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紅
摘 要:問題導學是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知識并提高能力。高中化學課堂問題導學設計實施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設計鋪墊性問題,為學生鋪路;設計漸進性問題,為學生指路;設計引導性問題,為學生領路;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學生闖路。
關鍵詞:問題導學設計 鋪墊性問題 漸進性問題 引導性問題 探究性問題
問題導學是根據(jù)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以及問題教學的原理所構建出的一種充滿生機、具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它通過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應有的知識和能力。高中化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其中的化學知識學生掌握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效利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改變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化學課堂問題導學如何設計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設計鋪墊性問題,為學生鋪路
鋪墊性問題是多種問題類型中的一種,它是指教師在講授新知識之前的提問,提問的內容主要是與本課教學內容有關系的舊知識。鋪墊性問題的作用在于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路,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鋪墊性問題時,首先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化學知識的認知水平,然后要考慮本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需要設計鋪墊性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上沒有困難。所以只有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正確設計鋪墊性問題。
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在高中化學里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也是近年來考試的熱點之一。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過,但可能已經遺忘,所以筆者在上“氧化還原反應”這一課時,首先設計了幾個鋪墊性問題作為導入:①在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哪幾種反應類型?②什么是氧化反應及還原反應?③我們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有哪些?請你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通過以上鋪墊性提問,讓學生回憶起所學過的氧化還原知識,為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打好基礎。再例如上“離子反應”這一課時,筆者提出這樣的鋪墊性問題:①什么是電解質?②什么是非電解質?③如何判斷哪些是電解質?哪些是非電解質?通過以上鋪墊性提問,學生馬上回憶起所學過的相關知識,不僅能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還能為接下來學習離子反應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教師的直接灌輸,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為接下來的學習鋪路。
二、設計漸進性問題,為學生指路
化學課堂中的提問應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及里這樣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漸進性問題的合理利用,不僅符合新課改中“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指路。教師在設計漸進性問題時,原則上要根據(jù)所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設計,同時要充分體現(xiàn)出問題的科學性、啟發(fā)性等原則,推動學生進行層層深入的思考。
例如筆者在教學“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時,在學完了相關知識點后,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稀硫酸與純鋅片或含有銅的粗鋅片進行反應,哪種反應速度比較快?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受初中所學知識的影響都得出純鋅片與稀硫酸反應快而粗鋅片反應慢這樣的結論。此時筆者進行提問:①當純鋅片與稀硫酸反應時會產生什么?②本問題中的粗鋅片含有什么雜質?③利用所學知識想一想粗鋅片中含有銅,它與鋅、稀硫酸反應后會形成什么?這樣的層層提問,就好像剝筍一樣,能使學生對原電池定義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原電池構成條件的了解更加深刻。再如,筆者在教授高二選修4“鹽類的水解”這個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中的概念,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鹽溶液是酸堿中和的產物,但是為什么會分成酸性、堿性、中性?②在碳酸鈉水溶液中存在什么離子?③碳酸鈉水溶液里的這些離子經過相互作用后溶液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這幾個問題涉及電離平衡、弱電解質、水的電離等方面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又是掌握鹽類的水解這個知識點所需要的,當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后,再學起相關知識就會容易得多。
三、設計引導性問題,為學生領路
化學這門學科實踐性、抽象性強,因此經常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剛講完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有的學生馬上就忘記或看見題目就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教師又不能馬上給出現(xiàn)成的解題答案,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引導性的問題去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領路。
例如筆者在進行期中考試復習時,曾經出過這樣的一道題:現(xiàn)有氧氣和氯氣混合起來的氣體1000 mL,氫氣在這混合氣體里充分燃燒并用水進行吸收后生成500 mL的溶液,從溶液中取出50 mL,用0.25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40 mL剛好可以中和,問氫氣的容積應為多少?不少的學生陷入了迷茫,而且不知道該怎樣計算。此時筆者提出了問題:①量的守恒關系是怎樣的?②采用極值的方法如何解這個題目?③兩種方法哪種更為簡便?由此提醒學生本題的解題技巧。再例如在復習“硫酸銅溶液配制”時,筆者出了這樣的一道題:實驗室里需要960 mL的0.2mol/L的硫酸銅溶液,如果用1000 mL容量瓶進行配制,該怎樣操作才正確?面對這道題,很多學生都出現(xiàn)了解題錯誤,于是筆者進行提問:①該題的容量瓶規(guī)格和特點是什么?②在配制溶液時所得到的體積是加入了水的體積還是溶液的體積?之后,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很快找到了解題的方法。化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對知識的遺忘,而通過引導性問題,則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記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起到“領路”的作用。
四、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學生闖路
探究性研究是近幾年來高中化學的一個熱點,探究性學習也是近幾年來所提出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而問題與探究兩者是緊密相連的關系,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欲望才能更深入地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探究性問題,就是要學生在已經學過的化學知識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鈉的氧化物相關知識點時,就是通過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對過氧化鈉的性質進行探究。筆者首先提出問題:“當出現(xiàn)火災險情時,你會用什么來進行滅火?”有的學生說用水,有的說用滅火器。接著筆者繼續(xù)說:“滅火器一般都是由二氧化碳來制成的,但是今天老師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進行點火,你們看(筆者往課前準備好包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中滴幾滴水),為什么會燃燒起來呢?”筆者再提問:①為什么脫脂棉會燃燒起來?②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后會產生什么物質?③你能設計一套實驗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結論嗎?④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后能點燃脫脂棉嗎?如何證明?此時學生的情緒高漲,充滿了闖勁,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得出了實驗方案:向一個盛有少量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中滴入少量的水,用手摸一下試管壁,很熱,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到木條馬上復燃,證明有氧氣生成。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分析得出最終的結論是:過氧化鈉和水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達到脫脂棉的著火點,而且生成的氧氣支持燃燒。通過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化學領域中大膽地“闖”,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與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思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側重教師的“講”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則側重于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傳統(tǒng)教學采用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問題導學模式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學”,以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積極分析、積極探究,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化學學習效率自然也得到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