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燕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批判教學來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長呢?從“教師要具有自我批判的教學觀念”“對教材的激疑”“對教材的質疑”“對教材的釋疑”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小學語文批判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俗話說:“學從疑生,疑解則學成。”質疑是批判教學的基礎,只有對教學行為或文本內容敢于質疑,才會促使自己找出依據(jù),證明自己質疑的正確性;才會更深一步探究從依據(jù),驗證依據(jù);才會在取得依據(jù)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脫離”原有的思維定勢,打破常規(guī),形成新的思維模式,產(chǎn)生新的思維定勢,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就已初具規(guī)模了。
一、教師要具有自我批判的教學觀念
在批判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自我批判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整個批判教學的基礎,無它則批判教學成為一句空話,無法進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無法增長。在授課之前,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設計等進行自我批判,審視這些教學內容能否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長。在授課中,邊教邊審視,當發(fā)現(xiàn)教學行為無法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時,則必須及時變通教學內容或授課方式。筆者曾摘錄一語文教師教授《燕子》的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看著課文,“在藍天的映襯下,電線桿之間連著的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哇?!痹谖覀內粘I钪校瑢﹄娋€桿的描述應該用“根”,作者為什么用“痕”呢?
生:……
師:(著急,加以引導):我們一般是說“一根線”“兩根線”,這里為什么用“幾痕”呢?同學們再好好想想(此處啟發(fā)沒有切中切點)。
生:電線只能用幾痕,不能用幾根(評委在竊竊私語,授課教師的難紅起來了)。
師:(急忙加以講解):看來同學們對課文還沒有理解。因為電線很高,看不太清楚,所以作者只能用“幾痕”這個詞。同學們明白了嗎?
生(齊):明白了(在教師的灌輸下,把知識點記住,但臉上仍然帶著疑惑)。
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是想分析本句中語言特色,讓學生去品味其語言特點,但是該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對學情的分析不夠,無法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狀態(tài)以及回答問題的能力,并且設計問題的立足點沒有找準。如果他在授課之前,能夠用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所設計的問題,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作調整:(1)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問題的反應作應急處理;(2)修改問題設計的立足點,應該從“在藍天的映襯下”此語句通過距離的遠近來啟發(fā)學生對“幾痕”的思考,從而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閱讀教學中對文本進行批判,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選入教材的文本雖然具有可讀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氨M信書不如不信書”,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多元化的閱讀方式,指導他們去感受、去吸收文本中的精華部分,同時還是啟發(fā)他們在感受吸收文本精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體會,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使自己的知識體系經(jīng)歷吸收、運用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自己獨特體會的形成過程中,正是對教材的批判的過程,個性化的獨特體會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增長的表現(xiàn)。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務必通過“激疑—質疑—釋疑”三個路徑來實現(xiàn)。
1.對教材的激疑。宋朝的張載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源,是創(chuàng)新能力增長的基礎。只有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才能引出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在對文本批判的基礎上,增長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說,激疑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意識和增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基礎。那么,該如何來激發(fā)學生質疑的意識或興趣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階段,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現(xiàn)有知識體系和文本教學內容之間的沖突,促使學生去積極思考問題,不斷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去分析問題,查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認知層次的需要。例如,上文所提及《燕子》的教學片斷,就可以在學生日常生活常識與文本教學內容之間制造一些“麻煩”,使它們之間產(chǎn)生意識上的沖突。在備課時可設計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于電線的說話,我們通常用‘根這個數(shù)量詞,可是在本文中,在‘在藍天的映襯下,作者為什么用‘痕這個量詞呢?這種用法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否相矛盾呢?為什么?”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根”這個量詞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在文中改成“痕”,必然會和他們固有的知識體系產(chǎn)生沖突,思考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運行的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也在慢慢增長。
2.對教材的質疑。對教材的激疑只能起著輔助作用,通過教師的激疑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提出問題,增長創(chuàng)新能力。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在“思”的過程中就要對文本產(chǎn)生疑問,把自己的見解或意見提出來,創(chuàng)新能力方能見長。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對質疑作了如下解釋: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如果對文本產(chǎn)生了疑問,其心理一定會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會使學生心里非常難受,從而激發(fā)他們想方設法解決此問題,平衡自己的心理。在尋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一定會對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過濾一遍,尋找解決此類問題的答案或依據(jù),當問題解決之后,新的知識體系重新生成,也就是說,知識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重新組合,形成另一知識體系。
在《貓》的講解中,我要求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找出來,其中一位學生找出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要求給抓癢”,他同時也提出一個問題:“蹭”的意思是“摩擦”,在本文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這個詞呢?我把此問題“踢”回給學生,要求學生再閱讀文本,看看在文中能否發(fā)現(xiàn)什么呢?學生在自由品讀、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得出如下結論:“蹭”用了擬人的手法,說明老舍爺爺喜歡貓,貓也喜歡老舍爺爺,蹭出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由些可見,質疑能把學生內心當中思維的火花敲擊出來,在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時增長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3.對教材的釋疑。釋疑就是解決學生的思維矛盾。筆者在本文所講的釋疑是指教師的釋疑。學生對教材質疑找出問題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此時就只能借助于教師的釋疑了。只要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反思能力,進行合理的、正確的釋疑,必能增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貓》一文講解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中的‘踩能否用一個更好的詞來代替?”這個問題的提出,令我震驚又高興。震驚的是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此種情況,害怕我自己回答不出來,高興的是我的學生敢于對老舍的文章質疑,并且想法是如此獨特新奇。我把此問題踢回給學生思考,自己也在絞盡腦汁思考。當學生沒有回答之后,我給了學生一個參考答案:把“踩”換成“畫”,用擬人的手法,更加形象生動?!安取笔菬o意識的動作,而“畫”是有意識的動作。
參考文獻:
[1]盧全.初中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教育,2010,(01):22-23.
[2]華春艷.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黑河學刊,2012,(08):4-5.
[3]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閱讀,2013,(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