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淑珍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繪聲繪色地指導學生習作,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仿佛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傳統(tǒng)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忽視習作教學中的人文性使然,更是因為學生胸中無“物”。經(jīng)過仔細琢磨,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前后聯(lián)系,循序漸進
對于單元習作,很多老師往往這樣認為:這個單元的作文就應該圍繞這個單元的內(nèi)容、要求來寫。他們無意中把每一篇作文、每一個單元的課文都孤立了起來。實際上,從所有的課文中,我們都能找到習作的影子。每一冊的課文,甚至每一組的課文,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比如三年級的第一篇習作是和課余生活有關系的,而對課余生活的描寫在二年級上冊第二組識字和課文中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為此,我對學生的習作訓練是從二年級開始的。我先讓學生把識字練習的詞語連成話來描繪自己的課余生活,由一句到兩句、三句。通過訓練,學生上三年級寫第一篇作文《我的課余生活》時,就得心應手了。
二、比較選擇,學會表達
表達是寫作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在習作中這樣說:“今天我真困了!”“今天我很難過!”“今天考得很差,我的心情很不好!”……這些很老套的表達,直白沒有意蘊,可是我直接教學生如何說似乎又有些生硬。于是,我仔細琢磨課文,找出表達好的句子,通過引申、比較,讓學生選擇,學生就會記住這樣的表達方式。
在上二年級上冊第八課《難忘的一天》時,最后一段:天,仿佛格外的藍;陽光,仿佛更加燦爛。我問學生:“天是否真的更藍,陽光是否更加燦爛了呢?”學生都搖著腦袋?!澳亲髡邽槭裁从X得天格外藍,陽光更加燦爛了呢?”學生說因為“我”高興。很好的時機,我急忙引導下去:“今天老師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們班沒有得到勞動紅旗,老師想這樣表達一下心情……”我出示句子:1.小鳥在窗外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在這個清晨奏起了一首美妙的曲子。2.小鳥在窗外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擾得校園里沒有了安寧。學生自然選擇2,我因勢利導:“今天周碩偉同學受到了表揚,誰來表述一下他的心情?”就這樣,習作訓練悄無聲息地開始了,而這一切學生渾然不知,他們并不知道這就是寫作。
三、旁征博引,挖掘課文
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引人入勝的開頭和言簡意賅的結尾。開頭寫好了,學生就知道下面如何下筆,思路自然就豁然開朗了;開頭若能設置懸念,就能很好地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他們繼續(xù)讀下去。
例如,在講二年級上冊《北京》一課時,我說:“第一自然段寫得真簡潔,而且還很完整地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北京是首都,它很美麗!誰能照樣子也來說說我們的省會城市濟南呢?”接下來,我讓他們由說濟南再引申到說自己的家鄉(xiāng),一篇篇文章的好開頭就應運而生了?!侗本愤@一課的結尾——“北京真美?。∥覀儛郾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這段話呼應了開頭,升華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結尾簡明扼要,學生易于模仿。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指導學生在遣詞造句、結構布局、標點運用等方面下功夫。
總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全是一些實用的習作方法,這對他們今后習作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