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莉 文碩
摘 要 通過對紫色馬鈴薯的引進栽培,了解其品種特性,研究高產(chǎn)栽培技術,為在重慶市涪陵區(qū)規(guī)模種植做好基礎技術儲備。
關鍵詞 紫色馬鈴薯;栽培技術;重慶市涪陵區(qū)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9-007-02
紫色馬鈴薯是馬鈴薯中的新品種,因適應性強,易于栽培,薯塊外觀獨特,色澤鮮艷,營養(yǎng)豐富,是極具有發(fā)展?jié)摿Φ募Z食、經(jīng)濟作物。據(jù)測定,紫色馬鈴薯含有4%左右的蛋白質,還含有維生素A、B、C等8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10多種礦物元素和大量的花青素,其花青素含量高達42.8 mg/kg,比白肉馬鈴薯高3~4倍,僅次于藍莓。花青素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直接有效和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劑,在眼科疾病、各種血液循環(huán)失調疾病、發(fā)炎性疾病上有療效,對一些疾病如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神經(jīng)性疾病的預防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紫色馬鈴薯具有名目、抗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食療保健作用。紫色馬鈴薯煎炸蒸煮后仍可保持原有顏色,可以加工成為特色食品;還可以直接提取色素,出口創(chuàng)匯[1]。目前,國內種植紫色馬鈴薯面積較小,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紫色馬鈴薯的推廣種植,將成為促進農(nóng)業(yè)增效、農(nóng)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新亮點。
1 品種來源及特征特性
優(yōu)質黑金剛紫色馬鈴薯種薯從四川成都引進。特征特性:薯形呈長橢圓形,長10 cm左右,芽眼數(shù)和深度中等,芽眼較小。表皮光滑紫黑色,富有光澤,薯肉深紫色。在涪陵區(qū)黑金剛紫色馬鈴薯出苗至成熟需110 d 左右,屬中熟品種。幼苗生長勢較強,田間整齊度好,單株結薯8個左右,結薯集中,單株平均結薯500 g左右,平均產(chǎn)量為1 000~1 500 kg/667m2。品種耐旱耐寒性強,適應性廣,薯塊耐貯藏。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整地施基肥
選擇耕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土質疏松、肥沃、排水通氣良好的土地,以呈微酸性或中性的砂壤土為宜。前茬作物以大白菜、蘿卜等為宜,盡量避免重茬和與茄子等茄科以及甘薯等作物輪作。播前1個月深耕細耙,深耕25~30 cm左右。深耕前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3~5 t、過磷酸鈣80~100 kg、尿素15 kg、硫酸鉀20 kg。
2.2 種薯處理
在播種時選擇薯形規(guī)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特性,薯皮光滑、色澤鮮明,中等個頭、完整、均勻、無病蟲、無損傷的種薯,剔出帶病蟲、破爛、畸形的薯塊。單個種薯低于50 g的應整薯播種,大于50 g的需按芽眼切塊,每個切塊質量約40~50 g,上面應留有2個左右健壯芽眼。一般70~120 g切1刀,100~240 g切2刀。切塊之前最好準備規(guī)格一樣的切刀、墊板、消毒液(0.2%高錳酸鉀溶液、75%酒精等)。切塊之前用消毒液浸泡切刀、墊板8~10 min,切塊時輪換切刀、墊板。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宜現(xiàn)拌現(xiàn)播,最好當天全部播種完。拌種后不能及時播種,需貯藏在通風良好、高濕、10~12 ℃的環(huán)境條件下2~3 d,薯堆不超過1.5 m,切塊不暴露在陽光下。
2.3 播種
在涪陵區(qū)9月初開始播種,采用人工點播的方式,起壟栽培。壟距50 cm,壟高20 cm,窩距20 cm,播種深度6~10 cm。
2.4 田間管理
2.4.1 中耕除草
紫色馬鈴薯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并結合培土,除去溝內雜草,加厚土層,使根際土層疏松、深厚,促進生長。齊苗后, 幼苗長到8~10 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深度以露出幼苗5 cm左右為宜。15 d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F(xiàn)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更淺,且要遠離根系,避免傷到匍匐莖。培土時厚度不宜超過10 cm,避免薯塊外露即可。
2.4.2 肥水管理
紫色馬鈴薯喜肥,對肥料反應敏感。除了施足底肥外,要注意追肥。一般追肥2次,結合中耕進行。第一次中耕時,追施一次速效氮肥15~20 kg;第三次中耕時,追施一次磷鉀肥,施磷肥20 kg、鉀肥5~10 kg。追肥宜在現(xiàn)蕾前施用,植株封壟和開花后不宜追肥。在開花后進入結薯盛期時,可視植株情況,每10 d噴施一次0.2%磷酸二氫鉀,連續(xù)噴施2~3次,防止早衰。
紫色馬鈴薯全生育期一般澆水2~3次。第一次澆水在齊苗后的10~15 d進行,第二次在現(xiàn)蕾時進行,第三次在終花期進行。注意澆水時,不要淹沒壟面,田間雨后積水要及時排出,收貨前20 d停止?jié)菜?/p>
2.4.3 疏花疏枝
紫色馬鈴薯分枝性強,生長過旺或密度過大時,影響地下塊莖的發(fā)育,應及時進行疏花疏枝,打去病枝、弱枝、多余花蕾,促進通風透光,避免養(yǎng)分消耗,促進養(yǎng)分集中供應塊莖。在現(xiàn)蕾、開花期,還可噴施0.2%的多效唑,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長。
3 病蟲害防治
3.1 病害防治
3.1.1 早疫病防治。
播種時用0.3%的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治效果較好,且增產(chǎn)效果明顯。在發(fā)病初期噴施70%錳鋅乙鋁或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每7~10 d防治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藥劑交替施用。
3.1.2 晚疫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施72%杜邦克露7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開花期后噴施25%瑞毒霉800倍液或50%福美雙500倍液。每7~10 d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1.3 病毒病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施24%毒消水劑700倍液或0.5%OS-施特靈水劑300倍液或25%病毒靈可溶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10 d左右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1~2次。
3.2 蟲害防治
3.2.1 蠐螬和螻蛄防治。
幼蟲盛發(fā)期可用90%敵百蟲800~1 000倍液拌細土均勻撒于地面或播種時撒入播種溝內;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 mL;或用3%阿維菌素2 000倍液、48%毒死蜱1 500倍液噴施防治,每7~10 d防治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2.2 二十八星瓢蟲防治
于成蟲發(fā)生至幼蟲孵化盛期噴施4.5%高效氯氰菊酯3 000~3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進行防治,每7~10 d噴施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2.3 蚜蟲防治
蚜蟲繁殖快,蔓延迅速,多在心葉及葉背皺縮處,藥劑難以全面噴到,因此在用藥上盡量選擇兼有觸殺、內吸、熏蒸三重作用的農(nóng)藥,可以選用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進行防治。
4 適時收獲
紫色馬鈴薯成熟時莖葉轉黃,基部葉片枯黃脫落、匍匐莖干縮,易與塊莖脫離,應及時收獲。收獲時應盡量避開陰雨天氣,宜在晴天、涼爽、無露水條件下進行,盡量避免機械損傷。收獲前7 d,停止噴施化學藥劑。
5 貯藏
收獲后,根據(jù)不同的用途按薯塊的大小分級,除去腐爛、破損、病蟲的薯塊,在陰涼處攤曬2~3 d,防止曝曬、雨淋,然后進行分裝儲藏。儲藏時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fā)霉、發(fā)潮、有異味的物品混存。
參考文獻
[1]宇瑛,張漢鋒.花青素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5,33(5):904 -905,907.
[2]王衛(wèi)強,鐘巍然.淺議紫色馬鈴薯在重慶的發(fā)展前景[J].南方農(nóng)業(yè),2013,7(z6):35-3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