入門下……個個是名師出高徒。
也難怪古代皇家官宦為教子請的都是當時的名臣名相,學問、事功、人品都必須是冠絕當世。即使清寒之家,也會攀親附故,想辦法將子弟送入親戚或同鄉(xiāng)大戶人家開的學館,陪富家子弟或殷實之家的孩子讀書,雖然會受到欺辱,但名師難得,能夠委屈求師已屬不易,今后出人頭地,一則算是苦盡甘來,另則也是一段勵志于學的佳話。
現(xiàn)代社會,以人人平等為第一要旨,表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權利平等了,機會是不是會均等呢?從根本上說,只要人是在具體的時間、空間里生活的,那么,一切都會受到具體情況的制約,這個道理古今一般?,F(xiàn)實中,家長從感情上可能不接受皇家的專屬教育、官宦之家的家庭教育、富裕之家的特色教育,這些模式顯然會被指不平等。但人們是在反對教育不平等嗎?不全是。有些人在感嘆自己因為位低、錢少、關系薄的同時,又極力反對自己孩子所在學校接收地位更低、錢更少、舉目無親的外來務工者的孩子。顯然,不合理制度的反對者,同時又是這個制度捍衛(wèi)者。人們要的不是平等,而是傾向于自己的“平等”。
所以,只要建立一個好的制度,設計一個好的程序,實施一個好的管理,就能夠改變現(xiàn)狀的想法并不靠譜。我認為,需要改變的是社會和家庭在孩子身上寄托的目標。古往今來,我們的人才目標就是“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且不說這種目標有什么好與不好,先看這種目標的底牌是什么:先是“君”,就是國家;再是“民”,就是社會;“父母”、“前”“后”就是家族,其中看不見“當事人”自己。個人一切努力的意義在于國家的、社會的、家族的利益。沒有個人地位的教育理念當然會更少考慮個人多樣化的意愿;沒有多樣化意愿就不會存在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途徑。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條路能不擠嗎?我們捫心自問,幾千年來這樣的教與學的目標變化過嗎?如果沒有徹底改變,怎么能夠改變現(xiàn)狀呢?
前些時間,在微信上廣為轉(zhuǎn)發(fā)的一篇文章提到:“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我只能“呵呵”,問作者是否是“外國人”!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中,孩子一出生,天生的成為“第一”,試問哪個家庭膽敢非同,那才是這個家庭的悲劇,不得安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