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闡明了這樣一種觀點:機械復制技術不僅能拓展我們視覺體驗,快速、大規(guī)模的復制也有利于藝術作品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大量一模一樣的機械復制藝術作品使得傳統(tǒng)藝術作品所具有的“靈韻”(aura)消失了。
即使“靈韻”一詞本雅明沒有給出十分明確的解釋,但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看看現(xiàn)代人的審美追求吧。為了能夠滿足產(chǎn)能,我們制造出了能夠快速批量生產(chǎn)的工具,與古時相比,一件現(xiàn)代家具的成形不再需要工匠耗時費力的敲打,然而我們卻失去了觀看古代家具時的那份欣喜。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呼喚工匠精神了。
工匠之道
匠這個字最初就是用來指木匠,可見木匠在當時的地位之高。從一根原木開始,到一件家具的成形,歷經(jīng)錛鑿砍削鋸切鏟刨踢雕刮磨等幾十道工序,對技藝的熟練程度要求極高。而在家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木工們引以為傲是榫卯。中國工匠可以說把榫卯結構發(fā)揮到了極致,榫卯的類型更是層出不窮,并且各有其妙處。
但僅精通榫卯技術是不夠的,有時候還要有隨機應變的智慧。比如當石材被用來制作家具時,由于硬度的關系,需要工匠們另辟蹊徑。古代采石非常困難,打磨技術有限,不可能平滑如鏡,因此運用石材的家具都不是絕對平直的,隨形將石材敲下后經(jīng)人工打磨,不平之處就要用通過修整木材使整體看起來平直,工匠術語叫“隨”。從近處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木料是隨著石頭的高低行進的,然而人們站立或坐在旁邊卻很難覺察出它的不平,這就是它的絕妙之處。新的工藝就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產(chǎn)生和改進的。
透過一件件古典家具,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匪夷所思的榫卯,鬼斧神工般的雕刻,以及靈活變通地將各種材料與木料進行完美地結合,這些都滲透著古代工匠對工藝的嚴謹態(tài)度,這些工藝除了要滿足比如承重、穩(wěn)定性、結實度等具體需求,還要滿足禮儀上的和藝術上的精神追求。
除了技藝上的精熟,工匠或者說手工藝人在干活時的心態(tài)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熱愛,運用自己的雙手做出一件件器物,如果不熱愛不喜歡,單憑興趣和責任感,絕對做不好。試想一下螺鈿的工藝:它要求把貝殼磨薄,甚至是0.5毫米以下,幾乎透明,再切割成不同形狀,鑲嵌到家具上,打磨拋光,沒有耐心和興趣的人,恐怕不能勝任這項工作。1922年,英國學者赫伯特·賽斯辛基在他關于中國漆家具的論述中,極度贊嘆中國工匠這非凡的耐心。現(xiàn)代的工匠不能說不具備耐心,只是有時市場和產(chǎn)能的需要不允許你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有耐心。
打磨時間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接榫》一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請來臺北一流的木匠做裝修。用到的材料有清朝的門窗,在看到這古代工匠的作品時,那位師傅也忍不住贊嘆不已,言詞中充滿了敬仰與神往。林清玄問他這清朝門窗美在何處,他說:“不論是構圖、組合、接榫,都是一百分。無話可說。你看這四面門窗,沒有用到一根釘子,古代也沒有黏合膠,卻可以接得如此完美,保留到現(xiàn)代,完全沒有損壞。”作者忍不住問木匠師傅:“如果把這窗花交給你,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不用釘子與膠水,你辦得到嗎?”工匠沉吟了半晌說:“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樣,甚至做得更好,但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痹谧髡叩淖穯栂履窘硯煾档莱隽艘粋€現(xiàn)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他說,如果他要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機器,做出一個鑲滿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個半月的時間。以一天工資三千元來算,加上材料,一個窗至少要賣十五萬元,可是買一個真正的古窗只要五六千元。何況,有誰在裝潢時,愿意讓工匠花一個半月,只做一扇窗呢?
文中工匠的話正道出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現(xiàn)代工匠面臨的困境。但那位工匠說的有對的也有錯的。傳統(tǒng)家具確實很少用金屬螺絲和釘,因為釘子時間久了會生銹,生銹就會腐蝕它周圍的木材,釘眼很快就會松脫,家具就會散了架。但古時工匠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用到膠,不同于現(xiàn)代的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物質(zhì)的化學黏合劑,古代用的膠叫鰾膠,也有用其他的動物膠,比如驢皮膠,它們都統(tǒng)稱為鰾膠,都是無毒無害的。
然而魚鰾膠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首先將黃魚曬干的魚鰾用溫水泡兩天。泡軟之后切成細小的碎片,上鍋蒸40分鐘,之后把黏糯松軟的魚鰾放在砧板上趁熱捶打。老木匠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好漢打不出二兩膠”,就是說它的勞動強度很大。魚鰾溫度降低后,要回到鍋里加熱,然后再拿出來繼續(xù)捶打,如此反復多次,直到變成黏稠的膠狀,放到過濾網(wǎng)上,一邊加熱一邊擠壓,將膠水過濾到容器中。這樣就可以使用了。
在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的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士紳為了能和新貴們抗衡,拿出了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時間。他們可以為了一件精品等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再說到百寶嵌,將各種不同材料:玉石、瑪瑙、珊瑚、翡翠等拼裝在一起,這更是需要工匠們能夠沉下心來,所謂慢工出細活。這項工藝據(jù)說是由明代的工匠周翥發(fā)明的?,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他的作品黑漆嵌牙人物紋轎箱。象牙嵌飾而成,工藝非常講究。牙嵌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但他的作品流傳極少。一是因其作品珍貴,在明代的時候要定制他的作品須等上很長時間,甚至是幾年時間,時間皆由他定。二是他后來被明朝重要權臣嚴嵩招入府中,只為他制作這些工藝品。別人不能有?,F(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出現(xiàn)嚴嵩式的人物,而像周翥這樣的工匠也難得一見。這需要方方面面的從容才能做到,急功近利是沒有辦法產(chǎn)生傳世精品的。日常生活其實也是一樣。工錢當然很重要,但是做活的整個過程是享受的。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幸福指數(shù)不高,原因還是在于心走得太快了。
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很難讓人有耐心為了一件家具而等上幾年甚至十幾年,人們?yōu)榇税l(fā)明各種機器設備來加速產(chǎn)品的完成。而古代工匠們那漫長歲月的精雕細刻才使得現(xiàn)代人對那些器物充滿了敬愛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