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賽平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六冊第一單元“在愛的陽光下”分為三個主題:“家人的愛”“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以及“來自社會的愛”。教材的編排意圖是想通過幾個主題教育,將愛的種子植入孩子心間??墒?,僅僅用幾節(jié)課種下的愛的種子,如果沒有后續(xù)的跟進以及足夠的情境體驗,這顆種子是很難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乃至開花結果的。
梁偉紅在《故事對兒童成長的道德意義》一文中指出:“故事通過情節(jié)營造情境,經(jīng)由若干問題的呈現(xiàn)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倡導某種價值導向,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認知、情感體認、價值判斷和行為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的確,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較少,認知和思維能力很低,他們主要是通過一些感性材料來認識社會,樹立某種道德觀念。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我嘗試用故事點亮他們的心靈,用故事開啟他們愛的閘門,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故事中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修正、去積淀,將愛化作風、化作雨,無聲地滋潤心靈的沃土。
一、走近經(jīng)典的故事,聆聽愛的聲音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故事,我校根據(jù)《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內(nèi)容,精心挑選了一些貼近每個年級孩子們生活的故事,編成小冊子,開辟“親子閱讀時光”。在親子共讀中,孩子們終于明白:爸爸媽媽的鼓勵是愛,許多“不許”是愛,甚至責罵也是愛。在交流中,孩子們幡然醒悟:原來爸爸媽媽也有很多愿望、愛好、煩惱,自己應該少給家人添麻煩。除此之外,每節(jié)課前,我都會帶給孩子們一個小故事。從“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他們懂得了孝順父母;從《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返让耖g故事中,他們讀懂了堅持的力量;從身殘志堅的霍金、張海迪等名人的故事中,他們讀懂了生命的可貴……都說“潤物細無聲”“身教勝言教”,用故事浸潤孩子們,使孩子們心中“不設防”,教師和家長也不是“進攻”態(tài)勢,孩子們就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感悟真情。
二、留心身邊的故事,觸摸愛的溫度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敝灰芰粜纳磉叺墓适拢湍苡|摸到愛的溫度。
1.采訪中學會愛家人。生活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采訪不妨就從采訪自己的媽媽開始。于是,我借“母親節(jié)”,讓孩子們采訪媽媽十月懷胎時的故事,聽媽媽講自己小時候的趣事,感受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與喜悅。在這淚與愛堆積的故事里,只有感動,只有幸福。這樣的采訪來源于生活,真實、真切、真情,是最能直接打動孩子們的。在采訪中,孩子們讀懂了有一種愛叫樸實與溫馨,從而學會理解與珍惜。有時候,道理說得極多,不如某一瞬間的心靈觸動,這就是采訪的魅力,故事的魅力。
2.分享中學會愛他人?!百浫嗣倒迨钟杏嘞??!币粋€懂得愛他人的人,心胸是寬廣的,樂觀的。我總是頻繁使用“分享”這個詞語,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快樂,自己的思考,于是,孩子們也常常與我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因為分享,我們走得更近;因為分享,孩子們在細微小事中學會心中有他人。我校的鄭彩云老師是福建省義工俱樂部的成員。2010年,青海玉樹發(fā)生了71級地震,她利用暑假時間,參加了玉樹孤兒學校支教活動。此后,她還經(jīng)常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募捐、看望孤寡老人、慰問病殘兒童等,而且,每年暑假都會到青海玉樹、西藏朗縣等地支教。這樣生動的例子,讓孩子們感受極深。鄭老師用自己一次次的經(jīng)歷告訴孩子們,人生的意義。告訴孩子們,雖然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個人都伸出愛的手,點滴之水終將匯聚成愛的海洋。讓孩子們明白,有一種愛是這樣平凡而深沉。
3.體驗中學會愛家鄉(xiāng)?!绑w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jīng)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體驗就是“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jīng)驗中學”,它將學校里獲得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活動聯(lián)系了起來,使得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從而有助于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時,我組織孩子們走進蘇維埃革命根據(jù)地——柏柱洋,聆聽革命先烈的故事;走進廉村,了解鄉(xiāng)村的名人。教學《家鄉(xiāng)的食文化》時,我們組織孩子走進穆陽蘇堤,感受線面制作的神奇;走進街頭巷尾,尋訪光餅、麥芽糖的制作工藝等。在體驗中,讓孩子們感受到,有一種愛是這樣生動,令人自豪。
三、演繹自己的故事,書寫愛的印跡
美國教育家克伯屈說:“教育屬于生活,教育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教師引導孩子們用心演繹自己的故事,就會書寫愛的奇跡。
1.放手課堂,成就精彩。將家長請進課堂,課堂因此變得更精彩。每學年,我校都有一個“家長開放日”,通過讓家長走進課堂,和孩子們一起開展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尋找表達愛的機會。為了準備這堂課,孩子們自己策劃、排練節(jié)目。準備節(jié)目的同時,就是孩子們內(nèi)心積淀的愛盡情釋放的過程。我們一起傾聽母子情深的故事,一起表演手語歌《感恩的心》。孩子們深情地擁抱……活動中,每一次這樣的瞬間,都讓人熱淚盈眶。這樣的成長故事,讓人感覺,愛像香濃的巧克力,令人回味無窮……
2.融入生活,沉淀感悟。《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我會帶著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和孩子們一起認識大自然,給大自然做清潔,宣傳讓更多的人來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我還會帶著孩子們走進敬老院,給老人們講故事、表演節(jié)目、送上節(jié)日的祝福。在敬老院聽老人們講故事,讓孩子們成為故事的主角。愛,也在這一次次體驗中豐滿,在這一次次活動中豐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以生活為師,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才有堅實的土壤。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少年教育中產(chǎn)生困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而人在這種年齡段從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彼裕覀儗⒄n程中的要點轉化成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用生動的故事彰顯教育的無痕,用生動的故事讓愛的種子埋得更深些。只要有了愛,孩子們就會懂得分享,懂得珍惜,懂得自尊,懂得自強。
讓我們靜靜等待、滿懷欣喜地迎接每一粒種子的破土發(fā)芽吧!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qū) 責任編輯: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