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擁明
眾所周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引導之下進行的,學生的任何學習活動都不可能沒有教師的指導而孤立存在。有些活動即使教師不在場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仍然是按照教師的引導、要求進行的。在教學認識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存在著客觀必然性。對此,我們應有清醒、準確的認識。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最近所進行的一堂語文競教課來簡單的談談這一話題。
授課內容:《宋史·宗澤》
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讀”。
這里的“讀”專指朗讀。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說:“同學們,請你們先把課文多讀幾遍?!惫婺菢拥脑挘瑢W生剛被點燃的興趣之火很可能就此熄滅。該咋辦呢?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時候到了。我先退了一步,并不急著讓學生去讀,而是引用、拓展相關知識使學生自覺意識到“讀”之于學的重要性。“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我首先延引抱甕老人的話語點出“讀”字。然后我再舉出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詩詞俗諺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諸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朗朗上口,學問為你所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類。你這不是在“掉書袋”嗎?可能有人會問。非也!因為一些語句我只需說出其中的一部分甚或一個詞語,學生便能對上,使得他們有機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來,使他們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滋味,這也本是學生主體性的一次展現。當學生認識到“讀”的重要性,就自然會自覺地主動地去讀。學生興趣有了,該讓他們讀了吧。教師應提出相應的要求,譬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韻味等。在朗讀方式的選擇上,教師也不能隨意為之,可根據需要精心安排。在這里,我采用了自由朗讀、個別朗讀和集體朗讀三種方式。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我找了兩位同學各自讀了文中的一段,并把他們所存在的問題返給其他同學,群策群力,共同糾正。然后再集體朗讀這兩段。到此,“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便可結束了,實際上仍沒有。江湖賣藝的不是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此處可化用一下“光讀不寫假把式”,在熟讀、讀熟的基礎上,當找同學聽寫重要字詞。
在對聽寫結果作出一番評價后,我這才進入到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述”。
讀書目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獲取信息,而信息的獲取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便是用自己的話語轉述文本內容(文言文更是如此)。可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熟悉全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其中的人和事編寫一個簡單的內容提綱。只要手中有“綱”,轉述定當不慌。就這樣,一面是提綱的編寫,一面是內容的轉述,在發(fā)揮、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能收到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當然,無論“讀”還是“述”,都與文本聯(lián)系密切,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有一定的影響。要彌補這一點,就必須鼓勵學生多問?!皩W問學問,有學有問;學之根本,即在于問?!薄皢枴弊钅荏w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亦是我這次競教的較為核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然是老師,定會有人作如此想,學生問老師講,合情合理呀!然而,“合情”的未必“合理”,倘若真是那樣,又與教師問學生答,答不出教師再給出答案有什么質的不同?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示,要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培養(yǎng),就當變“老師講”為“學生講”。我讓學生推舉幾個語文基礎較好的擔任老師的角色,再讓其他學生把自己所設置的問題提出來與小老師們一起探討、學習。這樣,就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他們在發(fā)問、講授、爭執(zhí)、討論中獲得了知識。不過,此時的我并未袖手旁觀,置身事外。學生終究是學生,他們并不能解答所有的疑難,在探討過程中甚至會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居于主導地位的我,便以學生的身份融入進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意見也僅供參考而已),為學生減減壓、緩緩場。這樣,師生同臺授課的情景就出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在這里得到了較好的詮釋。
學生所設置的問題簡單嗎?一點也不!有些知識可能連我們做老師的也未必能想到。古人說得好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何況學生不是“愚者”,而是我們教學活動的主體?!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請相信我們的學生吧,相信他們就是相信我們自己。“教師喂百口,不如學生自己吃一口”,我一直比較信奉這樸實的卻飽蘊深意的話語。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知道,我們是主導,不是主要,更非主宰,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不重視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由教師來講,越講越少,漸至沒了;由學生來問,越問越多,瀚如江河。
問了,講了,最后該“練”了。
學生當中曾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文科靠死記,理科重練習,語文別在意,一塊自留地?!币曊Z文為自留地,這比喻不可謂不新奇,想學則學,不學則棄,更甭說什么練習!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有何感受?難受!可光難受有什么用呢?對此,我們既不能抱怨,更不能催逼。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延引古今中外重視練習與實踐的具體實例、名言警句來引導學生重視聯(lián)系、喜歡練習。列寧曾說:“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所言之理我確信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他們不也曾反反復復誦讀過劉勰的“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么?表述雖有異,理卻歸同一。“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之語明確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練習長能力。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對任何一個學生而言,只有親自淌過河去,才能知曉河水的深淺。為此,面對學生對語文練習的“不作為”行為,教師不要埋怨,更不要責罰,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耐心和愛心。只有那種把學生從“要我練”變?yōu)椤拔乙殹钡睦蠋煵攀钦嬲饬x上的居于主導地位且發(fā)揮主導作用的老師。但須注意的是,學生想練是一回事,練得怎么樣是另一回事。所以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練習提出一定的要求,力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的練,才能練有所獲,練有所值。
就這樣,一節(jié)課便快結束了??墒沁@堂課對我的觸動卻仍在繼續(xù)……
在高揚“素質教育”旗幟的今天,我們一定要警惕,抑制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將造成學生發(fā)展?jié)摿Φ木薮罄速M。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決不能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解其真味,在教學活動中嚴格遵照執(zhí)行,讓其化為永恒的誓言。我堅信,這必將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更多的驚喜,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快樂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