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鋒
摘 要:冷戰(zhàn)后在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與拓展的背景中,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更加多元,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安全關系相互交錯,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際局勢總體趨于緩和與穩(wěn)定;但是地區(qū)間、國家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局部矛盾與沖突也依然非常突出,從而使當今的國際關系比過去更加錯綜復雜?!皣H格局”為人們認識和把握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了一條簡捷的路徑,也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分析研究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理論路徑。
關鍵詞:國際社會;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國際格局
中圖分類號:D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26-02
一、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的提出及發(fā)展
1.西方學界對國際格局理論的基奠
國際格局理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現實主義學派對當時美蘇對抗格局的分析中提出兩極結構、兩極體系、兩極格局。在現實主義關于“權力政治”的基礎上,圍繞“體系”、“結構”和“力量對比”來對當時的國際格局進行分析?!皣H系統(tǒng)”、“國際結構”、“極”等國際格局的理論要素已基本具備[1]。
2004年英國學者巴里·布贊出版了學術著作《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在該書中巴里·布贊從國家對敵人與朋友的區(qū)分來確定自己的“政治身份”為切入點,通過對“極”的內涵及標準界定,將國際體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區(qū)分為“超級大國”、“大國”和“地區(qū)大國”,并進一步發(fā)展了自己的“復合格局”理論——超級大國+大國的國際格局模式:我們現在的處境:一超數強的“1+4”結構;未來選擇可能的“2+X”或“0+X”格局。巴里·布贊還在他的“復合格局”中分析了不同模式中“極”和“身份”的互動關系[2]。
2.中國學者對國際格局理論的發(fā)展
“國際格局”的概念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但在使用中卻比較混雜,包括“國際政治格局”“國際關系格局”“世界格局”“國際戰(zhàn)略格局”等,學者對國際格局的表述也并不完全一致。梁守德、洪銀嫻認為“國際政治格局指活躍于世界舞臺的主要角色之間相互作用和組合形成的一種結構。表現為主要角色在追求財富與權力,維護和平與發(fā)展等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關系,以及相互之間展開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對抗與合作式樣?!盵3]戴德錚認為“所謂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躍于世界舞臺并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突出力量,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tài)勢。”[4]
武漢大學戴德錚教授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對國際格局的內涵進行了深化,提出“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軍事格局。它們是緊密聯系、相互交織的。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并制約著世界政治格局,決定世界格局的大體面貌;世界軍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力量,并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而變化?!盵4]
中國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的研究不但有大量的學術論文,還有許多相關著作出版:梁守德、洪銀嫻在1994年出版的著作《國際政治學理論》中將格局論作為獨立的一章,圍繞主角、主角間的關系、國際格局的式樣,對國際格局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構建;李義虎在吸收國內研究成果,并借鑒西方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國際格局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2004年出版了學術著作《國際格局論》。他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開始研究國際格局的作用規(guī)律和轉換規(guī)律,并以此為基礎對不同的國際格局進行分析。此外的相關著作還有: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國際關系格局——理論與現實》,作者方柏華;杜攻主編,1992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轉換中的世界格局》,方柏華主編的《國際關系格局理論與實踐》,尚偉主編的《國際格局與多極化》等。
3.對中外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的評述
西方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多從“極”、“極化”的角度來分析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力量對比,以及由力量對比為基礎形成的彼此之間的結構(等級)關系,以“單極”、“兩極”、“多極”、“復合結構”對這種關系進行表述。
中國學者提出了國際格局的概念,也圍繞這一概念構建了“主角”、“國際格局的式樣”等相關理論要素,并對“主角關系”、“國際格局的作用規(guī)律”進行了理論探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這些理論往往會被拋開,回到西方研究的方法當中——以主要行為體的力量對比關系來分析國際關系,導致“國際格局”成為一個空泛的學術觀點,只是對西方學者關于“單極”“兩極”“多極”“復合結構”表述的一種概括。
總體看來,目前中外學者關于國際格局理論研究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式并未超脫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學派的范式,以實力來確定權力,以權力來確定等級秩序,以等級秩序確立國際體系,以這種國際體系中呈現的大國關系為框架來分析國際格局。
二、中外學者關于冷戰(zhàn)之后國際格局的認識
蘇聯解體之后兩極格局隨之終結,對于將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新格局,中外學者在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判斷。
1.單極格局
以布熱津斯基為代表的單極格局。在他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中寫道“美國對手的垮臺使美國處于一種獨一無二的地位。它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真正的全球性超級大國”,美國學者威廉·沃爾佛斯提出國際體系是單極的。這種觀點的依據是美國的軍事、經濟、技術等方面要絕對優(yōu)于其他國家,這些物質力量為美國提供了雄厚的權力資源,支撐了美國對國際秩序的主導權[5]。這種觀點到目前為止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觀點,被西方大部分學者和政界人士所認同和支持。
2.過渡期的“一超多強”“一超多極”和“一超數強”
中國政府和中國大部分學者支持的“一超多強”的觀點。顧關福是較早對這一觀點進行闡述的中國學者之一,他認為兩極格局瓦解之后,世界呈“一超多強”結構。這是一個從兩極到多級之間的過渡性的國際格局[6]。
英國學者巴里·布贊提出了一超數強的“1+4”結構,他認為“當今全球權力結構是由一個超級大國加上四個大國力量(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所混合構成。在這個結構里,美國保持著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大國的數目或者保持不變,或者稍有增加(也許印度使自己進入大國的行列,也許俄羅斯會退出)?!薄拌b于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和這些超級大國集團之間在實力、角色和地位上的差異,該體系顯然不能被描述為是多極的。同樣明顯的是,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除大國抗衡的可能性,更不用說有能力把國際體系從無政府狀態(tài)轉變?yōu)榈燃墵顟B(tài)”[2]。
這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認為這只是一種過渡階段的格局結構,這種格局結構的特點是超級大國和大國共同主導國際秩序,超級大國對大國有絕對的實力優(yōu)勢,但卻無法獨自主導國際秩序,需要大國的配合。
3.復合格局
中國學者杜攻和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復合格局”,這里提到的“復合格局”是學界對約瑟·夫“立體棋局”觀點的稱呼[7],中國學者杜攻和奈的分析方式和觀點一致,故歸為一類[7]。文中此前曾將巴里·布贊的觀點亦稱為“復合格局”,筆者認為約瑟·夫和杜攻是對國際格局中的主要行為體——國家、集團,在不同的領域、不同層次的比較分析,更近乎“多層格局”;而巴里·布贊的分析關注于“極”的多元——超級大國和大國并存,發(fā)展出不同的格局模式,并深入研究了不同模式對國際關系的不同影響,所以更符合“復合格局”的語義。
4.其他的觀點
武漢大學戴德錚教授認為當今的國際格局是單極格局,“一超多強”是這種國際格局的特點;亦有學者認為以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日本等幾大力量為主的多極格局已經初步形成;還有學者認為當今是國際格局是單極與兩極并存,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和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兩極格局并存[4]。
以上觀點并沒有對錯之分,是中外學者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的國際環(huán)境提出的不同觀點。即使同一時期的不同觀點,也是立論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中外學者對于國際社會的現實認識上并不存在分歧,即對于國際體系當中主要力量——國家、國家集團的對比,以及有這種對比關系而確立的國際秩序的認識是統(tǒng)一的。只是對國際秩序不顯出來的特征——國際格局解讀稍有不同罷了,這好比大家都看到同一個完整的蘋果,但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綠一點,有的人可能會覺得紅一點。
三、全球化背景下對未來國際格局的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yè)的發(fā)展,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經貿關系將各國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更加鞏固和深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學者都對未來的國際格局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斷。當今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一超多強的并存是當今國際格局顯著的特點,多極化是將來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這是中外學界的共識。深入研究國際格局演變的規(guī)律及其對于國際秩序、國際體系的影響,通過國際格局這個路徑認識和把握國際體系的發(fā)展變化,幫助人們構建更有利于國際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中外學者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肯尼斯·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巴里·布贊.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
[3]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戴德錚.國際政治學要論:國際政治態(tài)勢與戰(zhàn)略應對[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5]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顧關福.冷戰(zhàn)后的過渡性國際格局[J].國際觀察,1998(12).
[7]約瑟夫·奈.2030年的世界:沒有霸權國家[N].學習時報,2013-03-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