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軍
“染黃”伊洛瓦底江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時,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的貝特森正在英國殖民地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搜集情報。當時,日軍已趕走緬甸的英軍,為激起緬甸人反抗的決心,貝特森突然想起關(guān)于緬甸伊洛瓦底江的傳說。
當?shù)貍髡f伊洛瓦底江水變黃時,就意味著外國人在緬甸的統(tǒng)治即將終結(jié)。他準備用染料將一段江水染成黃色,以便緬甸民眾堅定日本人即將戰(zhàn)敗的決心。上級很快批準了他的計劃,撥??钯徶脦资包S色染料。
然而,就在實施計劃的前一晚,貝特森想在自己的浴缸里看看染料到底能把水染多黃,但讓他吃驚的是,他朝浴缸里倒了小半桶染料,水卻一點顏色都沒變。原來戰(zhàn)略情報局買來的染料只溶于鹽水,對淡水沒有一點影響。
轟炸富士山
1944年,“二戰(zhàn)”即將結(jié)束,但日本人仍然負隅頑抗,科學家維特奈爾建議,包括富士山在內(nèi)的日本許多火山都是活火山,轟炸后極有可能誘發(fā)地震或火山噴發(fā),可以用向火山口投擲炸彈的方法逼日本人投降。
其實,轟炸日本火山的建議早在這之前就擺在了羅斯福總統(tǒng)的案頭。該報告稱,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水平和能力,完全可以將炸彈“直接扔進富士山的火山口”,從而引起“山體劇烈反應(yīng)”。不明真相的日本民眾看到富士山的“顫抖或噴發(fā)”,會覺得“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所作所為引起大神的憤怒”,從而失去抵抗意志。不過,由于原子彈即將研制成功,羅斯福最終沒有批準這個方案。
用輻射塵摧毀紐約
“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想摧毀美國的一座城市以顯示其實力,但無奈自己的轟炸機航程有限。
納粹科學家薩恩格爾建議,制造一種噴氣式“航天轟炸機”。使用時,這種轟炸機可以被射入太空,“就像石片能在水面上打水花一樣,這種轟炸機能在大氣層表面做‘彈跳式前進,這樣就可以把燃料的消耗量控制在最低,完全可以從歐洲大陸飛到美國”。
在薩恩格爾的計劃里,“航天轟炸機”將在紐約上空引爆一枚填充放射性沙塵的空爆彈,在紐約市上空布撒一層致命的放射性塵埃云,毀滅紐約。幸運的是,建造這樣一架轟炸機不僅技術(shù)難度高,而且成本也高,高到當時的德國無法承擔。
“竊取”尼羅河
1951年,埃及推翻《英埃條約》,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quán)。僵持三年后,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但英國認為埃及不能白白把運河拿走。
英國人想出一個“損招”:在尚屬英國殖民地的烏干達修建水壩,攔截尼羅河上游水量,使其流到埃及時水量銳減,屆時滾滾大河變成涓涓細流,埃及政府應(yīng)該會很痛快地把它“補償”給英國。
“竊河”計劃雖不光彩,卻一路報到首相辦公室。當時執(zhí)政的艾登首相批示:如果這樣的計劃得以實施,那么大英帝國將顏面掃地,永遠背上“竊河賊”的罵名。最終,“以河換河”計劃胎死腹中。
(摘自《文摘報》)