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春
創(chuàng)燒于清道光年間的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名家書畫、陰刻陽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享譽四海,是“全國四大名陶”之一。其中,抗戰(zhàn)期間燒制的建水紫陶,記載著諸多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信息。
建水位于祖國西南邊陲,距離中越邊境線200多公里,是雄鎮(zhèn)滇南的軍事重鎮(zhèn)和關(guān)津要沖之地。1940年9月,日軍占領(lǐng)越南,企圖北上進犯昆明,兵指重慶。面對新的局勢,以龍云為首的云南省政府,炸毀滇越鐵路河口大橋,拆除河口至碧色寨共177公里的鐵軌,并急調(diào)第60軍的182、184兩師回云南,組建第一集團軍開赴滇南,沿中越邊境河口、屏邊、金平、個舊、建水一帶嚴密布防。在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感召下,滇南軍民眾志成城,團結(jié)抗戰(zhàn),從此揭開了滇南抗戰(zhàn)的序幕。在此特殊歷史背景下燒制的紫陶,蘊含有豐富的滇南軍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抗戰(zhàn)的歷史見證。
一、抗戰(zhàn)陶是民族氣節(jié)的見證
滇南抗戰(zhàn)爆發(fā)后,建水紫陶藝人大量采用梅、蘭、竹、菊以及“蘇武牧羊”等反映堅貞不屈民族氣節(jié)的題材,裝飾于紫陶之上,借以表達中華民族堅貞不屈、英勇抗戰(zhàn)的決心。
梅、蘭、竹、菊“四君子”是人格品質(zhì)的文化象征。梅花凌寒而開,蘭花香而不艷,竹子四季長青,菊花傲霜吐香,皆被畫家賦予堅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風,尤其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抗戰(zhàn)時期,更成為紫陶裝飾的主流題材,借物抒情,鼓舞士氣。如梅紋黑陶直口瓶(圖1),長直頸,扁鼓腹,圈足,一面刻填梅紋和“辛已祿功畫”款和“向氏”印,另一面刻填草書唐代李白《清平詞》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詩句和“師尚泰座雅玩,蕭希賢敬贈”款。此瓶造型典雅,書畫俱佳,磨制光潤,底款楷書陰文“建水向遇春出品”。為向遇春辛巳年(即1941年)的佳作。
又如梅紋美女瓶(圖2),撇口,溜肩,平底,腹部刻填梅紋,曲莖虬枝,梅花怒放,有超凡脫俗,凌風傲雪之氣韻。另一面隸書唐代裴度《溪居》詩句:“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甭洹凹笨睿瑸榭箲?zhàn)時期馬吉生作品。
竹中空、勁節(jié)、挺拔偉岸,歷來是謙虛、氣節(jié)、剛直不阿等美德的象征,特別是在中華民族的危難時刻,竹被大量裝飾于紫陶器表,以示中華民族臨危不懼,共抗外侮的精神。如紫陶竹紋汽鍋(圖3),通高18.5厘米,口徑20.2厘米,底徑13.4厘米。蓋上刻填行書“壽考祿富貴”五字和“建水逢春寫”款,鍋身肩部飾雙獅頭耳,鍋體飾草書王羲之《十七帖·旦夕帖》:“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句,另一面用白泥刻填竹紋,如凌空出世,高風亮節(jié),風骨崢嶸,是民族氣節(jié)的象征。落“逢春寫”“甲戍歲”款。底款“建水向逢春制造”,為民國甲戍年(1938年)即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時期向逢春的作品。作品通過描繪勁節(jié)清高的竹圖,借竹子“直視蒼天傲暑寒”“陽春破土身堅節(jié)”的品格,表達中華民族面對日寇入侵,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紫陶竹紋執(zhí)壺(4),通高10.5厘米,口徑6.7厘米,腹徑9.6厘米,底徑5.8厘米。腹部刻填竹紋,蒼勁古樸,高風亮節(jié),是文人特有的氣節(jié)。另一面隸書“翰墨流香”,古意盎然。泥料膩若膏脂,壺身制作精巧,拋光精細,圓潤光亮,古色古香。落“辛巳(1941年)仲春月”款。
菊花春生夏茂,在重陽節(jié)前后開花,故有“節(jié)花”之稱。滇南抗戰(zhàn)期間,菊花被大量運用于紫陶裝飾之上,以表達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如殘?zhí)占y瓶(圖5),通高23.1厘米,口徑8.1厘米,腹徑9.8厘米。長頸,斜肩,肩部分別貼有兩獅頭耳,深腹,平底。腹部飾草書《蘭亭序》、隸書“福壽延吉”、行書“精誠團結(jié),建水逢春書”,以及篆書、楷書、草書組成的“殘?zhí)奔y樣,蒼勁古拙,古意盎然。另一面刻填菊紋和“逢春寫”款,菊花花形優(yōu)美,色彩絢麗,恬淡脫俗,表現(xiàn)出了傲霜斗雪、獨立寒秋、不畏嚴寒的性格。
又如菊石紋花瓶(圖6),直口長頸,鼓腹,平底。通高42厘米,口徑8.3厘米,腹徑24厘米,底徑15.2厘米。腹部飾草書“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臨爭座位帖”,為顏真卿《爭座位帖》節(jié)錄和菊石圖,落“吉生臨伯年法”“子鈺主任雅玩,田子膏敬贈”款,另一面飾菊石圖,菊花堅貞傲雪,頑石挺拔堅韌,為抗戰(zhàn)時期馬吉生作品。
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十分高雅,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氣節(jié),是堅貞、高潔的象征。因而,滇南抗戰(zhàn)時期廣泛被用于紫陶裝飾。如向逢春荷紋博古瓶(圖7),一面行書明代王士禎《送胡專孩赴長江》“青草湖邊秋水長,黃陵廟口暮煙蒼,布帆安穩(wěn)西風里,一路看花到岳陽”和“乙酉年逢春書”款,另一面用白泥刻填荷花圖案,落款“逢春寫”,底部鈐楷書陰文“云南建水向逢春制造”印,為民國乙酉年(1945年)向逢春作品。
面對日寇入侵,外侮當前,歷史上堅貞不屈、抵抗外侮的愛國故事,便成為紫陶的裝飾主題。如丁吉三制三角形筆筒(圖8),筆筒呈三角形,高14.5厘米,各邊長直徑11厘米,底面陰刻“丁氏”印款。胎體呈灰白色,溫潤如玉,一面采用“淡、艷”裝飾手法,藍、黑、深灰、淺灰,淡灰、白等不同泥料的變化,刻填出“蘇武牧羊圖”。畫中蘇武身著漢服,手抱節(jié)杖,思念故國,雖身軀老朽,須發(fā)蒼蒼,悲愴凄然,然目光炯炯,透著堅韌、進取、希望。那南歸的大雁、相依的羊羔、殘缺的使節(jié)、不屈的老人,給人予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整幅畫作構(gòu)圖細膩,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著墨淡雅,人物形象飽滿,自然和諧。蘇武牧羊是中國典型的愛國故事?!妒酚洝酚涊d,蘇武奉命持節(jié)出使兇奴,被扣留19年,期間面對匈奴單于的威逼誘勸,堅貞不屈,被流放到貝爾加湖邊放羊。其民族氣節(jié),千古傳頌。此筆筒為抗戰(zhàn)時期丁吉三作品,作者通過蘇武牧羊不辱使節(jié)的故事,表達了在國難當頭,中華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的情懷。
二、抗戰(zhàn)陶是滇南抗戰(zhàn)的歷史見證
滇南是抗戰(zhàn)時期的主要戰(zhàn)場之一,建水窯工不盡積極投入到抗日運動高潮中,他們也在陶坯上留下了滇南抗戰(zhàn)的許多重要歷史信息。
1.記錄滇南抗戰(zhàn)的時間、部隊等信息
由于紫陶以傳統(tǒng)手工作坊為主,定燒成為其主要銷售渠道,因而,在抗戰(zhàn)期間定燒的紫陶上,往往留下如“……年軍次建水……贈……雅玩”等歷史信息和人物信息。如向遇春人物紋瓶(圖9),通高51.1厘米,口徑19.1厘米,腹徑23.7厘米,底徑14.6厘米。腹部一面飾人物圖,一高士坐于古樹下幾案之旁,神情歡愉,面帶笑容地觀看兩童子斗蟋蟀,落款“壬午夏月祿功涂書”和“向氏”印。另一面飾行書蘇軾《后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白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草木盡脫,人影在地,仰望明月,雇而棄之”句,落“義方旅次于建水之紀念,一九四二·七”款。為滇南抗日時期駐防建水將士定制的紀念品。
另一件抗戰(zhàn)將士定制的禮物是紫陶刻填詩竹筆筒(圖10)。該筆筒高11.3厘米,口徑7.4厘米,底徑6.9厘米。筒身用白泥刻填竹紋,落“辛巳春軍次建水,表兄馴齋贈”行書款。為民國辛巳年(1941年),駐防建水的抗日將士定制的禮物。
2.記載著滇南抗戰(zhàn)將士的信息
抗戰(zhàn)陶也留下許多抗日將士的名字,是研究滇南抗戰(zhàn)的重要資料。如山水詩文直頸瓶(圖11),腹部用白泥刻填山水畫和詩文,落“壬午祿功寫,廖開玉制于建水抗日軍次”款,為民國壬午年(1942年),駐防建水的滇軍抗日將領(lǐng)廖開玉定制,向祿功制作的禮品。
黑陶填泥花鳥紋博古瓶(圖12),高19.5厘米,口徑7.4厘米,腹徑13厘米,底徑10.1厘米。腹部飾花鳥紋和隸書“花好月圓”,題“岳父大人清玩,婿甘一平敬贈于滇南建陽軍次,甲申孟春”款,為民國甲申年(1944年)抗日將士甘一平送給岳父的禮品。
“滿腹經(jīng)綸”筆筒(圖13),為六方形,通高12.5厘米,口徑7.6厘米,底徑7.2厘米。依次用白泥刻填有行書“滿腹經(jīng)綸”“夢筆生花照眼明”“辛巳之年七月朔望,逢春寫”“邱開基于建陽軍次制贈”,荷花圖案下有署“逢春”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超凡脫俗的氣韻與蒼健有力、氣勢非凡的行書珠聯(lián)璧合。從“邱開基于建陽軍次制贈”和“辛己之年七月朔望”說明,該筆筒是辛巳年(1941年)駐防建水的滇軍第一集團軍第二路軍第5旅旅長邱開基委托向逢春制作的用于贈送的禮品。邱開基,云南景東人,1941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路軍下屬第5旅旅長,駐防建水,肩負阻擊日軍由越南進犯云南的重任,是滇南抗戰(zhàn)的重要將領(lǐng)之一。
黑陶菊紋直頸瓶(圖14)則記錄著抗戰(zhàn)時期一位特殊人物的特殊歷程,該瓶通高40.4厘米,口徑8.2厘米,腹徑25.3厘米,底徑17厘米。腹部飾隸書唐代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句:“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睍皾h公密書留念,徐子成敬贈,癸未仲”款。另一面飾菊紋和“逢春書”款。底款“云南建水向逢春制造”。器體豐盈飽滿,打磨油黑光亮。漢公即少帥張學良,“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長期監(jiān)禁。此瓶是癸未(1943年)秋月向逢春為漢公(張學良)秘書制作的器物。
3.記載著抗戰(zhàn)口號
在滇南抗戰(zhàn)中,建水陶工喊出了“精誠團結(jié)”“振興民族”、“抗戰(zhàn)到底”“抗戰(zhàn)勝利”“抗戰(zhàn)建國”等口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如“抗戰(zhàn)建國”白陶汽鍋(圖15),通高17厘米。蓋面用黑泥刻填行書“抗戰(zhàn)建國”四字,是抗戰(zhàn)時期流傳最廣泛的口號。其來源于1938年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通過的《抗戰(zhàn)救國綱領(lǐng)》:“欲求抗戰(zhàn)必勝,建國必成,固有賴于本黨同志之努力,尤須全國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擔負”句,表達了中國人民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重建美好家園的愿望。鍋腹部飾菊紋,是中華民族英勇不屈民族氣節(jié)的反映;另一面題行書“飲和食德”4字,落“志興實業(yè)社卅一年出品”款。為志興實業(yè)社民國卅一年(1942年),也是抗戰(zhàn)最艱難時期的產(chǎn)品。
又如“精誠團結(jié)”博古瓶,通高15.4厘米,口徑5.7厘米,腹徑11.1厘米,底徑9.7厘米。腹部用白泥刻填山水人物圖案,題行書“精誠團結(jié)”4字,肩部落“時癸未仲秋月制于建陽軍次”款,癸未即1943年,為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時期的作品。“精誠團結(jié)”出自《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笨谷諔?zhàn)爭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精誠團結(jié)”被賦予了特殊的內(nèi)涵,多見于當時文集,如《茅盾選集·雜感二題之二》:“唯有盟國的精誠團結(jié),才能贏得和平。”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領(lǐng)導抗日戰(zhàn)爭,精誠團結(jié),共赴國難?!?/p>
“復興民族”博古瓶,高15.2厘米,口徑5.8厘米,腹徑11.1厘米,底徑9.2厘米。腹部用白泥刻填花鳥紋和“子湘寫于苓蓮軒”款,另一面題行書“振興民族”4字,肩部落“時癸未仲秋月制于建陽軍次”款,為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時期(1943年)葉子湘的作品。
“保為(衛(wèi))國家”直口瓶,直口,鼓腹,平底,通高16.7厘米,底部直徑6厘米。腹部刻填梅紋和楷書“保為(衛(wèi))國家”四個大字,落“理元兄紀念,弟紹元贈”款。底部鈐“建水向遇春出品”印。
“還我河山”直口瓶,直口、鼓腹,平底,高21.7厘米,底徑8厘米。腹部刻填花鳥紋和隸書“還我河山”四大字,題“勉旃寫”款?!斑€我河山”是抗戰(zhàn)時期最流行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愛國志士便從相傳為岳飛手書的《吊古戰(zhàn)場文》碑拓:“河水滎帶,群山糾紛”句中取“河”、“山”兩字,在“秦漢而還,多事之夷”句中取“還”字,在“奇兵有異于仁義(繁體)”句中取“義(繁體)”的下半載“我”字,組合成“還我河山”四字。加上岳飛的落款和圖章,臨摹成為一幅岳飛手書的“還我河山”題詞。后在《東方雜志》上刊出,自此,充滿氣魄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內(nèi)涵,成為抗戰(zhàn)時期流傳最為廣泛的口號,激勵著無數(shù)華夏兒女共赴國難。
“抗戰(zhàn)到底”紫陶筆筒,通高10.5厘米,直徑7.5厘米。外壁一面用白泥刻填蘭紋,落“得興”款。象征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另一面篆書“抗戰(zhàn)到底”4字。“抗戰(zhàn)到底”口號與堅貞不屈、生生不息的蘭花相響應,表達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落“癸未仲冬月”年款,底款“建水戴得興制造”。為癸未年(1943年)戴得興作品。
三、抗戰(zhàn)勝利的歷史見證
“抗戰(zhàn)勝利”汽鍋(圖21),通高17厘米,直徑20厘米。蓋面行書“西湖映月”,落款“癸未重陽節(jié)式稷書”。鍋體一面行書“抗戰(zhàn)勝利”4個大字,瀟灑飄逸,骨力洞達;另一面繪蘭花圖,題“清品”,落“癸未”“得興”款,即民國癸未年(1943年),戴得興作品。1943年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期,建水人民將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銘刻于陶器之上,并配以蘭花,書畫合璧,相得益彰,鼓舞斗志,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
滇南抗戰(zhàn)取得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勝利,粉碎了日軍由滇南進攻昆明進逼重慶的企圖。與此同時,滇西反攻戰(zhàn)已全面展開,收復了部分滇西失地,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勝利曙光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這關(guān)頭,建水陶工也將“收復失地”、“最后勝利”等口號,銘刻于陶坯之上。如“收復失地”直頸瓶(圖22),長直頸,鼓腹,高14.7厘米,口徑3.6厘米,腹徑10.1厘米,底徑7.1厘米。腹部飾竹紋,隸書“收復失地”4字,表達了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和收復失地、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與愿望。落“甲申年孟夏月作”款,為1944年作品。
“最后勝利”蘭紋紫陶直口瓶(圖23),通高14.7厘米,口徑3.6厘米,腹徑10.1厘米,底徑7.1厘米。長直頸,鼓垂腹,矮圈足。腹部刻填蘭石紋,瀟灑飄逸,清新脫塵,堅貞不屈,落“榮春制”款。隸書“最后勝利”4字,表達的是對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充滿信心和企盼。
“抗戰(zhàn)建國“殘?zhí)笨谄浚▓D24),高20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10.5厘米。長頸鼓腹,餅足底,腹部飾五體殘?zhí)虚g行書“抗戰(zhàn)建國”四個大字,落款“一九五四冬月,建水逢春書”。另一面飾竹紋,蒼勁挺拔,疏密有致,落“逢春”款。底部鈐陰文楷書“滇南建水向逢春制”印。書畫結(jié)合,表達了抗戰(zhàn)勝利后,人民渴望當家作主,重建美好家園的愿望。
建水抗戰(zhàn)紫陶以陶坯為載體,記載了70年前中華民族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