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平+王海芳+譚浪平
胰腺癌,因為死亡率高、治療效果差而被稱為“癌中之王”。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某些糖尿病的背后,潛伏著胰腺癌的蹤影。近日,在穗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胰腺病學大會上,專家指出,年過不惑突發(fā)糖尿病,且用胰島素降糖治療效果差,尤其是那些既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肥胖,卻突然發(fā)生糖尿病的人,最好及時進行胰腺影像學及腫瘤標志物的檢查,排除胰腺癌。
突發(fā)糖尿病可作為胰腺癌預警
近年來,因為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胰腺癌的發(fā)病率大幅升高,特別是北上廣等大城市已成為胰腺癌高發(fā)區(qū),發(fā)病率從以往的4-5/10萬上升至11-12/10萬,與西方國家持平。胰腺癌的危險之處在于惡性度高、治療效果差、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十分接近。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副院長、膽胰專科主任陳汝福介紹,胰腺位于中上腹,毗鄰肝臟、膽囊、胃十二指腸和脾臟等器官,早期臨床癥狀易被忽略,或與胃病、膽囊疾病等混淆,不易被發(fā)現。
近年來醫(yī)學界發(fā)現,新發(fā)糖尿病可作為早期胰腺癌的預警信號。胰腺癌相關糖尿病的生物標志物有所不同,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找出哪些人會得胰腺癌,是拯救胰腺癌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經過深入研究,陳汝福所帶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fā)現,胰腺癌可通過一種叫做炎癥因子的物質引起糖尿病,而這種炎癥因子中的MIF(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可引起胰島細胞的功能障礙。胰島細胞就是產生胰島素的細胞,若胰島細胞功能出現問題,糖尿病就跟著來了。
血糖突然升高難降要及時排查
我國目前有糖尿病患者約一億,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他們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有病情緩慢發(fā)展的特點。那么,哪些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自己可能“伴有胰腺癌”?
陳汝福介紹說,有別于1型和2型糖尿病,和胰腺癌相關的糖尿病被稱為“3型糖尿病”,患者有以下顯著特點——起病急、血糖突然升到很高、病人年齡偏大(一般四五十歲)、突然暴瘦且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用胰島素和降糖藥治療往往不見效。如果這部分糖尿病患者能夠重視這些預警信號,進行相關檢查,確診是否患上胰腺癌,一經確診并及時手術治療,生存機會可大大提高。
胰腺癌與新發(fā)糖尿?。?型糖尿病)為何密切相關?陳汝福指出,因這兩種疾病實際上同出一源——胰腺。糖尿病是因胰腺內分泌細胞胰島素出了問題所致,而胰腺癌多因胰腺外分泌結構惡變而來。早期胰腺癌之所以會出現一些類似糖尿病的癥狀,是因為癌細胞破壞了胰腺組織,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患者從而出現一系列糖尿病癥狀。也正因為病因不同,所以,用于治療常規(guī)糖尿病的藥物對于這類病人往往無效。
胰腺癌治療難度大、預后差,目前最有效延長病人生存期的辦法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所以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陳汝福建議,胰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防癌體檢”。目前認為,胰腺癌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年齡大于40歲,有上腹部非特異性不適;有上腹痛或背部疼痛、消瘦、有胰腺癌家族史;患慢性胰腺炎多年。他強調,突發(fā)糖尿病或有不典型糖尿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定期篩查,除了抽血檢驗腫瘤標記物CA19-9外,建議加上多拍螺旋CT及高端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