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萍 劉鑫喬 九照 常生軍
張家增,一位74歲的老人,一輩子都在做著一件事:愛國擁軍。
從1978年至今近40年里,他把全部積蓄用在了擁軍優(yōu)屬、國防教育上,累計付出20多萬元。他相繼創(chuàng)辦5個紅色展館,吸引了數(shù)以萬計的參觀者。
“能活100歲,我就擁軍100年?!痹诠懦呛?,這位古稀老人上演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傾城之戀”。
一次邂逅——擁軍一輩子
1942年,張家增出生于邯鄲縣東辛莊村,他的父親和兄長都是軍人。父親臨死時身上還殘留著侵略者的彈片,讓他清晰地知道:國強則民安,國破則家亡。雖然自己只是一名工人,一個早出晚歸的“閹豬人”,張家增卻始終沒有忘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于是,從1978年病退后,他就盡一己所能支持部隊建設(shè)。而真正使他堅定擁軍路的,卻另有“奇緣”。
1981年9月的一天傍晚,張家增外出時被一輛卡車撞倒了,左腿骨折,血流不止。危急時刻,3名解放軍戰(zhàn)士把他送到醫(yī)院。因失血過多,3名軍人為他獻血600毫升,又翻空衣袋拿出81元部隊津貼,為他墊付了醫(yī)療費,待他病情好轉(zhuǎn)后悄悄離開了。出院后,張家增到部隊尋找“救命恩人”,一直沒找到。一位部隊首長告訴他:“同志,軍人為群眾做點事是應該的,這樣的好事在部隊很多,你不用到處找了?!币痪湓捝钌钫鸷沉藦埣以?。從那時起,樸素的感恩之情升華為對軍人的別樣崇拜。自此,張家增的生活便和軍人、部隊再也沒有分開過。
“七一”、“八一”、“元旦”、“春節(jié)”,他都要到部隊駐地走訪慰問,開展軍地聯(lián)誼;給軍烈屬、殘疾軍人、駐邯部隊官兵寄節(jié)日禮品,到光榮院看望軍烈屬,這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
1994年大年初一,他拎上老伴煮熟的熱騰騰的水餃,帶了柿子、花生等年貨,到榮軍院和老功臣們一塊兒過年。老功臣們緊握他的手說:“你平時來我們都歡迎,可今天是大年初一,你怎能甩下家人不管呢?”張家增說:“你們是革命功臣,是最可愛的人,能與你們共同歡度春節(jié)也是我的幸福啊!”他們一起唱歌、照相、包餃子,光榮院里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打那以后,每年春節(jié),張家增都帶著禮品來這里與大家共度佳節(jié)。因為他清楚,這些失去親人的老功臣們在傳統(tǒng)佳節(jié)更需要團聚的溫情。
血濃于水,相隨相依,官兵的冷暖是他的牽掛。
1993年冬天,第一場大雪來得較早,他到51410部隊看望新兵時發(fā)現(xiàn)部隊工地值班室沒有火爐,值班戰(zhàn)士凍
得直哆嗦。他趕緊把自家的爐子生著,推起車子上了軍營。寒風夾雜著雪片打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爐子在三輪車上晃來晃去,20多里的路一步一滑地走了4個小時。當他把暖烘烘的爐子提到戰(zhàn)士面前時,自己渾身白花花的像個圣誕老人,嘴唇凍得已說不出話來。一位戰(zhàn)士在日記中寫道:“張大爺送給我們的不只是火爐,而是人民對子弟兵的一顆滾燙的心?!?/p>
張家增年輕時靠閹豬掙錢,但他閹豬實行“三不收費”原則,即:部隊不收,軍烈屬不收,困難戶不收。多年來,他免費為駐邯部隊和軍烈屬戶閹豬近萬頭。
“來,抽我的,我是O型血!”1997年4月的一天,張家增外出閹豬時看到一位軍嫂因失血過多而休克,到醫(yī)院后,醫(yī)生說要立即輸血。病人家屬怕他年歲大受不了,不肯讓他獻血。但張家增說救人要緊,毅然為這位軍嫂獻了200毫升血。
出資5000余元資助軍烈屬子女上學、為部隊送去128棵葡萄苗和價值3000元的豬崽、與數(shù)十戶軍烈屬困難戶結(jié)親長期資助……點點滴滴,浸透著張家增不了的擁軍情。
從1991年起,張家增就與市內(nèi)三區(qū)一縣人武部達成了“聯(lián)合送兵”的契約,每年對入伍新兵和退伍老兵實行“雙接雙送”,春去秋來,已成常態(tài)。
“現(xiàn)役軍人,一律免費”。人們還記得,夜幕下的火車站常有一位接站的老人,他高舉著這張牌子?;疖囌緦γ纥S金地段有老張的一處老宅。1998年7月二層小樓落成,他在外墻雕刻上“擁軍招待所”。2003年12月的一天,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原來是兩年前張家增送走的那批邯鄲永年兵剛下火車,天太晚了,想住一宿明早乘車回家?!澳銈兊戎?,我馬上接你們?nèi)ァ!狈畔码娫?,張家增推起三輪就往車站趕。天冷得出奇,右膝的關(guān)節(jié)炎疼得他不敢用力,可張家增心里急得像著了火一樣:“戰(zhàn)士們坐了這么遠的車肯定累了,或許從南方過來衣服單薄……”他忍著疼痛,吃力地蹬著三輪。把戰(zhàn)士們接回來后,他和老伴又忙活著給戰(zhàn)士們倒熱水、端面條,直到戰(zhàn)士們?nèi)胨?/p>
后來,經(jīng)營8年的“擁軍招待所”因城市建設(shè)而拆遷。他把拆遷補助全部用在了擁軍上,和家人一起開辦了“擁軍洗車店”、“擁軍照相館”,延續(xù)著對軍人的眷顧。
一個雅號——“編外指導員”
金色的陽光照耀著古城邯鄲,在街頭,你總能看到張家增身穿洗得發(fā)白的舊軍裝,腳踏三輪大篷車,帶著不同主題的宣傳品樂此不疲巡回宣講的場景。背部有些彎曲了,兩鬢斑白了,但他的心里是快樂的、幸福的。
就是這輛大篷車,承載著他對黨和擁軍事業(yè)的無限熱愛。每逢“七一”、“八一”、“十一”或重大紀念日,他都要載著各種展品到全國各地義務宣傳。
三月是雷鋒宣傳月,七月是黨建和征兵宣傳月,八月是“中國夢、強軍夢”宣傳月……每次他都精心策劃,走到哪里就把黨的政策、政府的聲音、擁軍的情懷傳播到哪里,部隊、學校、機關(guān)、廠礦、農(nóng)村,留下了他熟悉的聲音和身影。
“張爺爺:您還好嗎?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報國……”這是96174部隊女兵杜丹萍寄給張家增的一封信。她不會忘記,在她最迷茫的時候,是張家增的聲聲叮嚀堅定了她報國從軍的信念。
每年新兵入伍,張家增都帶上印有“參軍光榮”、“歡迎新戰(zhàn)士入伍”字樣的橫幅來到駐邯部隊,給新戰(zhàn)士講“邁好第一步,爭當合格兵”的道理,送上英雄人物事跡特制筆記本等紀念品;每逢老兵退伍,他都來給他們上一堂“退伍不褪色,發(fā)揚好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教育課,鼓勵他們積極回家鄉(xiāng)做貢獻。
1995年除夕之夜,某部隊通信連一名剛從福建入伍的新兵得了重感冒,加之想家心切,不停地哭鼻子。張家增讓老伴煮了一兜雞蛋,買了新鮮水果送到小戰(zhàn)士床邊,勸他吃藥,與他談心,鼓勵他堅強起來,感動得小戰(zhàn)士直掉淚;聽說某連一個新兵因吃不得苦私自離隊,受到嚴厲批評。他及時來到這個戰(zhàn)士身邊,給他講英雄模范的事跡,還讓老伴煮了水餃送到戰(zhàn)士床前。漸漸地,這位新兵振作起來,年底立了功、入了黨,后來當上了班長,成為一名“優(yōu)秀士兵”。
由于長期在軍營做思想政治工作,戰(zhàn)士們送給他一個雅號:“編外指導員”。
一曲壯歌——高揚信仰的旗幟
從1998年開始,他著手創(chuàng)建紅色展館。春華秋實,如今建成5個紅色展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5個展覽館,分別是“邯鄲縣人民武裝部國防教育基地”、“東辛莊學校德育展室”、“世紀路小學紅色教育展室”、“馬堡村愛國教育展館”、“邯鄲市一中南校區(qū)德育展廳”,分布在全市各地點,免費向社會開放。張家增集辦館人、講解員于一身,不亦樂乎地向社會各界宣傳我黨我軍的光輝歷程,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累計參觀者達5萬余人次。
在這5個展館里,關(guān)于國家在重要歷史時期的報紙、書刊、雜志等重要文獻都能找到。有建國后我國國防建設(shè)等文史資料,有民兵紅纓槍、民兵大刀、邊區(qū)造手榴彈等實物展品,有支前所用的小推車、織布機等。在這里,從香港回歸到神州系列飛船上天,從馬車、獨輪車到中國第一臺9寸電視機,新中國成長的故事在這里講述。
近40年,張家增的擁軍之路幸福而坎坷。他的老伴患有腦溢血后遺癥行動不便,三個兒子下崗,他自己也有腦血栓,家中經(jīng)濟捉襟見肘。邯鄲縣委、縣政府對他的關(guān)照和縣民政局的救濟,他一分錢也不留,全部用于擁軍。2012年底,縣人武部領(lǐng)導去慰問,見他家中只有幾件破舊的桌椅板凳,唯一的“大件兒”是一臺17年前買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
盡管生活上如此簡樸,但他的擁軍路卻越走越堅定。為擁軍,他年輕時靠閹豬掙些錢,后來拾廢品賣錢,紙杯子、碎玻璃、破舊木塊他都撿拾。他說:“我不怕別人鄙夷的目光,我干著我認為該干的事。碎玻璃人見人煩,我把它收集起來,兩毛二一斤,我賣四斤,就能做一條宣傳手帕。”這么多年,他做了幾萬條宣傳手帕,撿拾的廢品不計其數(shù)。
“既出錢又出力,到底圖個啥?”有人對此很不解。也有人叫他“傻子”,說他一天到晚“瞎折騰”,還有人說他想沽名釣譽出風頭。面對冷嘲熱諷,張家增依然癡心不悔:“我沒有多少積蓄,不能像一些企業(yè)家們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到國防建設(shè)中,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愿做一個‘正能量的搬運工。”
面對執(zhí)拗的丈夫,他的老伴默許了;面對固執(zhí)的父親,孩子們認可了;面對矢志不渝的“擁軍迷”,社會上許多人敬佩他、支持他、學習他。
如果沒有信仰,沒有追求,平凡只能在平凡中徘徊;而擁有了信仰和追求,平凡于是孕育了偉大。因為信仰,因為執(zhí)著,張家增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擁軍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