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
摘 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黨的群眾路線形成的思想基礎,唯物辯證法是黨的群眾路線得以發(fā)展的理論基礎,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知行統(tǒng)一觀的認識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我們黨將群眾路線普及推廣的社會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主要表現在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的法寶和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理論旗幟。
關鍵詞:群眾路線 哲學基礎 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227-02
1 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
1.1 辯證唯物論是群眾路線形成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物質世界的客觀現實是產生意識的原材料,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黨的群眾路線是其思想路線的具體化。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突發(fā)奇想,而是我們黨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過程中加以提煉的思想精華,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理論成果。我們黨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強調走群眾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并將它作為自己的思想路線,在不同時代賦予不同的新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科學發(fā)展都是群眾路線在不同時期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具體化,是在不同時期的客觀物質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確的思想意識和理論精華,是對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發(fā)展。所以,辯證唯物論是群眾路線形成的思想基礎,脫離了客觀現實,任何理論的形成都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更談不上對客觀實際的指導??陀^實際就是指每個時代當下的客觀現實及當下的國情這個物質基礎。而今,我們黨最大的國情就是如何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以及推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從這個實際出發(fā)就是在要求黨要始終將人民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2 唯物辯證法是群眾路線發(fā)展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求人們用普遍聯(lián)系、永恒發(fā)展和全面的觀點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的理論精華所在,唯物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堅決反對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唯物辯證法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觀的理論品格是我黨群眾路線不斷得以完善和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我們黨經歷了歷史的考驗,已經熟練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握時代脈搏,置身世界領域、挑戰(zhàn)難題,勇于擔當歷史重任,賦予我們黨新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億萬萬人民的大事,這樣的使命就是要求廣大的黨員干部要堅決依靠群眾、密切聯(lián)系群眾,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fā)現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一分為二的分析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解決好人民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上,分清主次,學會統(tǒng)籌兼顧;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一定要弄清主流和支流,切記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缺乏主見和果斷,防止給人民群眾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只有讓人民滿意,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不僅教會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教會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普遍法則,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理論基礎。
1.3 知行統(tǒng)一觀是群眾路線實施的認識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出真知。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正確的理論知識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減少實踐的盲目性,縮短實踐時間,促進歷史向前發(fā)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并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始終是向前發(fā)展的,是永無止境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以至無窮的認識規(guī)律,也是我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所奉行的理論遵旨,人民群眾的事,無小事,走群眾路線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俯下身子,深入實際,做實事、辦好事,在實踐中增長真才實學,提高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不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避免盲從,提高辦事效率,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公仆,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價值就要不斷提高人生發(fā)展能力,不斷創(chuàng)造實現人生價值所需要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還要善于把握時代脈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大膽嘗試,勇于實踐,刻苦鉆研理論知識,自覺運用好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成果。同時,也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明辨是非,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善于發(fā)現和分析問題,具備及時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要反復實踐,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進取,將黨的群眾路線落到實處。
1.4 唯物歷史觀是群眾路線推廣的社會基礎
唯物史觀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決定社會面貌以及決定社會從這一制度發(fā)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表現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的結果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從而科學的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在生產力這個決定因素中,勞動者(人民群眾)是主導因素,從而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得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科學結論。為我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哲學依據和社會基礎,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開幕式上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哲學內涵的最好解答。一個政黨的存在和發(fā)展,一種路線或方針政策的推行,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這樣的社會基礎和力量,就等于沒有它存在的土壤,什么都談不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黨來源于人民群眾,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于人民群眾。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黨也就失去存在的群眾基礎,群眾工作是黨所有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落腳點。如何使黨的日常工作最終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每個黨員干部始終不變的工作重點和畢生奮斗的目標。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力量,進一步將工作重點放到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這才是我黨走群眾路線的最終目的。
2 群眾路線的時代價值
2.1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
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同我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也就是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并不斷發(fā)展,一條根本經驗就在于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而這一實際就是指基本國情、社會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階段與水平,本質上則是由人民群眾的經濟和政治狀況、思想文化基礎、利益與意志所共同構成的。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在是貼近、反映和把握這一實際,并以此制定的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工作方法。黨的群眾路線為黨員干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只有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擁護。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歸根結底要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和實踐。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2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的工作路線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它是我們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樹立群眾觀點,才能實現思想上的自覺性,和行動上的自覺性。群眾觀點來自于群眾路線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在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識基礎之上。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明確樹立群眾觀念,切實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思想上、行動上,把走群眾路線真正視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方法,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為此這樣,才能真正將工作做得實處,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人民的尊重,個人價值才得以體現。而從人的根本屬性上來講,個人價值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社會價值實現基礎上。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一個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黨的干部才是人民的好兒女。視人民利益為自己最高奮斗目標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工作路線。
2.3 群眾路線是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的法寶
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法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走群眾路線,面臨黨情、國情和世情的深刻變化,需要以人民群眾日益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實踐、需要以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與經驗,正確認識和把握政黨與階級、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探索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唯物主義歷史觀揭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作用,人類史就是一部群眾史,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思想、行動路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無論在任何時期,一個政黨的存在都不能脫離群眾基礎。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核心理論,并構成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標志和標準。這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群眾路線是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是黨先進性的生命所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證明,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是純潔性的體現和保障,純潔性是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而黨的純潔性主要就是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判斷黨的純潔性的唯一標準就是要看黨是否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堅持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就是看是否堅持走群眾路線,是否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
2.4 群眾路線是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理論旗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優(yōu)秀理論品格就在于它的發(fā)展性,它是帶有普遍性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富有時代價值的哲學理論,它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而更重要的是為一切政黨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指出了最深刻的社會基礎(人民群眾),忽略了這個基礎,一切政黨都不可能長久存在下去。在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群眾觀就有理論旗幟的指導作用。黨的群眾路線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社會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具有理論的前瞻性,它不僅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旗幟,而且也是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fā)展的根本性的理論旗幟。旗幟的作用,就是發(fā)揮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無論在任何歷史發(fā)展階段,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主體地位不會變,這是歷史規(guī)律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群眾路線發(fā)揮著理論旗幟的重要作用,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就是檢驗這一理論的最好途徑,堅持走群眾路線,旗幟不倒,方向不變,沿著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前進,就能極大的發(fā)揮理論旗幟的作用,就能極大的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確認識理論旗幟對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曉暉,陳博,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意義[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4):372-376.
[2] 安鑫.群眾路線的現實思考[J].青春歲月,2013(15):352-353.
[3] 李鴻.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的發(fā)展與實踐研究[D].云南大學,2013.
[4] 呂建偉.群眾路線的哲學內涵和實踐意義[N].溫州日報,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