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佳麗
霜氣彌漫的江面上,緩緩駛過一葉小舟。舟中有人獨坐,他剛剛汲了清澈的江水煎茶,未過多久,便有陣陣清香溢出。他望向窗外,只見夾岸荻花繁盛,一片明媚。江面清澈,山川倒映,舟行其上,如入畫境。
這是淳熙十六年,楊萬里乘船過長江時所見。此時的他已年過六十,從貶謫之地受召回京,一路行來,遍賞山河風(fēng)光,卻也加深了心底的愁思。
楊萬里遠(yuǎn)望京城,輕吟出幾句詩來,“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比缃窠娇赵?,英雄難尋,究竟何時能有人搖旗吶喊,收復(fù)舊城池呢?
楊萬里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xué),常忍饑寒購買書籍,十年內(nèi)藏書竟達(dá)千卷。進(jìn)士及第后,他被授予參軍一職,在其任上,他屢隨父親拜訪愛國名臣。時主戰(zhàn)派領(lǐng)袖張浚謫居永州,楊萬里前去拜謁,張浚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楊萬里將其教誨銘記在心,還把書房命名為“誠齋”,以抒己志。之后他又拜訪了胡銓等人,前輩們的品行學(xué)識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都給楊萬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終生效法的榜樣。
孝宗即位后,南宋政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孝宗銳意收復(fù)河山,積極起用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楊萬里看在眼中,只覺熱血沸騰。他將滿腔報國之志凝聚在政論《千慮策》里,洋洋灑灑,氣勢恢宏,總結(jié)教訓(xùn),指出弊端,制定戰(zhàn)略,充分顯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為官方面,楊萬里堅持不擾民政策。他在奉新任知縣時,恰逢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苛捐雜稅又層出不窮。當(dāng)?shù)毓俦鴻M行跋扈,將交不出租稅的百姓關(guān)押牢中。楊萬里就任后,立刻下令釋放這些百姓,并放寬稅額及征收期限。這一舉動令百姓感動萬分,他們紛紛前來繳稅,不出一月,欠款全部交清。楊萬里通過不擾民政策獲得了民眾擁戴,所到之處,總能聽見百姓的贊歌。
楊萬里性情剛正,遇事敢言,針砭時弊,無所顧忌,因而時常觸怒權(quán)貴,始終不得重用。后來,他因不滿廟祀配饗而直言勸諫,惹惱孝宗。此事既出,朝廷再容不得他,孝宗將他貶至絹州。
一年后,楊萬里受召回朝。小舟行駛在揚(yáng)子江一段時,正逢旭日初升,江面上前一刻還是霜氣迷蒙,下一秒便被金光籠罩。山巒雄奇,長江浩渺,這般美景卻也化不開他心中塊壘。楊萬里俯身汲取一瓶江水,倒入茶盞之中,隨著小火煎煮,空氣中漸漸多了一縷素淡的芬芳?!皵y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終歸徒勞,不如且飲茶水一杯。
想到這兒,他唇邊浮現(xiàn)出一抹笑,可旋即又被深切的憂慮掩蓋。
回到京城,楊萬里連上三札,條陳除佞惜才之策。此時局勢動蕩不安,金兵頻犯,楊萬里心中憂切,恨不能根除弊端,引萬千志士振臂吶喊!可朝廷內(nèi)部爾虞我詐,大臣們茍且偷安,楊萬里游走其中十分困難,主張抗金的抱負(fù)又能向誰訴說?時光流逝,歲月爬上了他的眼角眉梢,卻未能抹去心底的執(zhí)念。
紹熙二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諫阻,得罪權(quán)臣,因而改知贛州。他心中憤懣,謝病未就,回歸家鄉(xiāng),開始了一段幽居生活。
夏日午后,他坐于一方小池旁,看水面倒映出蔥蘢綠樹,看光影跳動下的柔和風(fēng)光,只覺興味盎然。“泉眼無聲惜細(xì)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吟出這兩句詩來,他的目光又落在池塘中央那一簇荷花上。初夏時節(jié),荷葉剛露出尖尖的角,便惹來幾只蜻蜓頑皮地棲息在上頭。楊萬里出神地看著,連呼吸都慢了下來,這是久在官場沉浮的他,早已失卻的那抹溫柔。
楊萬里擅寫景,簡單的景物到了他筆下,便會進(jìn)發(fā)出絢麗的光彩。他曾描寫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簡單兩句就將夏荷勾勒得明艷動人。葉是“無窮碧”,花是“別樣紅”,楊萬里用他含情的筆調(diào),繪就了西湖流淌千年的秀美風(fēng)光。
幽居歲月里,楊萬里時常前往鄉(xiāng)村小住。午間,窗外傳來孩童的嬉笑聲,他推門看去,只見一群孩子追逐著飛舞的柳花,伸手欲捉。屋外芭蕉鮮嫩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清脆的笑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楊萬里閉上雙眼,只覺世間最美好之物不過如此,回想起官場險惡,不禁更珍惜眼下?lián)碛械臅r光。
寧宗即位后,朝廷屢屢傳召,楊萬里皆推辭不就。此時權(quán)臣紛爭愈演愈烈,朝堂風(fēng)氣渾濁不堪。楊萬里雖幽屏而居,心中卻對時局十分掛念。年幼便樹立抗金報國之志的他,如今只能目睹敵寇肆虐,那失落的城池不知何時才能收復(fù)!
入仕以來,楊萬里從未對官場有絲毫留戀。在京城上任時,他便預(yù)先備好了回家鄉(xiāng)的盤纏,又囑咐家人不要置物,以免成為累贅。他就是這樣隨時隨地準(zhǔn)備棄官離去,即便是萬鐘俸祿,在他眼里也如敝屣。楊萬里一生清廉,每每離職,總是分文不取,以至于年邁時,他僅有一間老屋,勉強(qiáng)可避風(fēng)雨。
晚年,楊萬里時常出游。一日乘舟行經(jīng)安仁縣,只見一只小船上有兩個天真爛漫的孩童,無風(fēng)而撐傘,想以此為帆催動小舟。孩子純真的笑容打動了楊萬里,他立即作詩一首,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這一刻,他感覺自己已能放下心中長久的糾結(jié),去擁抱簡單安逸的生活。
然而不久后,當(dāng)他得知現(xiàn)今朝堂混亂、奸相當(dāng)?shù)?,?nèi)心的閑適又被憂思取代。他雖不喜官場,卻始終心系國家,而今時局動蕩、朝廷軟弱,他內(nèi)心焦急卻又于事無補(bǔ),即便身在山水之間,也無法擺脫纏繞心頭的悲愁。
兩窗兩卷橫,一讀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余萬古心。80歲那年,楊萬里郁郁而卒。此時中原唯剩半壁,另外一半,沉甸甸地始終在他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