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密林
西山一帶自明朝中葉便傳聞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謂“天下大師墓”一說,如《長安客話》中曾引用了明代學者王在晉的觀點:“建文墓在西山。聞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駕嘗幸此?!庇秩?,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師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紀稱建文自滇還京,迎入南內(nèi),號曰老佛,卒葬西山?!痹偃?,楊士聰在《玉堂薈記》中寫道:“建文帝葬處,距景帝陵不遠,石碑題曰:‘天下大法師之墓?!逼浜笾T多北京志書中也沿襲此說,似乎是言之鑿鑿、鑄成鐵案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些傳言皆始自明朝正統(tǒng)年間的“楊行祥事件”。原來自靖難之役后,被明成祖朱棣推翻的建文帝便下落不明,民間多傳言其遁入空門。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有個90多歲的老僧從云南來到廣西的思恩府,對當?shù)赝了咀苑Q是建文帝,后被地方當局輾轉(zhuǎn)送至北京,朝廷派員會審,因建文帝若在世的話,當時年齡應為64歲,老僧的年齡不符,明顯是個騙局,很快老僧便供認真名叫楊行祥,河南鈞州白沙里人。騙局敗露后,楊行祥被下錦衣衛(wèi)獄,4個多月后死于獄中,同謀的12個僧人被遣戍遼東。然而此事件在民間不脛而走,且傳得越發(fā)神奇,人們出于對建文帝的同情,在傳說和猜測中楊行祥便成了建文帝,終于,人們用自己的想象編織出了建文帝“遜國”以及終老于宮中的情節(jié),這本是流為丹青的不經(jīng)俗語,因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撰寫了《建文遜國》一節(jié)而被坐實,而來歷不明的偽史書《致身錄》更是首倡建文帝“壽終葬西山”,此時尚說墓是“不封不樹”,到同是偽書的《革除編年》行世時,又出現(xiàn)了“樹碑曰:天下大法師之墓”的字樣。
為什么都說建文帝葬在西山呢?這是因為明朝在從金山口向西折南再向西至三家店附近綿延數(shù)十里的小西山一帶開辟了一處皇家陵園,安葬那些被認為沒有資格入葬昌平皇陵的皇室成員,包括被廢的皇帝、皇后,早夭的太子、親王、公主、駙馬、妃嬪、夫人以及親王子女等。更有意思的是,這一帶在元朝時還曾是西域番僧的聚葬地,據(jù)《燕京風土錄》記載,在民國元年建農(nóng)事試驗場時,就曾在遺光寺附近發(fā)現(xiàn)一座元代活佛墓,“墓前有宮門,門內(nèi)左右有哼哈二將及四大天王像,均系原來山石上鐫刻。中有六楞棺一具,壙室中分十二柱,每一柱下,有一元寶。元寶金銀各半。當中寶座系大赤金蓮花,寶座上佛像完全金身,殿后為佛公佛母像”,極為奢華,而這些西域番僧的墓碑上往往題刻著元朝授予的“司空”、“司徒”或“帝師”、“國師”的封號,題個“天下大師”或“天下大法師”也不足為異,而好事者正可張冠李戴,強指不知何人之墓為建文帝墓,轉(zhuǎn)相記述,無中生有。作偽者正是借用了人所共知的事實,來增加自己所編造情節(jié)的可信度,用心不可謂不深。
其實在晚明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人懷疑所謂天下大師墓的真實性,其中的孫承澤、王崇簡還進行了實地考察。據(jù)孫承澤《天府廣記》載,宛平人王崇簡在崇禎戊寅年(1638年)九月間于京郊金山口一帶尋找傳聞中的“天下大師墓”,他策杖走了遠近十幾里,都未找到線索,最后,他來到黑龍?zhí)肚皬V畝平原間,此時莊稼已經(jīng)收割,秋風落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石碣,上面鐫著“大內(nèi)遷出二棺之記”,旁邊鐫著宛平縣令的名字,但沒有立碑年月,也沒有封土。據(jù)孫承澤的進一步考證,這自大內(nèi)遷出的兩具無名棺木中盛斂的應該是嘉靖年間死于壬寅宮變的曹端妃和王寧嬪。壬寅宮變是指發(fā)生在嘉靖壬寅年十月二十二日(1542年11月18日)凌晨,不堪忍受奴役和虐待的楊金英等16名宮女刺殺嘉靖皇帝的未遂事件,宮女們行刺失敗后,不問首從,均被綁赴市曹凌遲處死,而刺殺事件的主使者寧嬪王氏和被牽連的端妃曹氏則在宮中被秘密處決。
其實天下大師墓的謎案,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被破解了,所謂建文帝葬于西山實屬無稽之談,而被強指為天下大師墓的實際上是曹端妃和王寧嬪的墓塋,史學家顧頡剛回憶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曾騎驢到西山游玩,在頤和園后面的紅山口見過的寫有“前明天下大師之墓”的石碑,則應是清朝的好事者所為。至此,我們已經(jīng)可以了結(jié)這段公案。而曹、王兩位妃嬪的最后歸宿地,根據(jù)文獻記載就在距黑龍?zhí)肚岸锏奶镆吧希羰悄茉诖酥亓⒁环绞?,鐫刻碑記,以示對那些在壬寅宮變中罹難的柔弱女性的紀念,當是件有意義的事。
建文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