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 肖毓
(四川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蟾蜍草提取液體外抑菌作用的觀察
覃雪 肖毓
(四川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中藥因其作用獨特日益受到關注。體外研究是新藥開發(fā)的第一步,為探索達州道地藥材蟾蜍草的體外抑菌作用,采用K-B法[1]觀察其體外分別對代表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的抑菌作用效果。結果表明蟾蜍草提取液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優(yōu)于表皮葡萄球菌,優(yōu)于大腸桿菌與枯草桿菌。
蟾蜍草;體外抑菌;藥物敏感度測定
中藥功效顯著,許多研究資料表明,中藥在體內外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并且較抗生素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本文所選用的蟾蜍草系四川達州道地藥材,取材方便,經(jīng)濟實惠。蟾蜍草全草入藥,民間廣泛用于跌打損傷,流感,咽喉腫痛,乳癰,淋巴腺炎,哮喘,腹水腫脹,腎炎水腫,療瘡癤腫,痔瘡腫痛,尿道炎,高血壓,一切疼痛及胃癌等癥。因此研究和開發(fā)蟾蜍草抗菌藥具有重大意義。
1.1 材料
1.1.1 實驗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由達州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惠贈)、表皮葡萄球菌(實驗室分離培養(yǎng)皮膚表面細菌所得)、大腸桿菌(實驗室分離培養(yǎng)糞便中的細菌所得)、枯草桿菌(系實驗室購買菌種)
1.1.2 中藥∶達州道地藥材蟾蜍草
1.1.3培養(yǎng)基∶肉湯培養(yǎng)基、MH瓊脂培養(yǎng)基(蛋白胨、MH瓊脂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1.1.4 實驗儀器∶旋轉蒸發(fā)儀、恒溫水箱、干燥箱、恒溫保溫箱
1.2 蟾蜍草提取液的制備
稱取50g的蟾蜍草烘干、粉碎后,用500mL35%的酒精于50℃的恒溫水浴中浸泡48h得提取液,將提取液離心過濾去除殘渣,最后將提取液減壓濃縮的40mL浸膏用35%酒精定容,使最終質量濃度為1g/ml(所有中草藥的重量與最終液體體積的比值)。將蟾蜍草提取液置于4℃冰箱中,備用。
1.3 體外抑菌實驗
用滅菌棉簽拭紙將分離所得的四種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分別移種至3~5mLMH肉湯培養(yǎng)液中37℃培養(yǎng)2~8h,以待生長至輕微或中等濁度。為保證菌液濃度一致,將菌液稀釋并校正濁度至0.5麥氏標準濃度,麥氏比濁標準[2]按表1所示,稀釋時使用無菌肉湯,此時菌液的濃度約為1.5×108個/L。將制備好的菌液均勻涂布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將6mm的滅菌紙片每片浸入10ug(取1g/ ml的提取液1ml,浸滿100片紙片)的蟾蜍草提取液,將其與青霉素或鏈霉素分別貼在涂布好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的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8-2h,然后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的大小,以判斷蟾蜍草提取液對不同總類細菌的體外抑菌效果。
表1 麥氏比濁管制法
2.1 結果
培養(yǎng)后取出平板,測量抑菌圈的直徑。抑菌圈的邊緣以肉眼看不到細菌明顯生長為限。按抑菌圈直徑判斷細菌的敏感度,具體判定標準見表2[3]。
表2 細菌敏感度的評定標準
通過提取濃縮工藝,在控制藥物濃度與菌液濃度的情況下,采用紙片擴散法,在排除35%酒精影響情況下,客觀又直觀地展現(xiàn)了蟾蜍草提取液在體外對不同細菌的抑菌效果。蟾蜍草提取液的體外抑菌作用詳見表3。
表3 蟾蜍草提取液體外對不同細菌的抑菌效果(mm)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產(chǎn)生了耐藥性[4-5],而中藥以其價廉、易得、低毒等優(yōu)勢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因此,研究和開發(fā)中藥抗菌藥具有重大意義。已有的研究資料表明,中藥在體內外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6],并且較抗生素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中藥藥敏實驗方法[7]和抗生素藥敏實驗一樣,有擴散法、稀釋法和比色法等。選取達州道地藥材蟾蜍草進行提取后,采用擴散法觀察其體外抑菌作用。結果表明∶蟾蜍草提取液對耐青霉素的致病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體外有較好的抑菌效果,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蟾蜍草提取液敏感度為極敏,這在當今耐藥性細菌的抗菌藥物的研發(fā)有一定的意義;蟾蜍草提取液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優(yōu)于表皮葡萄球菌,優(yōu)于大腸桿菌與枯草桿菌。
有研究資料顯示,蟾蜍草的主要抗菌作用成分是原兒茶酸,可有效提取蟾蜍草中的原兒茶酸,進一步觀察其對不同細菌的體外抑菌作用效果。在目前實驗的基礎之上,可進一步明確蟾蜍草提取液的抑菌作用機制,力求更好地了解其藥用價值,為新藥的研發(fā)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可設定不同的藥物紙片濃度梯度,進一步探究其對不同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
[1]馬建鳳,劉華鋼,朱丹.中藥體外抑菌研究的方法學進展[J].藥學評價研究,2010,33(1):42-45.
[2]李建志,劉旭紅,楊麗珍,等.11種中草藥抗菌作用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09,26(3):82-83.
[3]梁群,于倩,郝娟,等.大蒜提取液與環(huán)丙沙星殺菌活性的聯(lián)合效應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0,27(6):82-84·
[4]錢海英.臨床常見革蘭陰性菌的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0):3223-3224.
[5]竇紅濤,謝秀麗,張小江.Mohnarin 2008年度報告:腸桿菌科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0,35(7):556-564.
[6]于震,王軍,周紅艷,等.雙黃連粉針劑抑菌、清熱實驗研究[J].中醫(yī)研究,2000,13(2):28-29.
[7]馬建鳳,劉華鋼,朱丹.中藥體外抑菌研究的方法學進展[J].藥學評價研究,2010,33(1):42-45.
R917
B
1009-6019(2015)10-0039-02
桑斗,職位: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骨傷,中醫(yī)正骨。學歷: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