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昕
摘 要:長春市部分區(qū)域存在或出現荒漠化土地,并有加速發(fā)展的趨勢。改善長春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措施就是治理水土流失、植樹造林、涵養(yǎng)水源。大氣降水盡可能多的就地蓄存起來,減少降水流向江河匯入大海的機會,并使地表徑流減緩流速,減輕對土壤的沖刷力,以保持水土。該文通過對長春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荒漠化狀況及土地荒漠化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對土壤荒漠化的治理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議,以便為更好的改善土地荒漠化做出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荒漠化土地 改善長春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 保持水土
中圖分類號:S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2(c)-0168-02
1 地理位置
長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緯地帶,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大平原腹地,居北緯43°16′~45°15′,東經124°32′~127°05′。南北寬217.5公里,東西長227公里,幅員20571 km2。東南與吉林市相依,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西北與松原市毗鄰。市區(qū)(不含雙陽區(qū),以下同)地處第二松花江二級支流伊通河畔,市區(qū)面積1906 km2,市中心坐落在北緯43°53′,東經125°19′。
2 地形地貌
長春市地處松遼凹陷的東部邊緣,整個地形呈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海拔一般在200 m左右,最高點為雙陽區(qū)的老道洞山,海拔711 m,最低處在榆樹市的大崗鄉(xiāng)坎下,海拔137.5 m,相對高差573.5 m。除東南部大黑山山脈為低山丘陵外,大部為山前沖洪積臺地及河谷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山區(qū)總面積3941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9.16%。丘陵分布在大黑山山脈以西,海拔高程在200~300 m之間,相對高差40~100 m,為東南部山地與西部平原的過度地帶。地形起伏較大,崗丘明顯,切割比較強烈,沖溝發(fā)育。丘陵總面積2650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2.88%。平原按其形態(tài)特征可分為河谷平原、濱湖平原與高平原三種類型。河谷平原分布于江河兩岸,由河漫灘和一級階地組成,土質肥沃,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極易受澇。濱湖平原分布在農安縣的西北部,形成以波羅湖為主的閉流區(qū),多堿泡子,風沙干旱,地表水資源貧乏,是我市鹽堿化土地主要分布區(qū)。平原總面積13980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7.96%,其中高平原(漫崗)面積為10974 km2,占平原面積的78.5%。
3 土壤植被
長春市植被區(qū)系為東部長白山植物區(qū)系向西部蒙古區(qū)系的過渡類型,植物種類比較豐富。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土地懇殖率的提高,原生植被已基本破壞,森林植被以人工林為主。長春市現有林地面積2320 km2,森林覆蓋率為11.3%。長春市現有草地面積為2.69萬公頃(土地局統(tǒng)計數據),草地覆蓋率僅1.3%。由于草地植被覆蓋度降低,加之過度放牧,即使土壤中的鹽分上升到地面,出現堿斑,pH值達到9~10,導致嚴重的鹽堿化現象產生。
4 土地荒漠化狀況
根據資料及現場調研,表明長春市部分區(qū)域存在或出現荒漠化土地,并有加速發(fā)展的趨勢。其表征是:沙化土地增加了;鹽堿地擴大了;土地貧瘠了;濕地消失了;草原退化了;并受到市域外西部沙地侵入的威脅。我市農安縣西北部的伏龍泉、永安、三盛玉、楊樹林和哈拉海五個鄉(xiāng)鎮(zhèn),地處我國12大沙漠和沙地之一的科爾沁沙地的東部邊緣??茽柷呱车厥羌质〖伴L春市沙塵暴發(fā)源地之一。受其影響,給農安縣西北部帶來嚴重的風沙災害。嚴重時期是“沙進人退,三刮四種”,大風把耕地連同小苗吹起,形成風蝕坑和沙丘,使沙耕地變成不毛之地。20世紀80年代,僅農安縣有沙化土地1100公頃,到90年代沙化土地面積已達2200公頃,沙化土地面積增加一倍,且已擴展到德惠和榆樹兩市。
5 土地荒漠化產生原因
據資料分析1825年,吉林省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旱澇年之比為四個澇年對應一個旱年。到1925年,100年間森林覆蓋率不足38%,旱澇年之比為四個澇年對應六個旱年。長春市是處在森林-草原的過度帶,經過百余年的開發(fā)墾殖,原始森林基本已經不復存在,現有的森林都是不同時期營造的次生林?,F在長春市的森林覆蓋率更低,僅有14.28%。如三北防護林實施前的1971年,一場風速僅14.3 m/s的春風,農安縣風蝕土地達48.8公頃。而三北防護林實施后的1983年,一場風速為19.3 m/s的春風,其侵蝕土地僅2.9公頃,可見一斑。據統(tǒng)計,長春市行政區(qū)域森林總面積為41.2萬公頃。
長春市不僅森林覆蓋率低,而且森林資源分布不夠均衡,農安縣與德惠市均不足12%,西部和西北部地區(qū)缺林少樹,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脆弱。我市與伊通、公主嶺、長嶺、前郭等縣(市)接壤的邊界16個鄉(xiāng)鎮(zhèn),森林面積僅1.8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7.35%,沒有一道阻擋西部沙化入侵的屏障。與長春市西南邊界相連的四平市,西北的松原市,其森林覆蓋率也只有17.97%和12.12%,這說明長春市周邊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也不高,亦未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來阻擋西部風沙的入侵。從1978年開始,隨著國家“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的啟動,經過20余年的努力,森林覆蓋率才達到現在的水平。長春市不僅森林覆蓋率低,而且防護林帶樹種單一,林分結構簡單,抵御病蟲害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草地是天然植被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春市天然草地面積很小,是松嫩草地在長春市的延伸。1980年有12.7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農安縣西部,榆樹市次之。長春市草地總面積僅為25.05萬公頃?,F在草地的問題十分嚴重,表現為:
(1)草地面積銳減。草地面積已由12.76萬公頃下降到現在僅有的2.69萬公頃,草地面積減少79%。
(2)草地出現鹽堿化。由于草地面積減少,加之過度放牧,其結果使草地植被蓋度降低,生產力下降,土壤中的鹽分上升到地面,出現堿斑,pH值達到9~10,導致鹽堿化現象產生[1]。
(3)草地出現干旱化。原為低濕地的草甸、蘆葦沼澤變成了現在的干草地[2]。昔日的波羅湖,曾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引以為豪?,F在因周圍植被遭到破壞,成了荒涼之地,村民在干涸的湖底種上莊稼,它刮起的“白毛風”直逼長春。
6 防治措施
改善長春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措施就是治理水土流失、植樹造林、涵養(yǎng)水源。大氣降水盡可能多的就地蓄存起來,減少降水流向江河匯入大海的機會,并使地表徑流減緩流速,減輕對土壤的沖刷力,以保持水土。
(1)提高全市人民充分認識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要性,增強保護土地資源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2)對荒山荒坡,要因地制宜地封山育林、育草,對25°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還林,營造水土保持林,以涵養(yǎng)水源。因為一畝森林比一畝無林地多蓄水20 m3;一天能蒸發(fā)水分1~2 m3,吸熱3000萬卡,能有效的調節(jié)氣候和濕度。
(3)廣修集雨水窖,變水蝕為水利。把多雨季節(jié)多余的雨洪資源蓄集起來,通過調節(jié)集蓄的天然降水,即可解決水資源的時空錯位問題,實現水資源就地入滲和攔蓄作用。
(4)堅持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tǒng)一規(guī)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5)按照“統(tǒng)一管理、共同防治和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的原則;堅持保護優(yōu)先,預防為主,解決防治水土流失的責任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立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與治理措施[J].赤子,2009(6):102.
[2] 楊映紅.我國西北地區(qū)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甘肅農業(yè),2005(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