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泉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0090-01
由于小學生受已有知識及生活經驗、經歷的限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和范圍非常受限,所以我校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開設的思路。學科課堂主要是提供基本知識的教育和能力訓練,而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所以我們就要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即用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和思路來改造我們的課堂教學,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我們的核心理念是,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那么怎樣來實現這一理念呢?在每個學科中,逐一梳理與生活資源和社會資源對接的學科知識點,組織學生在生活中搜集相關的資料和資源,上課時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這些資源、經驗進入課程,實現生活資源、社會資源、生活經驗與學科教學內容的對接。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才不受條件的限制,學生能人人參與,并且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就具有了生命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把下面的問題思考清楚了,就基本上把握了這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1.學科知識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2.能與知識對接的生活資源、社會資源和生活經驗。3.對資源的收集、來源方式及學生收集行為的可行性分析。4.這一活動可能生成的超越學科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1)讓知識本身獲得生命力、感染力。(2)能力訓練變?yōu)閷W生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科知識、做人之道往往不是從書本上習得,而是由作為一個活脫脫的人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染給學生的,是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悟出來的。(3)讓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認知得以提升。(4)明白一些做人之道。如不評論別人,尊重他人;在公眾場合小聲說話,不影響別人等。(5)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意識。遇到問題時,有意識地嘗試從學科角度設計解決方案。(6)學生的學習方式得以轉變,變被動接受為接受與探究并重,從而習得學習方法。
至于怎么開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以小學三年級數學的《時、分、秒》中練習十四的8、9、10題為例來談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這三題涉及學校的作息時間、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時間和睡眠的時間等。如果僅僅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計算一下時間,教育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如果我們用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這幾個問題,則教育內涵就大大擴展了,至少可以讓學生形成時間意識,然后從科學的角度對自己的作息時間作些調整,而且學生調整自己作息時間的過程,也是反思和改變自己一些不良習慣的過程。由于這些時間均來自學生每天親歷的生活,易于讓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而深切的情感體驗才是學生習慣培養(yǎng)和道德發(fā)展的基石。
上課時,老師先出示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讓學生從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中提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初步形成學生的時間意識。如他知道早晨到校的時間,他就要倒著算自己坐車(或走路)的時間、起床洗漱的時間,從而推算出自己該起床的時間;他們可以算一算一天在校時間有多長,而國家規(guī)定小學生在校不能超過6小時,學校作息時間與國家規(guī)定是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有哪些時間可以壓縮,哪些時間可以延長,哪些時間自己感覺不方便等等,最后可以向學校提出改進作息時間的建}義,從而增強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甚至于有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國家規(guī)定小學生在校不能超過6小時,有些什么科學依據?”這樣探究的領域將會更廣泛,而且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明白國家這么規(guī)定的科學性,自覺地在自己的口常生活中體現出國家意志。關于家庭作業(yè)時間的問題,可以布置學生連續(xù)記錄自己一周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時間,算出一周每天完成家庭作業(yè)時間的甲均值,然后在班級內進行統(tǒng)計、比較、分析,并且訪問作業(yè)做得快的同學和做得慢的同學,分析原因在哪里。通過這些活動,一是可以學習同學好的學習習慣,幫助改變自己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二是通過演算全班同學做家庭作業(yè)時間的甲均值,看我們作業(yè)的負擔是輕了還是重了,向科任教師提出關于如何布置作業(yè)的合理化建議,這樣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性質疑的意識。在對自己睡眠時間的計算中,學生會根據自己平時睡眠的情況,查找關于小學生睡眠的相關資料,從而就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科學的睡眠。學生通過計算和查找資料而得出的結論,他會信服并主動作出調整,這樣比家長說教有用得多,而且他更不會認為是家長對自己的束縛和強制,而且來自自己內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