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
我聽過一個非洲賣鞋的故事。說是有兩個業(yè)務員到非洲去賣鞋,發(fā)現(xiàn)非洲人都不穿鞋。一個業(yè)務員回來報告說,非洲人不穿鞋子,這里沒市場。而另外一個業(yè)務員則說,不對,非洲人都沒鞋子穿,這里的市場一片大好。
我們很多老師肯定都聽過這個故事。看待事物,我們要看到它積極的一方面?,F(xiàn)在的中考,減少了英語的分值,增加了語文科目的分數(shù),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們有理由相信,初中語文教學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要讓學生愛上語文,光靠國家對語文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改進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個人認為,讓學生愛上語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應重視語感教學
我國當代語文教育大師葉圣陶說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個方面的語感。這就明確告訴我們,積累語文基本素材是終身不斷的過程,形成豐富的語感是學習語文的根基,也是構成語文教學內容的基本因素,初中語文教學絕不可忽視這項內容。語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是整個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那么,語感從何來,如何培養(yǎng)呢?我認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多讀。多讀就要增加閱讀量。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閱讀是基礎。因為語感它具有內隱性,它起作用時我們往往感覺不到,是難以認識的,但它卻的的確確形成并存在于閱讀者的大腦中。而通過一定時間,一定量的閱讀,它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滲透。平時,我們說學生說話或作文語言不通順等,就是因為語感的不準確而造成的。
二、提倡大量閱讀
課外閱讀本是閱讀教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僅有課內閱讀遠不能滿足培養(yǎng)讀書習慣的需要,因為它的內容、范圍都極為有限,學生得到的閱讀鍛煉也就帶有局限性;而課外閱讀卻可以把學生帶入無比廣闊的天地中。實踐證明,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語文成績好的學生無不得益于課外閱讀,正是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他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有效地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提倡精讀
在知識量劇烈膨脹,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感官刺激越來越多的今天,單一的傳統(tǒng)學科在總的學習時空中所占的比例必然越來越少,而功利性相對小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豐富的課外書籍,對于學生來講,是有吸引力的,應該充分利用這種資源。大量閱讀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這毫無疑問,但是要學生像我們的前輩那樣,把語文學習當作學習生活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在今天已經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了。這就應該提倡精讀,把精選的權力交給學生。但語文的課外閱讀,不能放任學生自流,教師應該給予有效的引導,掌握延伸閱讀的相交、相離與相切的尺度。
四、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寫作的源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的中考、高考,作文占據半片江山,學生談作文猶如談虎色變,所寫作文枯燥乏味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甚至胡編亂造。這其中除了學生自身閱歷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廣泛的閱讀積累。重視積累,培養(yǎng)習慣。所謂“厚積而薄發(f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前人的話不會沒有道理吧。學生嘗到了優(yōu)秀作文的甜頭,反過來,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濃了,也不會再遭遇“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