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國
心理案例:把孫子當兒子養(yǎng)的老人
老李夫婦的獨生女成家后,小兩口就和老李夫婦一起生活。不久,女兒懷孕了。再不久,女兒當了媽媽,給老李夫婦生了個外孫。這可把老李夫婦樂壞了,整天笑得合不攏嘴。
老李夫婦心疼女兒,晚上就主動把孩子搶了過來,讓孩子跟自己睡一個房間。結(jié)果,孩子沒有了吃奶的機會,媽媽的奶水剛剛要下來又回去了。
這下可好,外孫干脆成了老李夫婦的孩子,白天黑夜都和姥姥姥爺在一起了。姥姥掛在嘴邊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小兩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缺覺了怎么行?可這叫什么理由?一代又一代,哪個年輕父母白天不工作,可誰不是晚上自己照看孩子?不管這理由在理不在理,反正小兩口落得個清閑自在。老李夫婦當起了爸爸媽媽,把外孫當兒子養(yǎng)著。
轉(zhuǎn)眼,外孫三四歲了,爸爸媽媽成了無所謂的人,甚至成了陌生的人。更有意思的是,老李夫婦還經(jīng)常抱怨小兩口長不大,不頂事兒,也就越發(fā)不敢把孩子交給他們。真不知老李夫婦還要把外孫當兒子養(yǎng)到什么時候。
心理透析:都是心理情結(jié)惹的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有些孩子的親情缺失,確實是因為祖輩存在問題。這個問題用句形象的說法:不少老人在把孫子當兒子養(yǎng)。這是為什么?有人把這說成是愛,有人說這是隔代親更動心。也許老人的確更疼愛孫輩,也許這里面確實有愛的成分,但是,實質(zhì)上這是老人心理情結(jié)的表現(xiàn),而非理性的愛。
依賴心理 在我們的親子關系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那就是,親子之間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了應有的獨立性,有了更大的依賴性。等子女長大了,這種親子心理一體化情結(jié),就自然地延續(xù)到了孫輩身上。于是,很多老人把孫子當兒子來養(yǎng)。這,實質(zhì)上是老人借此來滿足自己的依賴心理。
退化心理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老年人表現(xiàn)出兒童的言行特征,正所謂“返老還童”。由于老年人在心理上有接近兒童的傾向,也就容易把孩子當自己精神上的朋友。由于這種返老還童的心態(tài),老年人容易更看重與孫輩的情感維系,而淡化了理性方面的責任。
眷戀心理 孩子猶如旭日東升,老年人則是夕陽西下??吹綄O輩如雨后春筍,生機勃勃,老年人的心里充滿了喜悅之情,同時也萌生了對年少時光的眷戀之情。于是,老年人愿意和孫輩在一起。
補償心理 老年人退休后也萌生空虛、失落和寂寞之感,希望通過某種活動來加以補償,把生活的希望和歡樂更多地寄托在孫輩身上。同時,孩子和老人都有充足的閑暇時間。老人更喜歡親近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再有,有些老年人在養(yǎng)育子女時可能留下一些遺憾,現(xiàn)在要在孫輩身上彌補。
期待心理 人到了晚年,期待心理就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他們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的身上。成功者希望第三代后來居上,超越自己;失落者希望第三代不要重走自己的老路,貽誤人生。就是說,老人們對孫輩的愛,是一種期待。
心理對策:當好配角不越位
為了孩子能夠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長,在家庭教育中祖輩又該怎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把握好扮演的角色
在祖孫三代這個家教舞臺上,作為老人,首先要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的父母才是這臺戲的主角,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都是配角。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首要的是在孩子的養(yǎng)育上父母不缺位,也需要祖輩不越位。主角不缺位,配角不越位,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一臺家教好戲。所以,作為老人要當好這個配角。
1.在心理上當好配角
要當好配角,就要讓自己增強獨立性,不在心理上過分依賴晚輩,不再以愛的名義把孫子當兒子養(yǎng)。把孫子當兒子養(yǎng),是剝奪孩子父母的權利和責任。所以,在心理上要做到——把孩子還給他的爸爸媽媽。不能和孩子的爸爸媽媽爭孩子,要狠狠心,讓孩子的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把孩子還給他的爸爸媽媽,在孩子的實際養(yǎng)育上,不是不聞不問,不是不管不愛,而是把養(yǎng)育孩子的權利和責任歸還孩子的父母,是讓親情回歸他們親子之間,是不去和孩子的父母爭親情。在祖孫三代的家教舞臺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當好家庭教育的配角,該配合的時候配合好;就是當好孩子父母的助手,該幫把手的時候幫把手。如此,愛就恰到好處了。
2.在行為上當好配角
如果帶孩子需要幫把手,最好去兒女家?guī)兔Ш⒆?如果需要讓孩子到自己家里,最好晚上讓孩子的爸爸媽媽把孩子接回;如果難于每晚做到,也最好經(jīng)常讓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如果孩子不能經(jīng)?;氐礁改干磉?,要讓孩子的爸爸媽媽經(jīng)常來看看孩子;如果連經(jīng)常看看孩子都困難,也要讓孩子的爸爸媽媽經(jīng)常和孩子通通電話。如果孩子確實需要離開父母和祖輩一起生活,在分開和送回的時候,一定要替孩子著想,從生活上和心理上,幫孩子做好銜接的心理準備,給孩子一個心理過渡期,幫孩子在生活環(huán)境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比較順利地適應生活的變化。
把握好養(yǎng)育的方法
1.要愛而有度
愛過了頭就是溺愛,孩子的心靈就會在愛的汪洋中被淹溺。不要因為孩子小而滿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越是什么都滿足的孩子,就越?jīng)]有幸福感。要把疼愛孫輩跟嚴格要求結(jié)合起來,愛而有度,疼愛而不溺愛。
2.要配合默契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別看電視,您卻下“圣旨”:“沒事,看!”這樣最壞事。應主動地跟孩子的父母配合,不倚老賣老地給孩子當擋箭牌。即使父母確實教育有誤,也只是在背后指點一番,別讓他們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不然,他們還怎么當家長?
3.要養(yǎng)教并重
疼愛孫輩,多是從物質(zhì)需要上關心,吃啊,穿啊,玩啊,等等。這自然不錯,孩子的吃喝冷暖是得有人掛在心上。但是,也應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之有健康的人格。養(yǎng)教并重,孩子才會成才。
4.要保持童心
孩子天性好奇,好動,好戲嬉,好野外活動,如果老年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顧孩子的這些特點,不是孩子不愿與老人在一起,就是孩子的童心會被扼殺。所以,帶孩子的時候,應該找回自己的童心,不妨當當老頑童。
5.要架好橋梁
我們對孫輩的愛,不能替代父母之愛。我們當好配角,在孫輩身上自然要多費心思。但我們別忘了再花上一份心思,在他們親子之間架上一座情感的橋梁。一面督促父母關愛孩子,一面教孩子敬愛父母。必要的時候,要定期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把親情還給他們幸福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