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導大班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會把人物頭像畫得很小。我曾多次引導他們畫得大一點、畫出細節(jié)來,可不少孩子依然如故。我仔細觀察了孩子的繪畫過程,終于找到了原因:很多孩子一上來就先畫一個很小的圓作為臉部輪廓,接下來五官就只能畫得更小了,有的甚至把五官畫得擠在了一起,根本看不清。
這天的繪畫活動主題是“幸福的一家”,以畫人物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我忽然想到一個辦法:不如教孩子先畫好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然后在外面畫一個大圓作為臉部輪廓,這樣孩子就可以把五官畫得生動些,把人物頭像畫得大一點了。我用了這一招后,幾個原本一直畫不好人物頭像的孩子,這次畫出來的效果都有了改觀。正當我為自己的“妙招”暗自得意時,隔壁班的老師來我班借書,正好看到了一個孩子的繪畫過程。她驚訝地說:“怎么會這樣畫的,看著好別扭呀!”活動結束后,我向她解釋了我這么教的理由,而她卻認為我教孩子這樣畫似乎不符合繪畫的一般順序,不太科學。我辯解說:“孩子畫成功了不就行了,何必在乎什么順序呢?誰又能說這樣的畫法一定是錯的呢?”她說:“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為什么會這樣畫?你這樣教雖然解決了你想解決的一個問題,但會不會又產(chǎn)生新的問題呢?”仔細想想,她的說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這樣做真的錯了嗎?我感到十分困惑:如果我不教孩子這么畫,孩子將來或許也能自己找到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但也有可能已在不斷的挫敗感中喪失了繪畫的興趣,錯過了學習繪畫的最佳時機。我現(xiàn)在教了他們,他們至少因此而感到信心滿滿了,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如果不采用這種方法,那還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嗎?您有類似的困惑嗎?如果是您,您會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