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一、背景描述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也是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在探究與交流階段若學生缺乏興趣,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結合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材中《搭支架》一課的教學實例,探討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
二、案例描述
(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八個小組,要求每組學生于課前準備好所需的工具與材料,包括膠水、舊報紙等。
(二)、在課堂上布置探究性任務,即運用所準備的材料搭建一座高塔。指導學生進行討論:①如何讓搭建的支架穩(wěn)定性更強并且有較好的承受力?②如何采用最少的材料搭建高塔,并保證結構的穩(wěn)固性?③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與交流,并根據討論結果給出相應的建議?
(三)、開始搭建支架。
(1)每組的小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的建議確定搭建方案,在確定搭建高塔的形狀后畫出草圖,然后組織組員利用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分工協(xié)作進行搭建。
(2)在所有小組搭建完成后,對每一組搭建的高塔進行測量,并且檢驗高塔的承受能力,通過放作業(yè)本的多少來判斷其承載力。之后要求學生填寫教材中的相關實驗記錄。
(3)每一個小組委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搭建的高塔,并通過示范讓其他學生了解高塔的承受力。
小組1:我們組搭建的是圓錐形狀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6厘米,不能承受1本作業(yè)本。
示范:無法承受1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這個高塔,它的底部為長方形,采用四根圓柱紙棒搭建塔身,一共有四個側面,其中相對的兩個側面為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側面也為長方形,塔頂粘貼有長方形的紙段。
小組2:我們組搭建的是三角形立體柱形狀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8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8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這個高塔,它的形狀為三角立體形,整體呈現為三角形立體柱,底部和頂部均為三角形,一側有三個長方形片狀,采用內外兩層重疊搭建塔身,并且外層底部使用三片支撐葉進行支撐。
小組3:我們組搭建的是立體長方體形狀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9厘米,不能承受1本作業(yè)本。
示范:無法承受1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這個高塔,它的形狀是長方體形,底部是一個長方形,采用四根圓柱紙棒粘貼在長方形的四角上,在圓紙棒下端粘貼有長方形紙片,并且在長方形的四個直角的內側粘貼圓紙棒。
小組4:我們組搭建的也是立體長方體形狀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3厘米,可以承受4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4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這個高塔,它的形狀是長方體形,底部是一個長方形,塔身采用四根圓紙棒,其中相對的兩根紙棒采用較短的紙棒連接起來。而兩根較短的紙棒又采用更短的圓紙棒連接起來。塔頂貼上長方形紙片,并將四根紙棒粘貼在長方體的四個角上。
小組5:我們組搭建的是立體三角形的高塔,它的高度為25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8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這個高塔,它的形狀是立體三角形,底部為一個三角形,在塔身的從下至上的三分之一處,采用短紙棒圍成一圈,并且粘貼牢固,在塔頂也粘貼三根紙棒,這樣從上至下就有三個三角形,塔身有三個長方形側面。
小組6:我們組搭建的也是立體三角形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8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5本作業(yè)本。
小組7:我們組搭建的也是立體三角形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9厘米,可以承受3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3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發(fā)現小組6與小組5制作的高塔形狀形似,只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小組5使用三根結實的圓紙棒來搭建塔身,而小組6使用的圓紙棒比較粗且不夠結實,而小組7所使用的紙棒為扁形的。
小組8:我們組搭建的是立體三角形的高塔,它的高度為19厘米,可以承受15本作業(yè)本。
示范:可以最多承受15本作業(yè)本。
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發(fā)現他們使用的搭建材料均為圓紙棒,而塔底與塔頂均為三角形,有六個側面,每一側面都為三角形。
(四)、小組討論
各小組根據各自展示與觀察的結果,將其他組的高塔與本組的進行對比,討論:①如何讓搭建的支架穩(wěn)定性更好且支架更加牢固?②采用什么樣的結構和材料,搭建高塔的穩(wěn)固性更高?③根據討論的結果對本組的高塔進行改進,并且結合其他小組的建議進行改建,以提高支架的承受力。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
生1:我發(fā)現只要加上一個圓紙棒構成三角形,就可以增加高塔的承受力。
生2:在搭建中三角形支架的穩(wěn)固性最好。
生3:采用圓棒的承受力與片狀材料的更大。
生4:三角形的結構最為穩(wěn)固,承受力也最好。
生5:我認為在第二小組中增加一個圓紙棒,可以讓高塔的穩(wěn)固性更好。
生6:我認為第二小組高塔的底部本身是一個三角形,但是側葉不夠穩(wěn)定,可以在側葉處設置一個三角形支架,以增加穩(wěn)固性。
生7:我認為三角形支架所用的材料最少,也比長方形支架更加穩(wěn)固。
生8:第8組的高塔承受力最強,也最為穩(wěn)固,這是因為它整體都是三角形支架,我們在改建時也可以加入三角形支架,以增加高塔的穩(wěn)固性。
生9:我們小組3的高塔只需要在頂部和底部加上一個圓紙棒,構成三角形支架,就可以讓高塔變得穩(wěn)固,以承載重物。
生10:我們給小組4提一個建議,只需要在長方形側面各加一個圓紙棒,構成三角形支架,就可以增加穩(wěn)固性。
……(各組學生踴躍參與到討論中。)
三、教學反思
在開展小學科學探究性活動時,應該注重貫徹小學新課標理念,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學生在通過制作、實驗與探討等過程,了解了增強支架穩(wěn)固性的方法。在完成實驗好后,教師應該抓住時機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且在交流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為了解決科學實驗過程中學生興趣不足,以及思維不活躍等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組織學生展示并觀察實驗成果,另一方面適時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和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并且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