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藍旭(1987-),女,四川宜賓人,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社會科學研究以人類社會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其研究過程與人直接相關,這種使得社會科學研究受到了許多的倫理限制,它必須要遵守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堅持一定的倫理原則。只有這樣,社會科學研究才能得到盡可能客觀的研究成果,達到促進人類社會的目的。
關鍵詞:社會科學研究;倫理限制;倫理原則
長期以來,社會科學研究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研究內(nèi)容的復雜性、研究中倫理的限制等原因,面臨著許多不可避免的困境。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社會科學研究倫理限制的原因;堅持倫理原則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堅持哪些倫理原則。
一、造成社會科學研究倫理限制的原因
首先,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社會是人的社會,它的起點和核心都是人,沒有人的社會也就不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科學也是‘研究人的學問?!盵1]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動物,任何個體都會因為對外在事物的需要而產(chǎn)生相應的動機,并且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一類對研究有反應的研究對象。他們的一系列變化,如參與研究的意愿、對待研究的態(tài)度等,都會對社會科學研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對人們的行為、態(tài)度、意愿等的觀察、測量都是一種相對量、是一種“程度事物”,其程度取決于研究者給研究對象帶來的影響。其次,人的行為和人類社會現(xiàn)象都具有復雜性。一方面,人的行為既會受個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響,也會受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另一方面從原始社會至今,各種社會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雖然有很多共通之處,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至今仍然為現(xiàn)代社會所推崇,但是每種社會現(xiàn)象都與特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有著各自社會特有的特點,這就使得社會科學研究難以進行精確的解釋與預測。
基于上述兩個原因,社會科學研究就經(jīng)常會面臨科學研究需要與倫理原則之間的矛盾。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由“人”所構(gòu)成的“人類社會”,研究者不能為了研究而人為制造研究所需要的社會現(xiàn)象,這樣做既違背了倫理道德,也達不到真正的研究目的。例如科學研究不能為了研究單親家庭小孩的生活現(xiàn)狀、學業(yè)成績、社會行為等,不顧倫理道德,人為地將他們與其父或母分離。這樣的行為,即使最終制造了類似的社會現(xiàn)象,也只可能是一種“假象”不可能得出科學研究真正想要的研究結(jié)果。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時,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是以倫理原則為先,以事實為先,以科研需要為后。
二、堅持倫理原則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
倫理原則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堅持以人為本,社會科學研究要做到以人為本,達到促進個人、社會發(fā)展的研究目的,就必須要遵守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堅持一定的倫理原則。一方面,堅持倫理原則是社會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保障,另一方面,堅持倫理原則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目的的實際體現(xiàn)。任何一項社會科學研究都需要人的參與,如果在研究過程中違背了倫理原則,勢必會打擊參與者繼續(xù)參與研究、為研究提供幫助的積極性。而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的特殊性,它總是要求參與者自愿提供無償?shù)膸椭?,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倫理原則,保護參與者的積極性對保障社會科學研究的順利進行尤為重要。同時,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終要有利于個人、社會的發(fā)展,那么社會科學研究過程本身就應該始終遵循這一點,才能體現(xiàn)其研究目的。一個從一開始就違背了倫理原則的科學研究,如何能夠讓人相信它的研究目的是向善的?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不能為了得到研究成果給參與者、給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完全違背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初衷。而堅持倫理原則,以此規(guī)范研究者的研究行為,正是社會科學研究促進個人、社會發(fā)展這個最終目的的實際體現(xiàn)。
三、社會科學研究活動中應遵循的基本倫理原則
(一)自愿參與原則
大多數(shù)社會科學研究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研究對象的個人隱私,因此不少研究參與者在選擇參與之前都會有許多顧慮、猶豫,盡管如此研究者也必須確認參與者都是自愿的。自愿參與包括不強迫和不限制兩個方面的意思。不強迫是指參與者應是在充分了解的情況,沒有顧慮、主動自愿地參與到社會科學研究當中,而不是研究者通過蒙騙、強制等手段迫使參與者的合作。不限制是指在研究過程中,參與者因某種原因要求退出,這對科學研究無疑是不利的。但研究者不能因為考慮研究的繼續(xù)性和成本而要求參與者必須繼續(xù)參與研究,只能采取措施將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二)知情同意原則
我們有時會在大街上碰到一些拿著調(diào)查問卷尋找調(diào)查對象的研究者。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要找到一個合適且自愿的參與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會有不少研究者為了盡快完成調(diào)查問卷,通過隱瞞問卷的某些內(nèi)容、問卷長度等手段,說服參與者的加入研究。這些做法不僅有損研究成果的客觀性,而且容易導致參與者在研究途中選擇放棄,給研究帶來更多不利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讓參與者知情同意,要將調(diào)查研究過程盡可能簡明扼要地告訴參與者。“簡明扼要”并不意味著隱瞞,相反,研究者應該預料到參與者有可能會在調(diào)查的某個環(huán)節(jié)選擇退出,而將這個環(huán)節(jié)特別告訴參與者,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減少退出的可能性。
(三)匿名和保密原則
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每個人的隱私需要而且應該得到保護,一旦個人隱私泄露,就有可能會對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困擾甚至傷害。因此參與者決定參與后,往往會要求匿名,要求研究者保密。社會科學研究并不要求掌握個別參與者的個別現(xiàn)象,因此研究者完全可以并且必須尊重參與者的隱私權(quán),進行匿名、保密研究。研究者必須主動向參與者許諾并始終堅持保密的原則,只有消除參與者的顧慮,才能得到他們的積極配合,獲得真實的信息資料,保證研究質(zhì)量。
(四)不傷害參與者原則
不管是在參與前、參與過程中,還是參與后,研究者都必須保護參與者免受身體和心理的傷害。一方面,在研究者試圖說服他人參與到研究和研究過程中,由于參與者對科學研究的了解有限難免會有一些不理解,這時候研究者不能因為參與者的不理解而口出惡言甚至大打出手,而應該寬容對待并耐心解釋。筆者所在的調(diào)查研究團隊在研究過程中就曾遭遇過這種狀況,最后整個團隊不得不中斷研究,將事情處理好。另一方面,在參與者為研究提供完幫助后,研究者應當遵守承諾,保護參與者的隱私,承諾不會透露參與者的個人信息,不會與科學研究之外的人員討論參與者隱私,不會給參與者帶來不良的輿論影響甚至傷害參與者。并且,如前所述,社會科學研究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人為地“制造”參與者,給參與者帶來傷害。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宇翔.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2] 肖瑛.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科學學科構(gòu)成——兼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困境[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