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欽
一位朋友請我為他會所的“閣”取名,說不要“完美”“至美”之類的詞意,以迎合文人雅士愛好為妙。經(jīng)一番查閱經(jīng)典,苦思冥想,忽然想到曾國藩的“求闕閣”——借其寓意,不是恰到好處嗎?遂以曾氏之“閣”送與友人,借以交差。
1845年,曾國藩為自己的書齋自署《求闕齋》,并著有《求齋闕記》。“闕”,即“空缺”之意。曾氏求闕,源于《周易》。他從讀《易》生發(fā)感慨,領(lǐng)略“陰陽相生,一損一益”自然之理,繼而悟出“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之規(guī)律,最后道出以“求闕”名其齋之用意——“防盈戒滿”。并提出:“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闕?!蹦钦鞘治罩貦?quán)的曾氏事業(yè)興旺之時,卻能在得意之時保持謙虛,在名聲騰升之時謀求退藏,借以保持欠缺的心態(tài),修身律己。無怪乎,他能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人們喜歡“盈”,曾氏獨求“闕”。他深諳官場進退之道,常向朝廷表示要分權(quán)讓賞,即辭掉一部分職位,推讓一些獎賞。這是一種自知自明。官場自古就是名利的博弈場,多少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闕,結(jié)果樂極生悲!曾氏“求闕”,就是吸取這種教訓(xùn),常懷敬畏心理——“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始終保持一份警醒,不自我膨脹,不驕縱放肆。取這種自抑虛心態(tài)度,自然有助于化解風(fēng)險。
追求完美,是人們的本性愿望。完美即“圓滿”,但真正的“圓滿”只存在于意念之中,無論是從哲學(xué)上講,還是從現(xiàn)實上看,“圓滿”常是相對的,月盈則虧,“方其圓時,即其缺時”。其實,世間萬物皆有殘缺,花朵美艷會凋謝,朝陽燦爛有時辰,春光雖美不長久。所以,就有“殘缺美”之意境,“斷臂維納斯”引人無限想象。當(dāng)然,求闕不是安于現(xiàn)狀,而是保持一分做人不求完美、做事不求太盡之坦然。
曾氏求闕直指貪欲。古語云,欲壑難填。人們迷戀貪欲,就容易利令智昏,失去快樂感。求闕則能讓人生發(fā)滿足感、幸福感。為此,就要多一些清心寡欲,而不能自我膨脹,驕縱放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輕的曾國藩一夜之間連升四級,從四品官員擢為二品大員。但他沒有因此忘乎所以,反而在進京的第一天就給自己立下毒誓:“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而且恪守始終。曾國藩冷峻自警的為官之道,常被后人傳為佳話。青年毛澤東1917年說過“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話,亦可證其不俗的人格魅力。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被稱“晚清第一名臣”。他在歷史上的功過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一生以“求闕”為“座右銘”,時時警誡自己,不因名高位重而沾沾自喜,亦不因權(quán)力在手而驕倚蠻橫,而是時時警誡自己,自謙自抑,嚴(yán)格自律。這是一種知足常樂的智慧,一種淡泊名利的境界。這種“求闕”心態(tài)和處世哲理,對于如今的官員當(dāng)也有所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