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軍
閱讀是讀者和文本相互作用、共同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文本,以生為本,以讀為本,突出學生的閱讀。通過大量閱讀、感悟、分析、對話等,讓學生感受閱讀樂趣,把握閱讀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何落實新課標、實施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落實以讀為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讀”,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課文的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和語文感性經(jīng)驗,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lǐng)。對學生而言,語文學習的最根本活動就是讀書。學生只有在大量閱讀中直接接觸語言材料,才能逐漸體會、進而熟練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漢語言是“茶道”文化,含蓄蘊藉,言簡意賅,微言大義,意味雋永,需要含英咀華,才能學有所獲,所以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讀、誦、吟詠等。
課堂教學中,教者應引導學生多讀、讀熟課文,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根據(jù)文本的特點,要求學生采取適當方式來讀。朗讀、默讀,精讀、略讀或瀏覽,老師范讀、學生賞讀,個體讀、集體讀,讀全篇、整段或重點句子,等等。對于文章的精彩片段,要讓學生反復吟詠,并力求熟讀成誦。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邊讀邊對文章的重點字詞、關(guān)鍵句子及自己的思考感悟等,進行勾畫、圈點、批注,為后面的對話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
二、進行適當對話
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和文本進行一對一的對話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走進文本,漸漸感知課文的信息,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時,通過閱讀,學生就會對文本所描繪的春天景象以及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生閱讀獲取一定文本信息的基礎(chǔ)上,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及時引導并組織學生展開質(zhì)疑、討論,讓學生和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要讓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并有點感悟的句子、段落、人物、章法等。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并激勵其他學生共同參與質(zhì)疑、討論,進行生與生的對話,教者適當點撥并有機融入,進行多元對話。對話決不是單純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它要求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充分讓學生提問題、談道理、說體會,揣摩語句的含義,感受美的形象,體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認真閱讀和積極對話,讓學生眼耳口心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越來越透徹,不知不覺間,內(nèi)容和理法就會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學生隨著知識的積累,就能進入自我閱讀的境界,這對學生的一生會受用無窮。
三、注意合作探究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高效課堂建設(shè)特別強調(diào)合作探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也應該注意互助合作,鼓勵探究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要經(jīng)常讓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在閱讀、對話的過程中,適時分組進行閱讀交流,或討論,或說感受,或比賽閱讀,或展開辯論,或編演課本劇,等等。可以同桌交流,幾人組合交流,多人或全班交流相結(jié)合,不拘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探討問題。只要學生說得有理有趣,有見解,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以保護學生創(chuàng)新探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對話欲和表現(xiàn)欲,使他們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興奮狀態(tài)中,不知不覺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
教學的重難點,更要及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樣會更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fā)、撥動,往往會更快、更有效地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總之,在高效課堂背景下,教師應按照新課程標準,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著力構(gòu)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大膽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把閱讀教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