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要:現(xiàn)行刑法明確規(guī)定,“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收受型受賄罪的構成要件。盡管理論界和司法界對這一要件在受賄罪中的地位及其性質存在爭議,但從受賄罪的本質特征及司法操作性的角度出發(fā),該要件的存在具有必要性,且“為他人謀取利益”也應成為索賄罪的構成要件。判定“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應注重從行賄方行賄目的辨別受賄方的主觀心態(tài),該要件不能作為認定受賄罪是否既遂的標準。
關鍵詞: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索賄
近年來,受賄案件的定罪量刑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備受社會關注?!盀樗酥\取利益”的認定直接關系到受賄罪的定罪量刑,逐漸成為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部分案件由于缺少認定“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證據(jù),直接被宣告為無罪。刑法第385條雖然明確規(guī)定了受賄罪的構成要件,為司法機關審查認定受賄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jù),但是由于立法上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具體認定標準,導致司法認定過程出現(xiàn)重大疑難問題。為了尋找合理的理論支持,有效協(xié)調(diào)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種種困惑與矛盾,對“為他人謀取利益”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性質及認定標準
關于“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性質及認定標準,刑法學界存在舊客觀要件說、主觀要件說和新客觀要件說三種不同的觀點。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盡管三種觀點的爭執(zhí)一直存在,結合現(xiàn)階段的我國國情及受賄罪的本質特征,新客觀要件說得到了充分肯定。多數(shù)學者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是受賄罪的客觀要件,謀取利益的行為是一系列活動,包括承諾、實施、實現(xiàn)三個行為,受賄人只要實施了其中一個行為就可構成受賄罪。對于承諾行為的認定,承諾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暗示的,既可以是真實的意思表示也可以是虛假的謊言,面對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承諾,應結合行賄人的行賄目的、受賄方的職務等情況綜合把握。
二、“為他人謀取利益”在受賄罪構成要件中的地位
(一)“為他人謀取利益”存在的合理性
雖然刑法明確規(guī)定“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收受型受賄罪的構成要件,但理論界對這一規(guī)定存在質疑。部分學者建議,受賄罪應該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構成要件,主要理由:
(1)該規(guī)定違反了受賄罪的本質特征。受賄罪的本質是權錢交易,受賄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公正性、不可收買性。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收受他人財物,不論是否為行賄人謀取了利益,其收受賄賂行為本身已經(jīng)破壞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造成了社會危害性。因此,國家工作人員是否真正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反應了受賄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程度上的大小,可作為量刑情節(jié)而非定罪情節(jié)。
(2)該規(guī)定與罪責刑相適應的刑罰原則相矛盾。現(xiàn)行刑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為他人謀取利益”中的“利益”的性質,司法機關沒有具體的認定標準,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由于“利益”性質的不同,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行為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對公務行為廉潔性和公正性的侵害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忽視“利益”性質上的差異,會造成不同案同判的現(xiàn)象,會產(chǎn)生量刑不公,損害司法的權威性。同時,該要件的存在不利于打擊職務犯罪,有放縱犯罪之嫌。
(3)從犯罪構成的角度出發(f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這一構成要件完全涵蓋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內(nèi)容,刑法條文要求精煉,重復表述相同的內(nèi)容不科學。從國際環(huán)境看,在受賄罪的定罪要件的規(guī)定中,多數(shù)國家取消了利益要件,只是將利益要件作為受賄罪加重量刑情節(jié)。為了與國際接軌,順應立法潮流,應該廢除利益要件。
“否定說”回避了“為他人謀取利益”在性質上的認定問題,但是仍然不能有效處理司法實際困難。從我國刑法設置以及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為他人謀取利益”應當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其利大于弊,主要理由:
(1)刑法具有體系性,科學性與嚴密性。犯罪行為多樣化、復雜化,任何一個細微的差別將會導致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探討。法律條文的設置,要將紛繁復雜的行為納入犯罪行為,不僅要有理論上的支撐,更應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排除“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會把刑法推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破壞刑法體系的嚴密性。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要素,導致受賄罪構成要件法律規(guī)定模糊,不利于準確認定受賄罪,導致司法認定過程中的困擾。
(2)從受賄罪犯罪構成要件剖析,“為他人謀取利益”不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必然結果,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并不意味著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取賄賂與謀取利益之間存在著一個過程,實際中,存在先謀后收、先收后謀、收而不謀、謀而未收等多種情況。同時,“為他人謀取利益”盡管作為受賄罪的客觀要件,也反應出受賄人主觀上的惡性和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性。
(3)刑法具有謙抑性,刑法是最嚴厲的懲罰措施。一個行為認定為犯罪行為必須符合三性: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社會危害性。受賄罪規(guī)定“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可以有效限制受賄罪處罰范圍,防止刑法的濫用。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人們很重視親朋好友之間的禮尚往來。國家工作人員在從事職務行為之外,也是普通公眾,接受正當?shù)酿佡浭侨酥G?,如果將單純的接受饋贈的行為認定為犯罪,限制公務員的人際交往,不利于公務員隊伍的健康發(fā)展。
(4)雖然現(xiàn)行刑法未對“為他人謀取利益”中的“利益”的性質作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在不同的受賄行為,對利益性質的要求規(guī)定不同。普通受賄行為中,不論受賄人為行賄人謀取“正當利益”或是“不正當利益”,均構成受賄罪。但在斡旋受賄情形中,除非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否則不構成受賄罪。由此可以看出,刑法根據(jù)利益性質的不同,對受賄罪做了不同區(qū)分,能夠實現(xiàn)量刑公正。
(二)“索取”賄賂是否必須要求為他人謀利
受賄罪行為方式還表現(xiàn)為索賄。根據(jù)刑法第385條規(guī)定,索取他人財物的,不要求必須為他人謀取利益。該規(guī)定得到了多數(shù)學者的肯定與支持,主要理由:索取錢財?shù)男袨榉磻耸苜V者主觀上的惡性,非法索要他人財物的主觀心態(tài)。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主動索要財物,情節(jié)惡劣,應當給予嚴厲的懲罰。索賄情況下,被索取人的某些正當利益按照正當途徑本應獲得,而索賄人卻利用職務上便利條件加以干擾,從而迫使被索取人給予財物,在行為人得到財物后,被索取者才得到本應該屬于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行為人索賄后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情況甚少。
從原來的立法本意和司法實踐的角度看,這種觀點是合理的,但從法理上講,索賄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構成要件不科學,主要原因是:
(1)索賄作為受賄罪的一種客觀行為,雖然性質惡劣,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損害了黨的形象,但其本質仍然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非法謀取利益,本質特征仍是“以權換利”。因此,索取他人財物,排除“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違反了受賄罪錢權交易的本質特征。在索賄的情形中,被索取者并非完全被脅迫,其主觀方面仍是自愿的,為了獲取更大利益而為之。倘若被索取者主觀上沒有獲取利益的心態(tài),完全可以拒交財物。雙方能夠完成索取給予賄賂的交易,關鍵是索賄人能夠為被索賄人現(xiàn)在或者將來謀取利益。
(2)我國刑法罪名繁多,為了方便實際操作,立法者根據(jù)不同犯罪行為侵犯的主要客體性質,將不同罪名劃分在相應的類罪中。在索賄的構成要件取消“為他人謀取利益”,違反犯罪構成理論,致使刑法條文的前后矛盾。由于犯罪主體不同,刑法分別規(guī)定了受賄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單位受賄罪。從刑法第163條規(guī)定看到,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是索賄和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構成要件。從第387條規(guī)定看,單位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也作為索取他人財物的構成要件。從刑法體系性以及犯罪構成理論出發(fā),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和受賄罪,除身份不同外,其他要件都應相同;單位索賄和國家工作人員索賄,除犯罪主體、受賄金額不同外,其余主、客觀要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索賄的構成要件中排除將“為他人謀取利益”,導致法條混亂。
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構成要件在司法實踐中的若干問題
(一)“為他人謀取利益”與單純受賄行為
現(xiàn)實生活中,單純受賄行為經(jīng)常發(fā)生,對于單純受賄行為是否認定為受賄罪,司法工作人員難以判斷。單純受賄行為與普通受賄行為具有很大差別,單純受賄行為中,受賄人收受他人財物,僅僅是因為行賄人看重受賄方身上具有的職務權力主動給予,受賄人在收取財物,也沒有“為他人謀利益”的意圖或承諾。這種收受財物的方式往往假借“禮尚往來”的外衣表現(xiàn)出來。對于這種行為,如何判斷,是否認定受賄人構成犯罪?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判斷受賄人是否存在“為他人謀取利益”,應從行受賄雙方的角度考察,重視證據(jù)的收集。根據(jù)證據(jù)裁判原則,認定一種行為構成犯罪必須要有確實、充分的證據(jù),否則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單純受賄案件中,行受賄雙方的言辭證據(jù)至關重要,多數(shù)情況也是案件的突破口。先從行賄方的角度分析,行賄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行賄是有目的,行賄不是免費的,應認定行賄方主觀上具有“以錢換權”的主觀心態(tài),送禮時沒有任何請托事項,不代表以后也沒有請托事項;以后沒有請托事項,不代表沒有任何圖謀。行賄人有行賄目地,不是無任何所求的,就不能簡單的認為行賄人只要為了和國家工作人員搞好關系,增進友誼。如果行賄者果真是無所求的,如正當饋贈,則不認定為受賄。分析行賄人送禮的主觀心態(tài)后,在分析受賄人收禮時的職務條件和主觀心態(tài),當受賄人否認不存在“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意圖時,受賄人應當提供正當合理的理由,否則辯解不成立,則應視為受賄人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單純接受他人賄賂行為,因為立法對“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性質沒有統(tǒng)一的準則,司法實踐中采用新客觀要件說的標準,“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判斷應從證據(jù)的角度上考察,不是所有的單純受賄行為都構成受賄罪。
(二)為他人謀取利益與受賄罪犯罪既遂標準的關系
考察二者之間的關系,應從受賄罪的本質入手分析。受賄罪的本質是錢權交易,受賄人只要收受財物,受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已經(jīng)產(chǎn)生。受賄罪的既遂標準是受賄人是否收到行賄人的財物而非是否“為他人謀取利益”。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賄方已經(jīng)獲取利益,但受賄方仍構成受賄罪未遂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由于收受錢財?shù)男袨榕c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存在時間先后的情況,在謀利而未收受財物的情況下,行賄方還未將賄賂款交給受賄方,事情被敗露,被司法機關發(fā)現(xiàn)查處,從而進入司法程序。該種情況下,受賄人雖然尚未獲得財物,但其行為侵犯了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構成受賄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在量刑時適用未遂犯的規(guī)定。
(三)為他人謀取利益與受賄罪之間的罪數(shù)關系
受賄罪中,受賄人收受財物不一定要為他人謀取利益,兩種行為雖然具有相關性,但并不同于牽連犯的刑法理論。因此,如果受賄人實施的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職務行為又構成其他罪名的,應當與受賄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社會生活中的受賄案件不斷增多,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壞黨的形象。面對更具隱蔽性和復雜性的受賄案件,尤其是單純受賄犯罪或者“感情投資”,更難被司法機關發(fā)現(xiàn)并予以認定。從當前的立法司法現(xiàn)狀而言,正確認定受賄罪及其利益要件問題仍是難點。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不斷研究受賄罪的本質內(nèi)涵,另一方面更要挖掘受賄犯罪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有效揭露權錢交易的社會根源和人性本質,實現(xiàn)嚴厲打擊各種新型受賄犯罪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