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佳
【摘要】本文淺要分析了一下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并總結(jié)出一定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 翻譯
翻譯是指用接受語(receptor language)復(fù)制源語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義方面,其次在文體方面。翻譯就是指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準(zhǔn)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語言表達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而不單單是文字上的對譯。
一、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不同的國家、民族在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文化因素的差異往往都會體現(xiàn)在語言之中。
1.宗教信仰的差異。在西方,宗教是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它滲透到社會生活、風(fēng)俗習(xí)慣和文學(xué)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感到驚訝時常說“Jesus”,遇到困難、危險時是“God save me”,而中國許多人受佛教影響較深,習(xí)慣說“菩薩保佑”等。《圣經(jīng)》在西方影響深遠,英語中有許多出自《圣經(jīng)》的習(xí)語典故,如“the forbidden fruit,Judas kiss,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長期共存,共同對中國文化起作用“,三教”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影響也自然反映到語言之中,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臨時抱佛腳”“,苦海無邊”“,樂極生悲”等。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異,要求譯者要了解兩種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翻譯中切不可望文生義。
2.價值觀念的差異。無論哪個國家的語言在感情上都有愛憎褒貶之分,但表達方式卻不盡相同,所以對同一客觀事物所反映出的認知和價值觀念也會不同。比如“龍”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異方面就是一個典型“。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yán)和力量。因為“龍”是能呼風(fēng)喚雨、飛天潛淵的神異動物,后來變成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征意象,被賦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種褒義。漢語中也有大量的關(guān)于龍的成語都是褒義,諸如“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藏龍臥虎”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們對龍并沒有好感,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種能噴吐煙火、兇殘可怕的動物,它不僅無端吞食人類和動物,而且制造水火災(zāi)害,危及人類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惡,令人感到恐怖。英語中說一個人有兒像“dragon”,表示此人飛揚跋扈,令人討厭。再如,中國有著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老王”“、老李”一類的稱呼透著親切和友好,“王老”“、李老”則更是對德高望重者的最佳稱謂,而西方人怕老,認為“老而無用”,一句“Please sit here。You are old”,會令對方感到不快和被冒犯。由此看來,要做好翻譯工作,熟悉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民族在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上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二、翻譯策略的選擇和運用
1.歸化策略。歸化策略是把一種文化中的異質(zhì)成分轉(zhuǎn)化為譯文讀者熟悉的另一種文化的內(nèi)容,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讀者領(lǐng)略到不同語言文化之間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妙趣,同時使譯文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表達和欣賞習(xí)慣。當(dāng)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遇到原語語言文化因素與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因素相差懸殊的時候,為了使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價值觀和文化意識,譯者往往依據(jù)目的語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對原文采用歸化處理,使譯文達到語用等效。例如:英語中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在漢語里習(xí)慣稱之為“窮得像個叫花子”,兩者在語用功能上是對等的,而“蠢得像豬”的英語對應(yīng)語則是“as stupid as a goose”;還有“狐假虎威”(an ass in a lions skin)、“如雨后春筍(spring up like mush-rooms)”、“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等。再如:漢語中的“龍”“、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虛構(gòu)的動物形象,諺語“龍生龍,鳳生鳳”對于英語讀者是陌生的,其特有的語用含義也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yīng)的等值,此時,譯者只好選擇與原語語用含義對等的指稱對象,譯成:“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美女,英語國家的人不可能理解帶有濃厚文化特色的諺語——“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譯者應(yīng)放棄原來的指稱對象,而采用歸化策略直接譯出其語用含義,譯為“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再如“班門弄斧”譯成“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英語習(xí)語“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譯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異化策略。異化策略以原語文化為歸宿,把原語文化成分以近似原貌的形式轉(zhuǎn)換成目的語形式。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傳達原文的意象和文化內(nèi)涵,能夠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的面貌,直接跨越語言文化交際中的差異,保留了原語的文化特色。這種原汁原味的直譯給讀者帶來異域文化和異國情調(diào),同時還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因此,這種譯法有利于兩種異質(zhì)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它們彼此融合。對于在單詞層面上的文化特色詞而言,為了保持原作形象和異域文化特色,異化翻譯應(yīng)當(dāng)是首選。
綜上所述,不同民族語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理解兩種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努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歷史、宗教、風(fēng)俗習(xí)慣、風(fēng)土人情等淵源與發(fā)展,最大程度地去了解兩種文化差異,有效運用歸化策略或異化策略,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xí)慣,才能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語用等效,做好文化與語言的交流與溝通工作。
參考文獻:
[1]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