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十二歲的女孩塔拉·納賽爾,居住在巴勒斯坦名城拉馬拉郊外一個叫薩利赫先知的小村里。
拉馬拉是約旦河西岸著名的避暑勝地,素有“巴勒斯坦新娘”之稱。但這所美麗的城市也是巴以沖突的前哨。從納賽爾記事起,耳聞目睹的是空襲警報,是散發(fā)著刺鼻煙霧的催淚彈,是槍聲炮聲和流血沖突。再后來,她居住的村落前就矗立起了高大的隔離墻和鐵絲網(wǎng),而這些都在提示這里彌漫的是生活的陰云。
持續(xù)的巴以沖突迫使納賽爾的父親和哥哥遠走他鄉(xiāng)謀生,只剩下她跟患病的母親相依為命。本應(yīng)天真爛漫的年華,卻早早挑起了生活的擔子。
納賽爾每天放學(xué)回家要做的事情就是撿拾廢品補貼家用,而那些沖突中留下的催淚瓦斯罐,就成了她搜集的寶貝,她不遺余力地尋找,賣不完的就堆在門前的空地上。
這天,納賽爾去整理堆放的那些東西,突然她被一樣?xùn)|西吸引住了:那是一枚小小的黃色小花,有些膽怯似的從一個瓦斯罐里冒出來。納賽爾定定地看著這枚小小的孱弱的花朵,眼睛濕潤了??粗@株不知名的野花兀自開著,納賽爾聯(lián)想到了自己,這小花與自己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同樣孤苦無援,但同樣沒有放棄努力。
納賽爾捧著這朵小花,一個念頭形成了:如果能在這些瓦斯罐里都種上花,那應(yīng)該是件很美的事情。她急切地跑進屋里給媽媽說了自己的想法,媽媽默默地凝視著她,算是首肯。
自此之后,納賽爾放學(xué)回家,就忙碌她瓦斯罐里種鮮花的計劃,她挖來泥土,填充瓦斯罐,然后找來花籽撒播,給它們澆水,細心呵護。慢慢地這些鮮花盛開了,給小院增添了無窮的生機。
此時另一個念頭在納賽爾的心頭浮現(xiàn),這些種在瓦斯罐里的鮮花,能讓自己感到向上和溫暖,應(yīng)該也可以給其他人帶來心靈的安慰,應(yīng)該讓更多的人分享和領(lǐng)略這種別樣的美麗。于是,她找來鐵絲,捆住瓦斯罐的沿口,把它們綁到了鐵絲網(wǎng)上。冰冷猙獰的鐵絲網(wǎng),在鮮花的點綴下,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路過的人們被這片風景吸引,駐足流連,就連巡邏經(jīng)過的以軍士兵看到,步伐和神態(tài)似乎也溫柔了許多。
生活是不堪的,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改變生存的環(huán)境,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內(nèi)心,在困頓中給自己一些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就像塔拉·納賽爾種在瓦斯罐的鮮花一樣,她種下的不僅僅是花朵,更多的是不放棄生活和努力向上的希冀。
我們常常忽略一朵小花的美麗,然而,當一朵朵小花頑強地綻放在戰(zhàn)事頻繁的巴以邊境,這場執(zhí)著盛開的花事無法不令人動容和震撼。文中的納賽爾仿佛也是一朵小花,再殘酷的炮火、再殘忍的流血沖突都無法摧毀她好好活著的渴望,她日復(fù)一日地在破碎的家園編織著美麗的夢想。當納賽爾堅強地活著,當小花頑強地綻放,相信所有目睹這一幕的人都會由此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不屈的意志,一種強烈的希冀。
【文題延伸】一朵小花的啟示;播撒希望;渴望……(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