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美穗(日本)
“媽媽,我渴了,要去買水”,5歲的女兒在冰場滑完冰后對我說。到了這個年齡,并且掌握了一些中文之后,女兒總搶著自己去買東西。
我給了她10元錢,叮囑說:“別忘了拿找錢!” 女兒一轉眼就消失在人群中,也不知有沒有聽見。
沒一會兒工夫,女兒就從店鋪里走了出來,右手端著一個紙杯,里面盛滿了水。
買一紙杯水?我心里狐疑了起來,于是問女兒: “找錢了嗎?”女兒馬上說:“找啦!”她晃了晃捏在另一只手里的幾張紙幣。
我開始數女兒交回的零錢,吃了一驚:怎么會還是10元呢?我又數了一遍:5元的一張,1元的5張,也就是說,店主其實沒有收女兒的錢。
想必是小店的老板,看到一個只會幾句中文的“自信”的外國小姑娘來買水,充分照顧了她的“面子” ——收下了那10元,也給“找”了錢,女兒也真以為自己成功買到了水。女兒一邊喝水,一邊贊“好喝”。我想,一定是自己能買水的那種成就感,讓她覺得這水特別甘甜。
日文中有一個漢字“粹”,念為“Iki”,意思略相當于北京人說的“范兒”,來源于江戶時代,形容一個人人情濃郁、關愛他人,是個楷模。
“粹”在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屬于非常經典的內容,“粹”(有“范兒”)與“無粹”(沒“范兒”)之間,其實只差那么一點點想在別人前面的心思。我覺得這位北京店老板的“范兒”,就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日本的“粹”,讓人既溫暖又折服。
“粹”,即使是在以禮貌著稱的日本,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孩子是在日本買水,估計店家也會送一杯,但店老板一般會明確地說:“不要錢,送你的?!焙瓦@位北京老板一比,同樣是對孩子關愛,效果卻又不一樣。
盡管一些外國人對中國游客的文明禮儀有微詞,但中國人對待外國人特別是孩子的溫暖,常讓我感動。
我來中國工作已經一年,丈夫因為在日本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一同前來,只有我和女兒兩人住在北京。在中國感受最多的,就是北京人的“范兒”:坐汽車的時候,肯定有人給讓座;帶孩子購物的時候,看到女兒對葡萄干感興趣,商店的人會塞給孩子幾粒;地鐵的上下樓梯如果太高太長,你會發(fā)現有人替自己抱起孩子走到樓梯口,然后一聲不響地放下孩子就走了。
中日之間的確存在問題,但我們其實不應該互相指責,而是多多給對方的優(yōu)點“點贊”。如果有了相互學習的態(tài)度,很多問題解決起來,要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