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教學理念】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在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潛能,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材分析】
葉片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掌握葉片結構的知識是理解葉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認識基礎。在宏觀世界里,一片綠葉給學生的整體印象比較深刻,而要識別顯微鏡下葉片的結構,分辨不同的葉片細胞,懂得葉片細胞有的含有葉綠體,有的不含葉綠體,理解葉片的不同細胞有不同的功能,這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學情分析】
1.初一的學生年齡小,對事物充滿好奇,面對已經(jīng)準備好的實驗材料和實驗儀器總是躍躍欲試。
2.有些學生單純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己感興趣的就多聽,積極參與,不感興趣的就少聽或不聽。
3.思維活躍,可以根據(jù)他獲得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分析,給出自己的觀點。
只要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欲望,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2.能力目標
通過徒手切片練習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和正確地使用顯微鏡,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觀察顯微鏡下葉片的結構,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葉片不同細胞有不同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區(qū)分顯微鏡下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我利用幻燈片將“根莖葉爭功的漫畫”投影到大屏幕上,既復習了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又引出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課題《葉片的結構》。
2.教師引領
實驗課為了防止學生課堂熱熱鬧鬧,但卻沒有真正掌握多少知識這一弊端,我認為教師的適當引領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宏觀地觀察一片菠菜葉:(1)顏色:葉片上表面和下表面顏色。(2)縱橫交錯的脈絡是什么?(3)從葉片表面撕下一層透明的薄膜。然后概括出,葉片的結構可以分為三部分:表皮、葉肉和葉脈。再創(chuàng)設情境“葉片的每一部分又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呢?”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師示范
“觀察葉片的結構”這一實驗對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不僅要徒手切下葉片的薄片制成臨時切片,還要熟練地利用顯微鏡觀察。要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本節(jié)課中就要發(fā)揮示范作用。對于實驗的操作步驟,要一步一步地講述操作要領,一步一步地進行示范,一步一步地組織學生進行操作,從而保證安全、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4.自主學習
實驗課要做到張弛有度,活而不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工作。
教師方面:首先,廣泛地收集和積累相關材料,做好充分的預設,對于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想出解決的方案。其次,為了向?qū)W生說明植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相統(tǒng)一的,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而不是簡單地看熱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準備了如下的探究學案。
[探究·學案]葉片的每一部分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
(1)菠菜葉是綠色的,為什么?
(2)表皮細胞的顏色和排列狀況如何?你能看見表皮是由幾種細胞構成的嗎?如果能,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表皮的結構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
(3)葉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間,接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與接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在形狀、排列方式和內(nèi)部綠色顆粒數(shù)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葉肉的結構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
(4)為什么菠菜葉的上表面呈深綠色,而下表面呈淺綠色?這與光合作用相適應有關嗎?
(5)葉脈的功能是什么?葉脈的結構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
學生方面:為了最佳的實驗效果,提前復習顯微鏡的使用及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預習葉片的結構。在動手實驗的同時,利用觀察的葉片結構結合課本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顯微鏡及其相連的投影儀將微觀結構宏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重點的目的。
5.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比較葉片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記憶各部分的功能,效果非常好。既夯實了本課的重點,又逐步形成了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實驗不僅鍛煉了學生徒手切片的實驗能力,還要通過觀察和分析,促進“再發(fā)現(xiàn)”,增強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感悟】
無論多么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在真正的實踐中也有瑕疵,這就鍛煉了我對課堂的實際駕馭能力。我深信學生比我更具創(chuàng)造性,在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展示自我的同時,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調(diào)動了我再學習的熱情。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教學理念有機地整合,使我的課堂教學更有吸引力,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輝煌奉獻我微薄的力量。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