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芳
一、走進生活,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钡拇_,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學生寫好習作的前提。
那么,怎樣觀察生活呢?
(一)講究方法
俗話說得好“做事沒技巧,吃力不討好”。同樣的,只是想要觀察,而沒有方法,是很難收到良好效果的。小學階段學生會學到不少“觀察”的方法。
(二)抓住特點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即使是同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只要仔細觀察,善于抓住特點,也能找出它們的細微差別。
二、體驗生活,學會思考
葉老說:“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自己有了一種經驗,一種意思,覺得它和尋常經驗、尋常意思不同,或者比較新鮮或者特別深切值得寫下來,作為生活的標記,以備將來需用的時候查考,這才提筆寫文章?!庇纱丝磥?,寫文章是人對生活的一種體驗,一種思考。
在這幾年的作文教學中,我常常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體驗生活,在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及寫作的能力。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運會、藝術節(jié)、文化節(jié)以及校外實踐等各類活動,并及時組織學生交流活動體會,再動筆把經歷感受寫下來;引導學生就突發(fā)事件發(fā)表看法,說話寫話。
三、記錄生活,學會積累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的確,記錄生活,學會積累很重要。
(一)從日常中積累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的做法是向李賀學習,要求學生“每事一句”。就是每人備一個日記本,日常中每經歷一件事都要隨時記下來,有什么記什么,不必拘束,如有感想,有收獲,隨手多記幾句更棒。這樣做,既能讓學生打開思路,為日后作文積累素材,又能使學生不斷練筆,熟能生巧并逐步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用詞造句的方法等,從而感到寫文章并不是一樁難事,只是描寫生活而已。
(二)從閱讀中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閱讀中積累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語文課本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寫作的典范。教學時我讓學生在弄懂課文的字、詞、句的基礎上,知道課文寫什么,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從閱讀中借鑒和積累作文材料、寫作方法;我還要求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把一些好詞好句抄下來,熟讀、背誦。
除此之外,我還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適合的有用的、具有積極義意的課外讀物,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及時摘抄優(yōu)美詞句,作旁注,寫體會,交流心得。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累素材,習得語感,作文時自然有話可說,假話、空話少了,真情實感得以自然流露。
(三)從媒體中積累
現(xiàn)代的生活,離不開媒體。通過報紙、電視、電腦、廣播等媒體,人們了解世界,獲取了大量信息。可以說,媒體是人們的第三只眼睛。關注媒體,不僅可以娛樂,還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啟發(fā),取得新知。對于小學生寫作文來說,還可以找到習作的素材和話題。因此,我允許我的學生有控制地看電視、玩電腦……
我班的體育委員是學校田徑運動員,練習跑步,過去只是湊湊熱鬧,有時還偷懶。自從收看了奧運會實況轉播,看到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帶傷苦戰(zhàn),為國爭光后,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他在作文里寫道:
……我身體不舒服,但我堅持跑完800米,同學向我投來不解的目光;過去我的英語成績不好,現(xiàn)在,我用練體育的狠勁練英語,成績明顯提高了。媽媽問我現(xiàn)在為什么干事勁頭這么足。我自豪地說:“跟世界冠軍學的——電視不能白看。”
這位同學通過看電視,積累了寫作的題材,還受到了人生的啟迪。真的是“思想”“作文”雙豐收。
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的作文,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文只有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多彩的生活,為我們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天地。但寫作不是一時一日的事,我們不妨從“走進生活,學會觀察;體驗生活、學會思考;記錄生活、學會積累”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學生的作文水平定能有所提高。我相信只要我們勤探究,勤反思,勤耕耘,學生的文思定能如長江之水,奔瀉不止,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