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李來春
[摘 要]英語兒童文學作品在思想內容、趣味性和語言難度等方面都比較適合初中學生。將其引入初中英語教學中,能夠較好地落實新課標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通過語料庫的方法,挑選出適合初中學生拓展閱讀的英語兒童文學作品《夏洛的網》,以該作品為例,分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開展閱讀教學,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兒童文學;英語教學;人文素養(yǎng);語料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人才培養(yǎng)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201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也提到了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首先是“注重素質教育,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1]也就是說,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學英語課程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重任。
然而,在當前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英語教材的局限性。很多教材關注的主要是語言知識,尤其是語法系統(tǒng)知識。教材的編排設計大多圍繞語法知識來進行,缺少適合少年兒童興趣和認知特點的、有故事情節(jié)的情景和內容。二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功利性。課堂教學過分強調專項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缺失對語言的感受、理解、欣賞以及人文精神的挖掘,不能滿足初中生的興趣和情感需求。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引入英語兒童文學作品,以彰顯課程的人文價值,以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兒童文學具有以下特征:極富童趣,充滿幻想,故事性強,情節(jié)簡單直觀,語言簡潔易懂等。而很多英語兒童文學作品在語言難度、趣味性等方面都比較適合初中生的發(fā)展水平。以下,筆者以《夏洛的網》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英語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
一、關于《夏洛的網》
《夏洛的網》是一首關于生命、友情、諾言、愛與忠誠的贊歌。小豬威爾伯剛出生就面臨被殺的境地,由農場主的女兒芬救下并精心呵護,后來送到了舅舅朱克曼家的谷倉里住下。在那里,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建立起了真摯的友誼。圣誕節(jié)快到了,威爾伯面臨著被制成火腿的危險。正在他悲痛絕望的時候,看似渺小的夏洛卻承諾可以救他。夏洛吐出一根根絲在豬欄上織出了被人類視為奇跡的網上文字,徹底逆轉了威爾伯的命運,最終讓它在集市的大賽中贏得特別獎和一個安享天命的未來。而夏洛的生命卻因此走到了盡頭。當夏洛產完卵死去后,威爾伯用心照顧夏洛留下的卵,直到小蜘蛛全部被孵出,報答了夏洛的救命之恩。
該書共22章,故事性強,語言簡潔易懂,句子結構多為簡單句。用該書的電子文本建立一個小型語料庫,通過語料庫的檢索工具AntConc3.2.4w檢索出該語料庫的詞頻表,然后與新課標初中英語詞匯表1600詞進行對比,顯示該書80%的詞匯均在初中英語詞匯表1600詞范圍之內,適合初中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因此,將其導入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不僅在語言習得方面對學生大有裨益,而且其所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能讓學生獲得強烈的人文熏陶,較好地落實新課標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基于此,筆者嘗試在教學中以這個故事編織出一張愛心與溫情、友誼與忠誠的網,將人文素養(yǎng)教育播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教學活動設計
1.閱讀前思考,激發(fā)好奇心
題目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總結,或是對全文基調的暗示。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之前,教師可針對小說的題目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預測該文學作品的主題,以此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
例如,對于Charlottes Web(夏洛的網)這一題目,筆者先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知道Charlotte(夏洛)是個名字,Web在中文里是“網或蜘蛛網”的意思。繼而讓學生猜測Charlottes Web在文中指什么?這時,學生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如猜測Charlotte是個人,Web是互聯(lián)網的意思;或web是蜘蛛網,那么Charlotte就該是只蜘蛛,Charlottes Web便是“夏洛(Charlotte)的蜘蛛網”,等等。筆者繼續(xù)引導,如果題目是“一只名叫夏洛(Charlotte)的蜘蛛的網”,那么,我們可否預測這部作品想要講述怎樣的故事呢?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興趣高漲,展開了富于想象力的各種預測。而預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鼓勵學生編故事,從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
其后,筆者用PPT、圖片、主題音樂、視頻片段等,向學生介紹作者和作品信息。如該作品在1952年首次出版,次年獲美國兒童文學的最高獎項——紐貝利獎;作品講述了一只叫威爾伯的小豬和一只名為夏洛的蜘蛛之間的友誼,小豬威爾伯剛出生的時候因為長得丑,要被大人送往屠宰場……在介紹故事內容時,筆者故意留下懸念,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結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自然會積極地閱讀作品。
2.閱讀過程中朗讀和討論,體會語言美和理解主題
在本次閱讀教學中,筆者先要求學生進行了課前閱讀。每周閱讀一章,長度約900個單詞左右。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了朗讀欣賞和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體驗語言之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主題。
閱讀文學作品是讀者與文本進行對話的活動。閱讀的最佳境界是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與作品人物心靈相通,產生共鳴。而朗讀則是實現(xiàn)這種對話與共鳴最好的方式。教學中,筆者先選取一個精彩片段配樂朗讀,然后進行講解。接著,邀請個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選精彩片段,其他同學則跟著輕聲朗讀,大家一起體會書中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朗讀過后,師生一起對該片段進行解讀,討論其中的優(yōu)美之處。對作品的朗讀不僅讓學生從優(yōu)美的文字中體會到英語的韻律美,更激起了他們心中無盡的愛與溫情。
精彩段落朗讀后,筆者和學生一起進入了互動討論環(huán)節(jié)。全班48個學生分為8個小組,針對筆者預設的每一章節(jié)的相關問題展開小組討論。此時,筆者要求學生盡量用英語討論,必要時可以用漢語輔助,同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與小組成員一起討論。
例如,在第一章中,芬(Fern)的爸爸拿著斧子要去處理掉一生出來就有缺陷的小豬威爾伯,卻遭到了芬的強烈反對。此時的問題是:If you were Fern, would you take pity on this small and weak pig, and promise to take care of him?(如果你是芬,你會同情這只瘦小的小豬并承諾照顧它嗎?)學生討論后,筆者又將問題延伸到人類: How should we treat the weak people around us? To ignore them or give them more love and care?(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周圍的弱小群體?是置之不理還是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而有些小組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If you were given a chance to raise a pet,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he strong one or the weak and small one?(如果讓你養(yǎng)一只寵物,你是喜歡健壯的還是弱小的?)……小組討論后,學生按照要求一起合作整理討論結果,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做匯報。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則不時針對匯報情況提出問題和總結,并展開師生互動。隨著問題的深入探討,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深入,他們對于作品的主題——Friendship and Loyalty, Meaning of Life(友誼與忠誠、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3.閱讀后觀影和表演,深入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在學生全部閱讀完成后,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并提醒學生在看電影時,注意觀看中英文字幕,模仿對話中的語音語調。觀影之后,筆者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不同的片段進行角色扮演,或在小說的基礎上,根據某些情節(jié)改編劇本進行表演。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構思情境,準備道具,確定角色分工,認真背誦臺詞,并進行演練,再次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到了課堂表演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輪流上臺表演,其他小組成員和教師認真觀看并對表演情況進行評價打分。全部表演結束后,教師及時對表演情況作出總結評價,評價主要涉及編劇、表情、語音語調、語言流利程度、小組間的合作配合等方面。最后,根據教師和各小組的評價分數,評選出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等獎項。
這種角色扮演活動體驗融合了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的鍛煉,提升了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認識和感受,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評價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和閱讀熱情。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更深刻地感受到夏洛和威爾伯之間的真情與無私的關愛,在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體悟作品的生命詮釋中,自然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三、結語
語言是促進心智發(fā)展的重要工具,“作為母語之外的符號工具,外語能夠調節(jié)學習者與客觀世界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學習者從多角度深入理解世界的多樣性,提高分析能力與認知水平,從而擴展心理空間,豐富概念系統(tǒng)”[2]。同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3]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兒童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理想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閱讀作品,積累和應用語言,落實了語言的“工具性”;而感悟作品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終使“人文性”無形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了“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我們將繼續(xù)探索,讓學生自然地進入第二語言世界,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程曉堂,岳穎.2008.語言作為心智發(fā)展的工具—兼論外語學習的意義[J].中國外語,(1):51-57.
[3]蘇霍姆林斯基.1999.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 劉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