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萍
摘 要:筆者從高職院校開展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出發(fā)。全面闡述了目前高職院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存在的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相關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商務英語;第二課堂;高職院校
當前,各大高職院校正普遍利用商務英語網絡平臺、英語協(xié)會、選修課等方式開展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不僅能有效促進商務英語專業(yè)建設,而且能鍛煉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是對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與延伸,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是基礎,第二課堂各種活動(如英語脫口秀、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是理論知識的實踐。同時,它們又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了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有機發(fā)展。由此可知,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各高職院校在開展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的過程中,又存在嚴重的不足之處。
一、高職院校開展第二課堂不足
根據(jù)《職業(yè)教育中長期的發(fā)展綱要》,國家提倡職業(yè)教育應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因此,許多高職院校馬上開展各式各樣的第二課堂,也正因如此,各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在設計和開設過程中,缺少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沒能達到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第二課堂活動流于形式,內容枯乏。按照慣例,高職院校每學期舉辦兩次第二課堂活動。但第二課堂的活動內容枯燥乏味,以至于學生收獲不多。許多參加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為此中途退出或放棄。
2.第二課堂活動中,指導教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現(xiàn)行高職教育體制下,大部分指導教師把精力都投入第一課堂的教學工作中,對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3.高職院校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對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沒有明確的鼓勵政策或是激勵機制(譬如:適當?shù)恼n時津貼、評優(yōu)優(yōu)先晉級等機制),因此,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教師的熱情度不高。
二、開展商務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原則
要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在開設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中的問題,筆者認為,應明確開設原則,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第二課堂是學生在校期間,校內實踐學習的一個載體。所以,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開設的首要原則,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展示學生的個人才華,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創(chuàng)造性的第二課堂活動。
2.堅持以英語學習為主,商務社交活動為輔。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一課堂的學習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教學要求的延伸與擴展。如果第二課堂的活動能夠以交際英語、日常口語以及多樣的商務社交活動開展。那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度將會更高。
3.堅持指導教師主導。指導教師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有教師的加入,學生在開展第二課堂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會更高。第二,有指導教師主導,不會偏離既定的目標。第三,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指導教師對專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三、開展商務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1.每周開辦“英語角”活動,加強學生口頭交際能力。英語口語是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每周開辦英語角,可以加強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強化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使學生在第二課堂中激發(fā)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開展校園英文廣播、英語電臺等節(jié)目。通過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加入校園英文廣播、英語電臺的節(jié)目中去,可讓學生加強口頭表達能力。在商務英語專業(yè)開展校園英文廣播、英語電臺等活動,可以督促學生了解英美國國家的國情、文化以及風土人情。
3.建立學院的英文網站(含微網站)。在信息與技術化的時代,網絡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F(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傳播,能讓學習者隨時隨地地學習英語、練習英語。若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活動能夠建立英文網站(含微網站),不僅對創(chuàng)建者來說是一種鍛煉與提高,對英語學習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學習平臺,并且在校園里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愛好者都可以在平臺上整合資源、自主學習。
開展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活動,為高職院校的校園生活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英語愛好者多渠道、多方位地學習英語,并且,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教學有促進作用,它的開展既豐富商務英語專業(yè)的課余生活,又對專業(yè)與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謝愛民.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第二課堂的實施與成效[J].都市家教,2013(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